第六十三章 不宣而战
贺允中在边境被金军扣留的那天,即十一月二十八日,主管朝廷枢密院工作的蔡攸,正向宋徽宗汇报,废除安肃、保信二军,恢复其为梁门、遂城二县的进展情况。
撤销安肃、保信这两处军事要地,恢复其为普通县城地位,是蔡攸前些日子向宋徽宗提出的一个建议。
蔡攸的理由,与上次童贯建议废除安肃、永宁、保定等军事要地的理由一样。蔡攸指出,昔日,祖宗将这两个县城建成安肃与保信两个军事要地,并派军驻守,目的是用来控制扼守易州一带边防。然而,现在燕山地区已经收复,北部边防已向北推进到景州、蓟州一带,安肃与保信已成为内地,其军事价值与意义已经丧失。所以,两地应恢复为普通县城,驻军应当迁走,迁往景州、蓟州一带。
安肃、保信这两处军事要地,是宋太宗朝代,为防备辽军南下入侵所建。这两处驻军,与保州、易州驻军,构成犬牙交错之势,相互牵制,相互支持,以控制出入太行山东西之路。那时候,这一带是宋朝北方沿边最为要害之地。宋辽澶渊之战期间,这里曾遭到辽军多次进攻,但城池不破,巍然屹立,故世称“铜梁门、铁遂城”。
现在,在北方警报频传,金人军事入侵迹象不断呈现之时,蔡攸为什么要提议撤销这两处军事要地呢?
传统看法认为,蔡攸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蔡攸害怕北方日益严峻的形势,引起宋徽宗的担心。而宋徽宗一旦要对北方防务进行审查与处理,作为枢密院主管的蔡攸,其地位可能就会受到动摇与影响。于是,为了遮人耳目,为了“示人以间暇”,蔡攸便模仿童贯,向宋徽宗提出了如此之建议。
在战争爆发前夕,蔡攸作为朝廷负责军事的大臣,竟提出如此荒唐之建议,可谓失谋,可谓不负责任,可谓自私自利,可谓辜负了宋徽宗的信任与重托!《北征纪实》对此评论说:“大凡失谋可怪,而资敌之跳梁者,类如此!”
其实,从客观角度看,蔡攸这样做,也有进一步加强燕山地区防务的用意,并非全无道理。当时,宋徽宗对金人可能发动入侵早已有所认识。中山府安抚使詹度的紧急奏报,宋徽宗应该是看过的。北方的严峻形势,岂是蔡攸所能隐瞒住的?
蔡攸并不懂得军事,他只能算是个弄臣,陪着宋徽宗喝喝酒吹吹牛娱乐娱乐还可以,让他主管国家军政大事,可谓小材而大用,误国又误民。由此可见,宋徽宗在识人与用人方面的确存在严重偏差。
将安肃、保信两地驻军迁往景州与蓟州,以加强燕山地区防务,这等于是从二线迁往一线。因此,遭到了驻军官兵的消极抵制与不满。“人情惶惑,人心不乐”。
燕山地区本是易守难攻之地。易州西北有紫荆关,昌平之西有居庸关,顺州之北有古北口,景州东北有松亭关,平州之东有榆关(今山海关)。
“凡此数关,乃天造地设,以分蕃汉之界。诚一夫御之,可以当百。”
如果收复燕京后,宋军能有效占据控制这些关口,则燕京地区或许可以保全。
然而,榆关之内的平、营、滦三州,自后唐之时便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所占领,改平州为辽兴府,管辖营滦二州,号为平州路。至石敬瑭时,辽太宗又获得了燕山的檀、顺、景、蓟、涿、易诸州,建燕山为燕京,管辖檀、顺、景等六州,号为燕山路,与平州路并列。
当初,海上之盟谈判时,宋徽宗因不明辽国政治地理,误以为“燕京并所管州城”,已将榆关关内之地全都包含在内,不知道平、营、滦三州在燕京路管辖范围之外。这个政治失误,令宋徽宗懊悔不已。后来,宋徽宗一再诏令赵良嗣,让他在谈判中极力争取平、营、滦三州。
可是,金人并不傻,他们对平、营、滦地区的战略价值看的很清楚,因而多次断然拒绝宋朝的请求。他们不仅要保留此地,而且还将平州改为南京,作为本国南部的军政中心,在此驻扎重兵。其目的就是,要给自己留出一条出关南下的通道。
为收回此地,宋徽宗甚至不惜冒险收纳金国叛臣张觉。张觉事件,是宋徽宗在收复燕京过程中犯下的致命政治错误之一。这件事授人以柄,给金军入寇制造了一个充分的借口。
现在,金军经过接近两个月的集结训练与准备,已完全具备入境作战条件。在这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不能说北宋毫无防备。北宋在燕山、河北与河东地区,也做出了相应的部署与安排。但童贯在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对金军是否真敢出兵,一直心存怀疑。包括宋徽宗在内,北宋朝廷高层,对和平谈判政治解决两国争端,还依然抱有幻想。
宣和七年(1125)十一月二十六日,东路军在斡离不率领下,率先出兵,跨入宋境,气势汹汹地向燕京开进。
金人不宣而战的消息,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早晨,燕山府才接到边关的报告。此时,安肃、保信两地驻军正毁弃城墙楼橹,准备向景州、蓟州方向移徙。
(https://www.uuubqg.cc/41300_41300087/4112060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