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章 为社员同志们读报
012章为社员同志们读报
还有一些更奇葩的问题。譬如大家都在参加农业劳动,而你每晚都在挑灯夜读,社员们就会向上反映,某家晚上灯火不熄,不知在搞什么事情,你们革委会是不是去管一管?
你如果回答说你在看书?革委会的人问你在看什么书,如果不是毛选而是其他的书,你不但不会受表扬,可能还会挨批评,说你不热爱广阔天地,不热爱劳动,异想天开!
所以,在这几年,要读书惟有进入学校。学校用电,教室是日光灯,而且读书的成本是如此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开学的日期渐渐临近了。
这期间,杨夏又去割了两次梭草,捉了几次黄鳝,在开校前,加上娘亲给的零花钱,终于突破了30元,在此时的赤泉中学高中生中,绝对算是“首富”了,没有谁有事无事身上会揣30元钱。杨夏前世高中毕业时曾在赤泉镇上请客,满满一桌客人,满满一桌菜,只花了5元1角,在后世的赤泉镇,绝对是510元。
与阿莲的关系得到了缓和,愈临近开校的日子,阿莲脸上的笑容愈多。看来,小妮子生了几天气后,终于想通哥哥不是**,不是害她的了。
当然,杨夏没有忘记自己的本业写作。
上学前,他又投了两次稿子。第一次是8月初,向《北斗星》诗刊投寄了一组带有浓烈学生味道的清新小诗《朝阳》;第二次是几天前,向《诗鼎》杂志投寄了一组朦胧诗《南蜀印象》。
与散文相比,杨夏更相信自己的诗歌水平。虽然后世的华夏诗界遭到了很多人的诟病,但无可否认的是,华夏自朦胧诗起的新诗,整体上了一个台阶,迅速拉近了与世界诗坛的距离。
朦胧诗,其实是相对于传统的比较浅白的诗来说的,而且是不写这种诗歌的所给出的“定义”,所以,朦胧诗的说法本身,就不一定站得稳脚跟,之所以这种诗大行其道,一是对传统的反叛的需要,二是诗人的故作深沉。
如果你能读懂朦胧诗,最终你会得出一个结论:不过如此。诗歌虽然有缪斯,但切不可神圣化,诗歌说到底,也只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和形式。但凡神圣化的东西,最后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这一生,杨夏不会将自己的精力浪费在诗歌上,现在写,或者在未来一两年内也写,他只冲着两个东西,一个是钱,第二是名。
如果说在娱乐时代到来之前,什么最容易出名,那肯定是诗人,一个朦胧诗人是所有大学生的偶像,如果你说你不知道谁是某岛,谁是某城,那你根本就不配当大学生。而且,这些人获得的不只是名,还有大批的“拥趸”,也即粉丝。而且,这些粉丝对诗人的支持与拥护,远超对歌星的持久度,有些甚至是一辈子的,由此可见朦胧诗人在民间的号召力。
当然,也不是说人人都喜欢这个,譬如学理科的人大多对朦胧诗及其人物敬而远之,但学文科的,却有相当比例的人喜欢着这个。
但是,杨夏是不同的,杨夏只需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诗人罢了,然后,就会放下这个桂冠,该干嘛就去干嘛。
而且,杨夏一点儿也不“反叛”,也不准备“反叛”,在华夏,“反叛”的成本非常高,自己是个俗人,没必要去掺和那些事儿。
所以,杨夏的诗歌,虽然拥有朦胧诗的艺术手法,但却传播的是一种正能量,譬如某婷的诗歌,大多就属于这种,所以某婷作为一个作家诗人,后来的人生也算是圆满。
这天,杨夏正在家里思考进入赤泉中学后,如果安排自己的时间的问题,姐姐杨春风也似地跑回来“老五,快,林队长说让你去开大会。”
“为什么叫我去开大会?”杨夏觉得林队长林贵仁这个安排有些奇葩,自己算啥,未成年人啊,说话算数么。
“我不知道,林队长叫你快点。我看他在陪着大队两个人,此外,还有两个我不认识的,穿得很好,戴着手表,城里人呢。”杨春不依有挠。
“好吧,前面开路。”杨夏只得跟着姐姐,去公棚。
生产队里开大会,一般就在公棚里开。一来公棚里有些板凳可以端出来坐,普通家人可没那么多凳子,二来公棚附近有很多冬天的苕窖,苕窖上的大石板一块可以坐五六人,此外蔡家湾的公棚紧临林家院子,林姓属于社员最多的姓,在此开会,众人求个方便。
说起来,奇葩的还有蔡家湾这个地名,整个村子里竟然没有一户姓蔡的,甚至就是后世娶进来的媳妇,也没一个姓蔡的。蔡家湾与姓蔡的绝缘。但是,蔡家湾的沙性土壤种蔬菜却不错,很多人怀疑,此蔡家湾怕是“菜家湾”吧,但是,此时没有哪个社员,后来没有哪个村民提议改成“菜家湾”这个地名。
明显,蔡家湾的人不愿意成为“菜”。
虽然在隔壁院子开会,但路程也不远,杨家所在与林家院子,都是紧靠老马山脚修建的民居群落,双方相距不过几块地的距离。
生产队里开大会,虽然杨夏不会去掺乎这个热闹,但其他家庭的孩子却喜欢人多笑闹之处,所以,当杨夏赶到时,公棚附近黑压压一片,蔡家湾的人从来没有如此齐过。四个颇有身份的人,与林贵仁一起坐在显眼之处,凭目光就可掌控全场。
因为有陌生人或者大领导,现场鸦雀无声。
看到杨夏施施然地走来,林贵仁大声叫道:“哎呀,哎呀,我们蔡家湾的大秀才终于来了,快过来,在林叔身边坐下,今天,林叔给你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请你给我们读报纸,传达党/中/央/华/主/席/的声音!”
“林叔……”杨夏依言走过去。
“这是大队的郭主任、杨主任,这是县上驻公社社教队的李主任、张主任。这小子,是我们蔡家湾刚刚考取赤泉高中的杨夏,秀才啊……”林贵仁介绍道。
“各位领导好!”杨夏站着向四人敬了一个抬手礼,没办法,在这些掌握着社员生死的人前,必须装萌啊。
“小伙子不错,那我们就开始吧。”那啥李主任摆了摆手说道。
感觉上,这个李主任对林贵仁玩的这一套并不感兴趣,一个乡巴佬,真是没见识,一个高中生都能称之为秀才,那咱这些社教队成员呢,岂不是举人、进士了?所以,他摆手的动作幅度显得颇大。
可是,林贵仁也只有忍了。因为社教队的人来了就说,要与广大社员们一起读报,听听来自上京的党中央的声音。
如果没有这些人,蔡家湾读报的权利一直被一个人掌握着,那就是林贵仁,尊敬的林队长在五十年代也是读完了小学的,读个报纸正是他的权利与地位地反映,其他人,想读报纸都不行,没那资格。
可是,社教队来了,林贵仁就不敢托大了,因为他读报,每次都会念一些错别字,如果全部是蔡家湾的人在,他一点也不怕,可这上级来人,他就不愿意出那个洋相了。
而且,林贵仁有个感觉,这篇文章迟早都要学要读,他一直在等上级的命令,与以前读过的报纸相比,这篇文章有几个地方他都容易出错,譬如,他读那个“考鸡吃”,就被他读初中的儿子纠正了几次“爹,那不是考鸡吃,那是考茨基!”
管他是“考鸡吃”还是“考吃鸡”,反正林大队长觉得除了这个以外,有些外国人的名字实在让人搞不懂,譬如那个“摩尔根”,不就是“摸你根”吗?可是,一个老外凭什么要摸我根呢,这那啥……这些老外难道真的是不堪教化,永远都是蛮夷之人?
读的报纸是《南蜀日报》转发的《官声日报》的一篇文章,《实践是……惟一标准》一文,前世成为省报记者后,杨夏去翻阅旧报纸,无意中曾翻到这一篇,也曾认真的拜读过。(http://.)。
而直到后世相当长的时间,有些东西解密之后,杨夏才知道这篇文章诞生的复杂性。此时,能够相当于在第一时间领读这篇文章,杨夏内心里还是颇为自豪的。
读报纸,不需要多高深的文化,但也颇为讲究,即声音不能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声音的高低最好介于发言与讲话之间,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长短断句要找准位置,如果这样,一篇报纸文章就能较准确地读完。
杨夏拿到报纸时,就明白了,这篇文章不要说林贵仁,就是这些所谓的社教队主任们,也不一定会读,盖因文章中的括号太多,括号以及括号内的内容,是否读出声来,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是内容之补充,是必然要读出来的;如果只是“备注”,就不需要读出来,譬如“(《毛选》第五卷209页)”字样,就不需要读出来。
一个稍显稚嫩的童声,开始回荡在一九七八年的时空下——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的问题。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
[ps:每天两更早早,看到作者如此勤勉,是否该来张推荐票哦?]
(https://www.uuubqg.cc/3_3669/289550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