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377章 战后处置

第377章 战后处置


第377章  战后处置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

        孟获从白马部赶回,同时带来了木鹿大王愿意跟汉人合作,每年提供定额滇马的事儿。

        具体是多少数字,这个可以详谈,毕竟事关利益,木鹿大王也不会这么快的决定下来,能表达一个愿意合作的倾向,已经很不错了。

        为此,张溪派了马谡前往“银坑洞”,跟木鹿大王详谈合作的事宜。

        同时,张溪也授意马谡,带上矿产勘察的匠人,前往“银坑洞”附近好好的查探一下,看看是不是有银矿。

        毕竟这个名字就很明显了,一定是前代开采银矿留下的遗址,不然能叫“银坑洞”?!

        虽然这年头银子的用处不大,不能作为替代货币流通,但总是制造一些奢侈品的原料,有总比没有好。

        顺便说句题外话,这年头主流货币是五铢钱,用料是铜,铅,锡。

        而汉代的“金”,不是铜,是真正的黄金,汉武帝“酎金夺爵”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所以啊,铜可以用来铸钱,金也可以作为一种皇帝赏赐或者臣属进贡的高端物品,代表着价值.只有银,在这个是时代只能在一些礼器,高端的贵族用具或者奢侈的陪葬品上发挥作用。

        所以这个银呢,有当然是最好,没有的话,张溪其实也不是很强求的。

        摆平了木鹿大王以后呢,整个南中的战事,就算是彻底平静了下来。

        接下来,张溪需要思考,怎么治理这个地方了。

        诸葛亮可以平定了南中就走,是因为诸葛亮当时是丞相,没有哪个丞相天天呆在南方不毛之地治理地方,不回中央去处理政务的。

        可张溪是庲降都督,他的职责就是看护治理南中。

        首先第一个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对这次战乱后,南中各大姓的处置。

        李家不用说,作为平叛的大功臣,肯定是要上表请封的。

        因此,张溪上表,奏请汉中王封赏李恢。

        而孟家呢,虽然是叛乱的一份子,但后续反正,不停的立功,也为平定南中出了不少的力气,因此也得奏请汉中王,请求汉中王对孟氏进行赏罚,不过张溪稍微提了点建议。

        再加上各郡的太守官员们,因为战乱阵亡了不少,也得让汉中王派出新的太守,不过张溪也在表章里稍微做了一点建议。

        毕竟张溪不是诸葛亮,而且刘备还在,这种封赏功臣,安排地方官吏的事儿,必须是“恩出于上”,张溪不会这么低情商的越俎代庖。

        至于焦氏和爨氏,在平叛期间虽然有功,但免不了墙头草的做事风格,张溪很不喜欢。

        虽然张溪也会上表奏其事,但在奏章里给刘备的建议是,给这两家象征性的封赏,让他们不至于怨恨就可以了,不用给出太多的利益。

        处理完这些大姓豪强的战后处理问题后,张溪又得面临一个更加麻烦的问题——南中人口的配置。

        因为孟获这个带路党做的非常称职,建宁郡内很多原本龟缩在山里,对当地官府半合作半对抗的夷王基本消灭,这些失去了头领的山中夷人,也就被张溪给整体迁移到了平原上安置。

        虽然答应了孟获和李恢,允许他们把这些夷人当成附属部众,担任开矿的劳力,但这次迁徙出来的夷人人数实在是太大了,高达十几万人,都快达到南中四郡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了。

        顺带一提,这个人口数量也把张溪吓了一跳。

        一个建宁郡就能拉出十多万的夷人来,那永昌郡,越巂郡,牂牁郡内,又藏了多少夷人?!

        南中人口不得翻倍啊?!

        所以啊,这个时代,虽然因为战乱人口确实锐减,但世家隐匿和逃入山中的人口,数量也是相当的巨大呢。

        建宁郡的这十几万夷人,李氏和孟氏加起来都吃不下这么多的人口,而且就算有这个能力,这两家但凡脑子清醒,也不敢真的吞下去十几万人,谁能放心交给两家人?!

        因此,李氏和孟氏只是分割了其中的四分之一,总共四万余人,剩下的部分,张溪是一家都没有给,统一安置在建宁郡西南部。

        这地方是雍闿闹的最凶的地方,经过战乱和逃荒后,人口锐减,正好用来登记造成,补充人口。

        同时,张溪为了避免这么多夷人聚集在一起引发不必要的闹事行为,从这些夷人中挑选了一万青壮,让王平负责训练成军,然后带回成都去,交给汉中王刘备处理。

        至于是不是还能重新成为“无当飞军”,那就看诸葛亮和刘备的需要了。

        剩下的人中,张溪又挑选了数千身体素质还算不错的夷人,分成了五部,同时成立了五部都尉府,由张翼担任校尉,总领五部都尉,安定地方。

        跟诸葛亮把五部都尉分给豪强的做法不同,张溪可没打算惯着这些墙头草的南中豪族们。

        张溪就是要个南中的豪族们一个直观的概念,如果你帮着大汉,那么大汉不会忘了你们的好处,不信看看李氏和孟氏就知道了。

        但如果你们喜欢当墙头草,谁强听谁的,那么等到战后利益分配受阻的时候,就别怪我没有照顾伱们。

        当然,你要是觉得不公平,也可以现在起兵造反,用拳头说话,那我也不拦着。

        但很显然,一群墙头草的世家不可能有这个魄力,现在又有了李氏,孟氏的倒戈看守,南中再想有大规模的叛乱,根本是不现实的。

        就这样,经过几次筛选后,近十万夷人,被张溪安置在了建宁郡的西南部,跟汉民一样登记造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夷人就能享受到汉民一样的待遇,根据诸葛亮的想法和建议,张溪跟这些夷人约定,只要能给官府纳税服役十年以上,就可以享受汉民待遇,如果家中有人参军立功,即刻可以享受汉民待遇。

        这叫“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给了希望之后,张溪也不能不管这些夷人的死活,不然就这些夷人的耕种水平,打死他们都没办法完成官府的赋税徭役。

        所以,还必须教授他们怎么耕种。

        这种事儿,其实也好办汉人士卒在当兵前,基本都是一个合格的农夫。

        张溪把这些夷人们每十户编为一组,派遣一名士卒前往指导耕种,而官府只给出每年的耕种时间和指导意见,同时前两年实施轻徭薄赋,应该就能初步教会这些夷人们耕种了。

        夷人也是人,只要有了固定的收入,同时官府不是欺压的太狠,谁也不会愿意再回到山中去,跟大自然搏斗求食的。

        等张溪安排好这些夷人的善后工作后,却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南中的存粮,好像不够了。

        毕竟这些夷人刚刚出山,本身也是被汉军给拐带出来的,并没有多少存粮可以食用,而以南中的气候,现在种植稻谷已经有点晚了,虽然补种了,但估计一年两熟是很困难的,可能就是一年一熟,第一年的收入会有所减产。

        虽然建宁郡的气候条件不错,这边的稻谷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但问题在于,南中很多地方的开发根本跟不上,可耕种面积相当的少。

        往年一年两熟,南中还能勉强的自给自足,现在少了一季成熟的稻谷,南中百姓很可能不到年底就会饿肚子.南中根本救济不过来。

        因此,张溪不得不向成都求援。

        同时,考虑到连续征战,成都可能也没有多少余粮,还要安排军粮囤积,准备北伐匡扶汉室.因此张溪向刘备提出了一个建议——允许南中世家豪强,以贡献粮草的多寡,来获得建宁郡铜矿的分配权。

        张溪可是派人重新勘察过整个建宁郡的铜矿分布的,储量大的惊人,虽然有近一大半的铜矿,以现在的技术能力无法大规模开采,但站在这个时代的角度讲,可开采的部分就已经是一项可以流传百年,富可敌国的产业了。

        这么多的铜矿,刘备集团内所有人出钱出力都是吃不下的,想要快速获取铜矿,就必须允许地方豪强加入进来。

        甚至刘备集团现在要考虑的事情,还真的不是跟世家去争夺铜矿的所有权,而是应该制定相关法律,严控铸币权和货币发行权。

        只要掌握住这两样权利,世家们开采再多的铜矿,也不过是为刘备集团做嫁衣。

        这年头不管世家多么豪横,也不敢打铸币权的主意,那是全家族灭都没有人会同情的事情。

        因此,世家即使开采了大量的铜矿,他们不把铜矿卖给刘备集团,总不能把开采出来的铜矿都给打造成青铜器陪葬吧?!

        而关于这一点,其实不用张溪提醒,诸葛亮已经拉着法正,糜竺,李严等人,开始着手制定法律,严格控制了。

        这些人,哪个不是人精,张溪能看到的情况,他们怎么可能看不到。

        而关于建宁郡铜矿的分配问题,成都的世家们差不多都快打出狗脑子来了。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张溪派出的勘察工匠队伍,又在仙女湖南侧发现了一个超大规模的锡矿,沿泸水以及泸水各支脉,发现了大量的金矿,铁矿矿雪区,在建宁郡谷昌以西,发现大量盐矿,还有一个自前朝开始就设立的盐监,只要稍微修缮就可以直接开采。

        好了,这下刘备都有点坐不住了,诸葛亮更是直接跟刘备请示,亲赴庲降都督府驻地味县坐镇,亲手掌控利益分配。


  (https://www.uuubqg.cc/38445_38445979/11484353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