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试探
第958章 试探
东吴进攻荆州的事儿,司马懿也知道了,只比诸葛亮的军报晚了两天而已。
曹魏也有自己的情报系统,不管是在荆州的还是在江东的,司马懿都能收到相对准确的情报。
只是因为淮南地区的丢失,导致东吴方面的情报时效性要稍微差一点,到底不比诸葛亮知道的快.嘛,这里面未免没有诸葛亮“推波助澜”的原因。
总之呢,现在司马懿心里的最后一个疑惑也解开了。
现在看来,诸葛亮大概是提前收到了东吴异动的消息,推测东吴可能会对荆州发动进攻,所以之前才会那么着急的收拢兵力,甚至放弃对粮道的有效护卫,想要抢在东吴发动进攻前,攻占洛阳。
之前诸葛亮的一系列让司马懿觉得奇怪的举动,如今都有了合理的解释了。
但.司马懿总觉得吧,这事儿哪里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这是一种直觉,但这种直觉并不能作为行动的有效依据.起码在现在的洛阳,司马懿不能这么做。
洛阳,不是只有司马懿一个人说了算的,还有一个辛毗在呢。
而且,辛毗也是有持节节制诸军的权利的。
之前呢,司马懿心里的疑惑没有解开,他也借此说服了辛毗,稍安勿躁,不要轻易的主动出击,省的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当时诸葛亮的举动确实有点诡异,在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前,辛毗也觉得稳守洛阳是对的。
但如今,诸葛亮明显是因为后方吃紧,所以才在洛阳前线这边应对失据,战机已经出现了。
再加上这段时间,河洛世家们眼见说不动司马懿,也全都跑来说服辛毗,让辛毗给司马懿制造压力,尽快驱逐蜀贼.辛毗的压力也很大。
辛毗本来就不像司马懿那样能沉得住气,再加上他本身跟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密切,辛家在颍川也没有像司马家在河东那样的话语权.这就导致了辛毗实在顶不住这个压力,只能是主动来找到司马懿,希望司马懿尽快择机攻破蜀贼。
如果只是这么坐守洛阳城,等到蜀贼因为后方战事吃紧而自主退兵的话,那么蜀贼下次进军河洛,依然还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必须把他们打疼了,让这些蜀贼知道河洛世家不是好惹的,那么就算他们下次还会进兵河洛,大概率也不敢再做出拷问当地世家大族,索要粮草的事情出来了。
这就是现在辛毗所代表的河洛世家大族们,最希望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司马懿要是对辛毗说,我的直觉告诉我诸葛亮有猫腻.辛毗能信你才怪呢。
真要到了辛毗持节接管洛阳守军,把司马懿撇开主动出战,那就是直接撕破脸皮了.这更加不是司马懿愿意看到的情况。
所以.理论上讲,司马懿也想不出诸葛亮是埋着什么阴谋,所以,主动出击就主动出击吧。
可是呢,出击是可以出击的,用什么方略出击,怎么出击,这也需要司马懿认真思考一下。
这不是说司马懿带着洛阳守军冲出去,一阵厮杀就能解决问题的。
司马懿也需要做好作战计划。
如今蜀贼兵分两路,一路屯居伊阙关,一路屯居大谷关。
伊阙关方向,是这次北伐军的主帅诸葛亮,而大谷关方向,则是名将张溪。
哪个都不是好对付的对手。
根据现有的情报显示,张溪在大谷关领兵约一万五千人,而诸葛亮在伊阙关领兵约两万人司马懿手里,只有总计两万五千人的守军,即使出战也必须留下一定的守城部队,也就是说,司马懿即使主动出击,也不过只有两万人左右可以调用。
如果可以,现在司马懿当然想兵分两路,全线出击,一齐击溃蜀贼的两路主力但从兵力多寡的角度看,好像这么做不太现实。
毕竟,司马懿不可能因为一场作战就赌上所有,孟津那边要承担牵制蜀贼偏师的作用,虎牢关是最后的退路,两边的兵都轻易调不得。
所以,现在司马懿必须选择一路出击,尽快击破一路蜀贼,然后在另一路蜀贼反应过来之前,切断蜀贼的军粮通道,然后追而破之,才是上策。
可问题是,该对哪一路实行重点打击呢。
理论上讲,北伐军主帅既然是诸葛亮这一路,那么诸葛亮这一路肯定是进攻的重点.可问题是,这么浅显的道理,诸葛亮会不知道?!
所以,尽管困难,司马懿现在还是希望从大谷关方向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可要跟那个张元长对阵的话就算兵力有优势,司马懿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更别说最理想状态的速胜了。
但不管不如,继续呆在长安城内,肯定是不行的,司马懿需要出兵。
那就先试探一下吧。
看看虚实如何。
司马懿亲自领兵一万,从洛阳南门而出,往大谷关的方向前进。
目的,不是要用一万士卒去进攻大谷关的一万五千张溪军,司马懿就是想试探一下张溪的反应,看看张溪会怎么应对。
而张溪的应对,果然也不出司马懿的预料这货在侦查到自己带兵离开洛阳城后,没有任何动静,坚守不出。
毕竟是那个传说中的张元长,用兵极其谨慎,在没有搞清楚司马懿出兵的真实目的前,根本不为所动,以不变应万变。
司马懿也没敢太过深入,在距离大谷关还有五十里的情况下,立刻掉头,返回洛阳。
再往前,恐怕就真的要陷入到两军交战的地步了,张元长再怎么谨慎,敌军都已经打到眼前了,兵力又不多,不会不主动出击一下,探一下虚实的。
司马懿不想被张溪缠上,就只能立刻退兵。
而退回长安后,司马懿也没有太着急,他在等,等派去侦查诸葛亮军队动向的细作回来。
司马懿必须要知道,当他主动出兵去进攻大谷关时,诸葛亮到底是什么应对。
没过两天的功夫,派往伊阙关的细作回返了长安,带来了诸葛亮的动向——在司马懿主动出兵洛阳四天以后,诸葛亮立刻集结全军,主动往洛阳方向进发。
这个反应,看似合理,但司马懿却是一愣。
再三询问细作,诸葛亮出兵的时间,出兵数量,出兵方向后,司马懿顿时察觉到了问题所在。
诸葛亮的出兵时间,却是是在司马懿主动出战的四天以后.以伊阙关到洛阳的距离,这个时间,似乎有点过于紧凑了。
大概率等于是诸葛亮一接到司马懿主动出兵的消息后,立刻就点齐兵将,杀奔洛阳。
诸葛亮难道不怕,这根本是自己设计的一个陷阱,引诱他主动来攻么?!
再一个,细作其实并没有能够完全确定诸葛亮出兵的规模,毕竟势单力薄,很难凑近观察,司马懿这边又催的紧,细作必须赶在诸葛亮的大军进攻洛阳前赶回去报信,所以只能看一个大概。
反正根据细作的说法,应该不少于万人.司马懿对细作的这个回报,持怀疑态度。
诸葛亮的应对如此之快,集结的兵力又不能确定,甚至于,是不是真的往洛阳来了,都无法确定。
是,从正常角度来看,司马懿主动出兵进攻大谷关,诸葛亮趁着洛阳空虚,出兵来攻,倒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可问题是,诸葛亮的反应太快了,正常的用兵策略,不应该是等到司马懿被张溪缠住了无法脱身后,诸葛亮再进兵洛阳么?!
现在的司马懿,强烈怀疑,诸葛亮这么快做出反应的目的,到底是要来进攻洛阳,还是说,有着其他的目的。
比如说,其实诸葛亮本人已经不在伊阙关了?!
一想到这个可能,司马懿顿时悚然一惊.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如今荆州战事危急,蜀贼本来就不可能在洛阳地区久待,早晚要撤兵的。
但贸然撤兵,免不了要遭到洛阳,颍川等地魏军的围追堵截,撤军倒不是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能撤回多少去。
毕竟,蜀贼撤军回荆州去,是要解荆州之围的,并不是常规撤军,所以能损失少点,就尽量损失少点。
也许,现在伊阙关的诸葛亮军,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其实诸葛亮早就已经主动往宛城撤军了。
这才能解释,为什么诸葛亮军一接到自己出兵的战报,立刻急不可耐的往洛阳进军,就是要造成他司马懿的误判,让司马懿以为伊阙关方向兵力充足,随时要发动进攻,从而不敢往伊阙关方向进军。
这是一虚一实之计,也是情报资料中,诸葛亮最常使用的一种谋略。
一想到这里,司马懿顿时纠结了。
追,还是不追呢?!
现在去追,还有可能追上诸葛亮的撤退大军,趁着蜀贼撤退无备的情况下,肯定能一战击破诸葛亮所部,同时还能汇合襄城的陈泰,一齐切断蜀贼的粮道,把张溪所部困死在河南郡内。
不追的话,风险小一点,反正蜀贼即将撤退,他司马懿也算是守住了洛阳,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两个选择其实都行。
可司马懿考虑到自己战后可能面临的名声问题,以及河洛地区世家大族的要求既然战机就在眼前,还是追吧。
死守退敌这种事儿,说出去怎么也不好听啊!!!
(https://www.uuubqg.cc/38445_38445979/11415208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