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贸易战(一)
第1224章 贸易战(一)
这个户部计利司书佐谢宏,确实是会稽郡人士也就是说,他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历史上向孙权提议,发行大泉当千的人。
张溪在跟谢宏攀谈过后,大概也明白了,这位会稽郡人士为什么没有出仕东吴,转而来大汉当一个户部的书佐。
一切还得从东吴的故太子,孙登说起。
当年孙权也算是对孙登寄予厚望,因此给了孙登开府的权利,让他去组建属于自己的班底,也就是所谓的太子宾客。
谢宏当时也是太子府的宾客之一。
只是,当初的太子府宾客,多达数十位,很多都是大家互相推荐,到太子府混口饭吃的人,孙登真正看重的人,也就不到十个人而已。
很显然,连羊衜那样的大才在太子府都是一个边缘人,更别说谢宏了。
而随着孙登的病逝,太子府的宾客基本上也就散了。
有关系,有能力的人,比如说诸葛恪,顾谭,张休,陈表等人,都被孙权招入朝堂启用,而没有关系,或者说能力不够的人,自然也就自谋出路了。
羊衜算是幸运的,张溪这边实在是没人可选了,逮着羊衜刮彩票,还真的让张溪刮出了一张特等奖,弄出了一个水军统领出来。
可谢宏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
谢宏擅长的是计利,说白了就是算学和经济事务,但是吧,谢宏到底还年轻,他不如刘巴那样经历过太多的实务,形成了自己的理论谢宏的那一套经济学,还停留在只是想法,还没有经历过实际事务的考验。
所以吧,谢宏的一些想法和说辞,多少显得有些惊世骇俗,语出惊人了些。
再加上,这年月的读书人,认真读《管子》的都没有几个,更别说专心研究经济的人才了。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你让谢宏去跟张昭,步骘,顾雍这样的大佬谈经济,他们会觉得谢宏的想法太过儿戏,而你让谢宏和差不多年纪的同龄人去谈经济,他们又会觉得谢宏完全是不知所云。
故而,谢宏在江东,真的是混不下去。
太子孙登还在的时候,谢宏还有一份固定的工资领,将来也能有所依靠可太子孙登病故之后,谢宏就彻底失去了依靠。
谢宏本身就不是世家大族出身,他在江东混不下去了,自然也要另谋出路刚巧,当初邓芝出使东吴的时候,谢宏跟邓芝有过一面之缘,两人聊的还算不错,故而谢宏变卖家产,厚着脸皮去长安投奔邓芝去了。
而邓芝吧,其实跟谢宏也不算太熟,两人真的只是见过一面而已。
但是呢,这个年代的读书人,都讲究个面子,谢宏千里迢迢的来投奔邓芝,邓芝如果不善待谢宏,传出去那也是邓芝丢人。
再加上邓芝的性子确实也比较宽厚,尤其是对待朋友方面,邓芝还是比较靠谱的.既然谢宏来投奔自己了,那邓芝还真的就向朝廷推荐谢宏出仕了。
只是吧,谢宏也是倒霉,到长安的时机并不是很好。
那个时候,正好是六年前,诸葛亮主持吏治改革的时候,正好赶上八部巡按御史巡查地方,从朝廷中央到地方,查出了一批昏官庸吏,以至于诸葛亮对所有新进的推荐人才,都进行了一次严格的考核。
谢宏在治理地方和经史子集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大才,他的考核成绩不理想,也就是数术方面的成绩不错最终被分配到户部计利司当一个小官。
谢宏对此,不能说满意,但也无可奈何.毕竟他是变卖家产来的长安,已经没有退路了。
而这六年的时间里,谢宏也算认真工作,从一介小吏,慢慢的升到了书佐的这个职位,再熬一熬资历的话,升到户部员外郎,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之后能不能升到户部右侍郎这个层级,那不仅仅是能力的问题,还得看有没有贵人扶持了.邓芝可能还不够,但万幸,李严确实看到了谢宏的能力。
李严也是没办法,比起诸葛亮等人来说,他在朝廷中的资历太浅,像什么蒋琬,费祎,董允这些人,身上或多或少的有诸葛亮提拔之恩,他想要在朝中立足,就必须提拔一些自己人,为自己所用。
中高层基本都是诸葛亮的人,李严也不敢想,因此,他只能是从中低层选拔人才,进入自己的人才培养库.谢宏就是这个时候被李严给注意到的。
不然堂堂一个尚书令,怎么可能去关注一个户部计利司书佐,两个人的级别差的太大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谢宏算是李严的人,这点张溪也好,诸葛亮也好,其实都知道。
但是吧,如今的大汉朝廷百废待兴,很多事情大家都还算和睦,还没到需要争权夺利的时候,因此,只要这个谢宏有才,那也不是不能一用。
更别说,这么大的一个经济战计划,势必也需要李严的全力配合,李严安插一个自己人在一线掌控局势,也非常的有必要。
<div class="contentadv"> 就这样,张溪在延熙十四年正月,参加完新年大朝议之后,就带着谢宏一起回到了荆州,由谢宏和马谡一起,开始主持这个经济战的计划。
首先要做的,是在官方层面暂停和魏国,吴国两国的贸易。
是的,就很奇葩的一个现象——虽然大汉和魏吴两国之间都是处在交战状态,但是贸易方面,三国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是出于非常正常的贸易状态。
如今,大汉直接把这个官方贸易给停了。
理由也合情合理嘛,双方互为敌国,官方贸易停摆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么。
但是吧,其实三国都知道,就算这个官方贸易停了,三国之间,还有民间贸易的存在,甚至有些所谓的民间贸易,根本就是披着民间商贾皮的官方走私。
所以,大汉这边的第二个措施,就是调高了民间走私的价格.理由同样合情合理,官方贸易都停了,搞民间走私风险太大,成本上升,提高价格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最后吧,就是最后的杀手锏大汉的商人,打着民间走私风险极大,大量铜钱流通容易引起官府注意为由,要求魏,吴两国的走私贸易,全部由大汉发行的直百钱结算。
这招就有点图穷匕见了。
谁都不是傻子,凭什么你拿着大汉的直百钱,就要拿走我手里价值百钱的货物这不是摆明了坑钱嘛。
魏吴两国,但凡从事这种民间走私贸易的人,就没有一个人是傻子,这种吃亏的事情,他们可不会轻易接受。
但是呢,因为如今的市场情况,跟以往已经不同了。
当年大汉国力不强,又需要连年征战的时候,对东吴的粮食等生活用品还有硬性需要.可如今,大汉国力日渐强盛,对这些东西的需求量一直在下降。
相反,曹魏和东吴对大汉的奢侈品和日用品的需求量,一直在上升。
别看曹魏那边偏居一隅,但是曹魏高层对精美的蜀锦依然是趋之若鹜。
而东吴这边,虽然孙权可以下令厉行节俭,减少对蜀锦的需求量,但是,巴蜀的盐,南中的煤铁资源,以及影响世家大族身份地位的纸张,他们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省的。
习惯了这些便宜东西后,伱让他们再回到过去那种写字都必须用竹简的日子,是个人都受不了。
官方贸易已经停了,这些东西本来就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尤其是纸张的价格,现在已经上涨了五倍有余了再涨下去的话,连世家大族的子弟都受不了。
因此吧.直百钱就直百钱吧,能用就行。
而且,东吴和曹魏的世家大族也不都是傻瓜,他们收到了季汉这边的直百钱,自然也会想办法转嫁危机。
一部分人,是用这些直百钱,反过来支付来自季汉的商品货款他们发现,大汉居然真的认这些钱,而且还是足额的承认。
只要大汉认这个直百钱,那事情就好办了,不过是一个变相的以物易物而已,自己也没什么损失。
另一部分人,则是想着转嫁自己的危机,把直百钱流入了东吴的民间市场。
反正一帮平头百姓或者是中小世家,是无法跟大世家去拼话语权的,老子说这个直百钱价值一百枚五铢钱,他就值那么多。
大世家抛出了大量的直百钱,从民间不断地兑换各种五铢钱,用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转而把风险转嫁给中小世家。
而中小世家也没闲着,把这种危机转嫁给普通百姓。
这么一来,前一部分人,通过不断地跟大汉用直百钱交易,保证了直百钱作为虚值货币的信用价值,而后一部分人,则让直百钱在东吴境内,开始大规模的流通。
而随着直百钱在东吴地区的大量流通,大汉这边也开始慢慢的放松官方层面的贸易限制,大有重新恢复两国贸易的意思。
但根据传闻,大汉的官方贸易,也有要拿直百钱结算的意思。
这就更加加速了直百钱的流通速度。
这下,孙权开始着急了。
(https://www.uuubqg.cc/38445_38445979/11323949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