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1977年之世界之巅 > 第 705 章: 黄雀

第 705 章: 黄雀


(今天事多,暂时只能写这么多,明天补上。下面的文字都是凑数,只是为了打卡用,大家没有必要看了。”

90年代,200多名乌克兰专家,背井离乡来华支援,后来如何了?

娃琪侃些事

2024-07-17  09:57江西

关注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走到了终点,乌克兰于一片废墟上获得了新生。

然而还不等众人喜悦,乌克兰就陷入艰难处境,迎来了堪称悲剧的命运。

后来的乌克兰,经济凋敝、武力不复,大量人才流失到国外。

有200名专家来到了中国,为新中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甚至深深扎根于此。

重获新生的乌克兰,为何会走上这样的道路?来华专家又为何不愿离开?

一  、短暂的辉煌与荣耀

苏联时期,乌克兰曾经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岁月。

当时的乌克兰得到了大量苏联军事工业的投资与资源分配,国防潜力近乎占到整个苏联的1/3,每年能够生产出大量军工产品,包括宇航、火箭、导弹以及军事船舶等。

尤其是在最后两项上,乌克兰堪称得天独厚。

在巴普洛格勒机械制造厂和南方机械制造厂的共同助力下,它直接成为世界上第六大战略导弹生产国,令人闻风丧胆的SS18、SS24型导弹,当时是乌克兰的“明星产品”。

还有隐蔽性极强,外表和普通火车车厢一样的SS25铁路车厢式导弹,能够轻松躲过卫星的侦察。

苏联第一颗通讯卫星用的运载火箭,也是这里生产出来的,靠着这些军工产品,乌克兰每年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在乌克兰黑海沿岸还有三个大型水面船只建造厂,要知道当时苏联也不过只有六个而已。

那里不仅是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诞生地,还是苏联唯一能够生产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的地方,每年产出大量驱逐舰和巡洋舰。

靠着军工产业支撑,乌克兰的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在人口只占全球0.8%的情况下,乌克兰的经济总量却达到了全球的5%。

按理说,乌克兰人的生活水平应该能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才对。

更不用说,乌克兰还号称欧洲粮仓,每年产出大量的糖、土豆、天然气以及石油。

可即便如此,其人均收入也只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1/7,这令很多乌克兰人感到不满——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撺掇下,他们觉得是苏联趴在乌克兰身上“吸血”!

正因如此,乌克兰迅速掀起了一股独立风潮,人们高喊着“想要富,先独立”。

在1991年的民意调查中,有91%的投票者表示“不想继续再在苏联生活”,这也是乌克兰后来走向独立的重要原因。

直到多年后人们才醒悟,他们过去陷入了“骗局”。

过去的乌克兰之所以辉煌,是因为他们用远低于自来水和茶水的价格,从苏联获得天然气和石油,而这也是苏联当时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只谈“付出”,不谈“收获”,这明显是有失偏颇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乌克兰人在苏联解体多年后感到后悔,觉得乌克兰后来30年的发展,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

那么乌克兰发展30年发展出了怎样的结果呢?

单纯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20年乌克兰GDP还不到1990年的80%,在整个欧洲排名倒数第二,也就比摩尔多瓦好一些,简直成了众人眼里的笑话。

那么乌克兰为何发展得这么差?经济负重前行的同时,还出现哪些问题?

二  、去工业化,人才流失

乌克兰经济衰退,从其独立的第一年就开始了。

当年GDP就只有1990年的八成左右,后来更是一路下跌,不到10年时间,GDP就只剩下四成左右。

从2020年开始,乌克兰的经济有所好转,不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始终没能达到1990年的水平。

2020年后就更不用说了,一场俄乌战争让其苦不堪言,“经济腾飞”宛如梦幻泡影。

经济上的跌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乌克兰实行去工业化,很多企业在军转民的过程中效果不佳,最终大量企业和工厂都倒闭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没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只能想办法拓宽民用产品市场。

然而乌克兰的去工业化政策执行得并不顺利,不仅没能挽回经济上的颓势,还造成了严重的劳动力外流。

据不完全统计,在2020年之前每年出国谋生的乌克兰专家和工人,平均高达500万人次。

尤其是在苏联刚解体后的那几年,大量军工领域的专家、教授们失业了,许多一流的工程师落到无以维生的境地。

当时,美国、德国以及韩国等国家的科研机构,纷纷派出人员去招揽。

我国也不例外,凭借着之前的友好往来,我国从乌克兰请到了200名专家。

别看人数不多,他们都是掌握军工关键技术的顶级人才,在当年可不是轻易能请过来的。

往往需要国人坐一个多星期火车,一路抵达乌克兰,然后逐步摸底,了解对方有什么技术可以合作,再专门地去请相关人员。

一开始,由于我国在军工方面的底子比较薄弱,愿意来华的专家并不多。

后来我国用轻工业产品从国外换取了一些先进设备,又充分向乌克兰专家们展示了诚意,双方合作的规模才逐渐扩大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双引工程”?

这就是当时为了引进独联体国家人才与技术提出的,为了表彰这些专家的贡献,我国还特意设立国家友谊奖。

根据后来统计,苏联解体后的10多年里,我国至少从俄罗斯等独联体引入了上万名专家。

乌克兰更是人才引进的重点区域,仅2006年一年来华的专家就高达2000多人次。

对于这些乌克兰专家,以及得到乌克兰专家援助的各个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双赢”。

只不过人才大量流失限制了乌克兰发展,到最后这个盛产人才的国家反倒沦落到无人可用的境地。

可能有人会说,乌克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难道它就不能不搞去工业化,想其他办法发展经济吗?

仔细思考后,答案令人唏嘘,似乎从独立那刻起,乌克兰注定走向没落。

三  、乌克兰的改革与困境

先说去工业化,“自废臂膀”的问题。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确得到了丰厚的“军事遗产”,可是这对乌克兰来说未必是好事情。

因为它根本“养不起”,许多武器的采购成本并不高,可是后续维护成本却令人咋舌。

它继承的武器装备完全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如果硬撑最后只会加速经济崩溃,所以最后也只能低价处理。

可能有人好奇,乌克兰为什么不利用苏联留下来的工业基础,好好维持常规军事实力,然后同步发展经济,而这就涉及“产业分工”的问题了。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系,当时乌克兰虽然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只是“生产链”的一部分,能生产外壳却没法生产零件,能生产发动机,但没办法生产传动器。

这种情况下又如何发展工业、盘活经济呢?

乌克兰的情况其实还算好的,毕竟有黑土地保证粮食产出,与之相比,早早就开始农业机械化的朝鲜,在苏联解体后逐渐更为尴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朝鲜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实相当好,因为它利用矿产资源从苏联换到了大量的化肥和工业机械设备,早早地开始了农业机械化。

然而,苏联解体后,朝鲜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就戛然而止了。

且不说缺少化肥农业生产,效率大大下降,没有苏联提供的能源和服务,朝鲜原有的一些设备也很快就没用了。

实在没办法,乌克兰只能仰仗西方国家援助,可天上不会掉馅饼,去工业化和销毁核武器就是西方国家的条件之一。

但即便是乌克兰照做了,西方国家也注定不会大力扶持乌克兰。

原因很简单,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来说乌克兰太“大”了,而且距离俄罗斯太近,利用起来远远没有一些人口少、面积小的国家“划算”。

乌克兰政府也不是没有想过通过改革自救,只可惜越改越麻烦。

很多人都说,乌克兰的改革进程就是一个私有化进程,改到最后国家财富全都落到了寡头手里。

而最终的产物就三个:官员腐败、寡头经济以及寡头政治。

国内状况太糟糕,这也是许多离开乌克兰去其他国家就职的专家不愿意回去的原因。

实际上不仅是专家,大量的乌克兰人选择了劳务移民,据保守估计,乌克兰独立至今人口已经降低了上千万,将近占到总人口1/5。

局势动荡,经济萎靡,乌克兰人才外流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乌克兰的人才大多选择了去哪里?昔日来华的那些专家,后来又如何了呢?

四  、选择与结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不少乌克兰专家选择了去美国、欧盟乃至于俄罗斯。

如今其实也是一样,尤其是俄罗斯,堪称是乌克兰人的“打工圣地”。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俄罗斯是最吸引乌克兰打工人的国家,有将近300  万乌克兰人选择在俄罗斯务工,其中专家、教授也不在少数。

当然,美国和欧盟国家同样也在吸纳乌克兰优质劳动力资源。

美国就不用说了,往往是“钱财开道”,欧盟国家则更多地以政策吸引乌克兰人。

比如说2017年欧盟推行的免签制度,还有近些年来波兰政府给乌克兰人提供的大量劳务许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拒绝的中东难民。

各国之所以对乌克兰人大开“绿灯”,与乌克兰人整体素质较高有关,尤其是这些年,从乌克兰走出了不少顶级科学家。

更不用说由于国内长期刮着外出务工风潮,不少乌克兰人都掌握着两三门“外语”了。

与俄罗斯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其实并不是乌克兰人的优先之选,毕竟去俄罗斯工作比来中国更便捷,去发达国家务工工资又明显高一些。

那些乌克兰专家、教授们,这些年之所以踊跃来中国,并且来华数量呈现明显上涨趋势,这和最早来华的那200名乌克兰专家其实有着很大关系。

有句俗语叫“千金买马骨”,我国对待早期来华的那200名乌克兰专家就是这么做的。

他们来华后,我国不仅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好的生活待遇,而且还给予了他们充分的尊重与照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

这一点,恰恰是西方国家无法给予的,前往美国、欧盟国家的那些乌克兰专家们,早期虽然能得到优厚待遇,但是往往无法得到尊重。

等到他们掌握的关键技术被吃透后,待遇更是一落千丈,根本没之前许诺的那么好。

两相对比下,来华的乌克兰专家们更觉得他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后来在中国稳定下来,离开的心思也就越来越淡了。

当然,这些援华的乌克兰专家,也的确为我国军工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比如说著名的Al-136T涡轮发动机,就是乌克兰科学家和中国科研人员共同研究出来的,据说它比美国阿帕奇直升机发动机更先进。

最关键的是,这款发动机帮助我国直升机突破了动力限制,让我国直升机的火力威慑力更强了。

这还只是乌克兰专家给我国带来的诸多帮助之一,可以说如果没有昔日那些乌克兰专家的帮助,我们恐怕要多走很多弯路。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本国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贡献。

无论是科研还是其他方面,适当借助外力是有益的,可“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自身的水平也得跟上,这样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乌克兰的辉煌与落寞令人唏嘘,希望大家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有所收获,领略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也应该珍惜中国和乌克兰科研工作者间缔造的情谊,他们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参考资料

《揭秘中乌军事合作: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倾囊相授》  环球网

《环球时报记者手记:少了千万优才,乌克兰人忧心忡忡》  环球网

《原本得天独厚的乌克兰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一手好牌打成这样?》环球时报


  (https://www.uuubqg.cc/37687_37687031/4620016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