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风尘三尺剑
糊糊:“拘禁期间做了一首《凝碧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朝廷开始对投降官员秋后算账。
接受伪职的官员处死或流放,但关键时刻那首《凝碧诗》救了他一命。
加上他弟弟王缙苦苦求情,愿意革职救兄长一命。
朝廷免去了王维的死罪,任命他为太子中允,降级使用。”
迷雾麋鹿迷了路:王维在安史之乱前,官职是给事中,正五品上;太子中允是正五品下,单从品阶来看,没损失多少。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王缙苏辙都是捞哥哥的命,但王缙幸运点。
因为他哥哥除了安史之乱倒了一次霉,其他时候都不惹事。
吃不饱的大可爱:李王之争,看起来像李白上蹿下跳,想和王维争一番高下。
但王维只有五个字,我不搭理你。
李白否认,“哪有?”
削官哪能只看官阶,权责范围一个天一个地。
糊糊:“唐朝的诗人,可不是宋明清的文人,文弱到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李白写,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传说他是大唐第一剑客可能是假的。
但大唐的诗人们,身体好武德充沛,肯定是真的。
李白仗剑踏轻舟,杜甫登高览天下,王昌龄岑参,扛半卷战旗,看尽风雪中万树梨花。
盛唐尚武精神,最大写照边塞诗,篇篇雄烈磅礴。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合称‘四大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的突然袭来,边塞诗人迎接属于他们命运的洪流。
王昌龄进士及第,但被贬官得很早。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正任龙标县尉。
王昌龄的家在长安,中原的动乱让他很是担心。由于挂念家人安危,离开龙标县回长安。
但他的人生旅程,永远停留在亳州。
王维杜甫是被叛军俘虏,王昌龄不同,他是被自己人抓的。”
李世民拧眉,“擅离职守,但龙标与亳州并不属同一治所。”
糊糊:“史籍对王昌龄被杀的记录,只有一句,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当时世所公认的原因,就是妒忌所杀。
王昌龄官一直很小,跟闾丘晓没有工作交集,俩人也没有私人恩怨。
但诗写的好,在读书人当中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之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后来宰相张镐率军平叛,解宋州之围时,以贻误军机为名逮捕闾丘晓,打算处死。
闾丘晓请求张镐饶他一命,说自己还有亲人要奉养。
张镐直接怼了他一句:王昌龄的亲人谁来奉养?”
迷雾麋鹿迷了路:被敌人俘虏的没有死,被自己人俘虏的却死掉了。
言不由衷:闾丘晓还牵扯出,安史之乱最惨烈的一幕,睢阳保卫战。
孟婆来碗豆浆:背后是玄宗肃宗争权,政治角斗场,献祭的是张巡和睢阳满城百姓。
正筹建龙标书院的王昌龄,牢牢记住闾丘晓这个名字,决定在龙标再待两年。
李白满脸不可思议,“忌杀!”
那天底下妒忌他李太白的该何其多?
以前还是遇到好人多呀!
杜甫:“心眼有些小。”
糊糊:“后面两位,就是真正有军旅背景的。
岑参是安西北庭节度府判官,他的同事上司是封常清高仙芝。
高仙芝还朝后,封常清接任安西节度使。
安史之乱爆发,封常清回到长安,岑参留在西域。
唐朝的军事政策是守外虚内,全国的军事重心全在藩镇,长安洛阳只保持少量的军队。
高仙芝和封常清只能临时募集军队,手下只有杂牌军,心里实在没底。
俩人一合计,放弃陕州,集中兵力扼守潼关,坚守不出。
高仙芝和封常清畏缩不前,东都洛阳沦陷,让唐玄宗很没面子。
在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之下,唐玄宗一怒之下,杀了两位战功赫赫的名将。”
李世民破口大骂,“高仙芝封常清战术没错,只要沉住气耗下去,自是大胜。”
糊糊:“两任上级在中原与叛军决战,岑参很想参战,为朝廷贡献一份力量。
但是没有朝廷的允许他不敢回中原,身为军人,擅离职守是重罪。
直到肃宗灵武继位,号召各地兵马勤王,岑参积极上表请求参战,得到了朝廷的允许。
岑参才放心大胆的离开北庭都护府,东进勤王。
岑参赶到皇帝行在凤翔时,被任命为右补阙,一个文职。
而举荐他的人,是杜甫。
杜甫从长安逃出后,得到唐肃宗的赏识,封杜甫为左拾遗。
但很快他就房琯案获罪贬官。
直到变乱的第八个年头,岑参终于得到盼望已久的武职。
被任命为掌书记,跟随平叛大军奔赴前线。
但此时叛军已是强弩之末,很快被平定,安史之乱也结束了。
平叛有功并没有给岑参的仕途,带来多大帮助,官职一直反反复复。
晚年被贬到地方做刺史,客死异乡。”
杜甫:“节度府判官,掌文书事务,不是文职吗?”
李白:“但他想从的是武事。”
糊糊:“最后一位边塞诗人,高适,出自渤海高氏。
祖父是唐朝名将高侃,参与北征突厥车鼻可汗及东征高句丽战役,去世后陪葬乾陵。
可以说高适是家学渊源。
杜甫是人到中年潦倒。
高适则是少年丧父后,家道中落。
影视作品《长安三万里》中,有一个情节。
高适带杜甫去乾陵祭拜祖父的坟墓。
那时候他们尚且年轻,身处盛世,缺的只是一个一飞冲天的机会。
高适说,祖父二十岁生擒突厥车鼻可汗,三十岁率军平定高句丽,四十岁英年早逝。
而他自己已经四十多岁,却一事无成,蹉跎半生,如何面对祖父!
这一情节或许是虚构,但杜甫的确去过昭陵。
天宝十六年,杜甫因房琯案获罪,放还鄜州省家。来回经过昭陵,作过两首诗。
《重经昭陵》前两句最为知名。
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说的是谁不言自明。”
(https://www.uuubqg.cc/37154_37154586/4620081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