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孙权兵败太史陨
鲁肃审时度势,在江东已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决定提前退出荆北之争,但他在临走时却逼迫刘备不得不将夺取的江陵改为借,如此一来,即便以后刘备不愿乖乖奉还,江东也就有了兴兵的理由。
刘备为了保住江陵,同时为了让孙刘联盟得以维系,不得不接受鲁肃的要求,这样一来虽然为以后埋下了隐患,却赢在当下,随着江东的退出,荆北就剩下曹仁一只兵马,只要将他逐出襄阳,荆北就是他刘备的天下了。
鲁肃快刀斩乱麻快速处理好荆北的事情,便让程普领兵一万五继续屯驻在柴桑,他自己则只带了几千人马赶往合淝。
然而鲁肃还未赶到合淝,就收到了孙权兵败的消息,鲁肃急忙召来信使,详问孙权兵败的过程。
赤壁大战后,周瑜威震天下,在天下人心中一跃成为仅次于曹操的用兵大家,在江东军中威望更是一时无两。
军中士卒将周瑜奉若神明,就连吴郡的没有参与赤壁大战的士卒们也是如此。
俗话说功高震主,周瑜便是如此。赤壁大战带给周瑜无尽的威望,同时也再次引起了孙权的的不安。
孙权也渴望像父兄一样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他不愿总是听到他是继承父兄基业,他渴望自己也能够开疆拓土。
赤壁之战,曹操倾尽北方之力发动了五十万兵力,然而惨败而回,五十万大军带回去的只有八万,此时正是最虚弱的时候,
周瑜在荆北鏖战数月难下江陵,孙权便渐渐起了亲征淮南的念头,这个念头一起来便无论如何也按不下去。
曹军虚弱,江东士气正盛,周瑜鏖兵久攻不克,如果自己能够一举夺下淮南,就能证明自己领兵之能不在周瑜之下。
孙权初次跟鲁肃提及此事,只不过是咨询而已,但鲁肃觉得江东历经赤壁之战,虽然大胜而回,实际上却是消耗兵马钱粮甚多,此时不宜再开战场。
并且鲁肃并不认为淮南比荆州好取,虽然如今曹军元气未复不假,但淮南之地地势平坦,最适合曹军骑兵发挥优势,而且淮南重地,曹操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必定派遣精兵强将迎战。
此战即便赢了,曹操也必定会源源不断增兵,江东自此将陷入战争泥沼。
此战若败,更是万事皆休,孙权想要地盘、威望,一样也得不到。
鲁肃的分析鞭辟入里,孙权当时听进去了,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被压抑的念头疯狂生长蔓延,孙权还是不愿放弃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既然鲁肃不支持,那就找别的支持的人,于是孙权开始联系四大世家,四大世家除了朱家有朱然在捞了不少功绩,其余三家在赤壁大战那是颗粒无收,得知孙权想要亲征淮南,立刻纷纷表示支持。
为了怂恿孙权出征,四家明里暗里到处贬低曹军战力,让孙权更加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得到了江东世家支持的孙权,再次向鲁肃提及亲征淮南之事,已经不是商量而是命令了。鲁肃苦苦规劝,孙权不忍惩罚鲁肃,便决定让鲁肃镇守江东。
鲁肃知道已经无法再劝孙权收回成命,只得妥协表示支持亲征,孙权大喜,于是让鲁肃为随军参谋。
鲁肃之所以要留在孙权身边,便是想着有自己出谋划策,孙权此番亲征,只要小胜,便可班师,即便无功,只要不是大败收场,也就还能接受。
毕竟依照孙权的性子,让他永远不统兵,只坐镇江东料理民政事务,那也是不可能的,这次曹军虚弱之时让孙权亲自领兵出征,也能积累经验。
孙权于是让张昭坐镇江东,调度粮草辎重,自己则亲率五万大军出征淮南,这五万大军有两万是鲁肃两年前招募的新军,训练已经有两年之久,也参与过一些剿灭盗贼、山越的战斗,算得上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能战之兵。
另外三万有一万五是赤壁之战招募的后备兵,有五千是出征大将宋谦、贾华的私兵,还有一万则是四大世家拼凑的军队。
军中没有大将坐镇,军队号令不一,战力良莠不齐,这也是鲁肃不看好此次出征的原因,为此鲁肃亲自上门,请出了太史慈随行。
太史慈这几年出任吴郡太守,基本也就是挂职而已,孙权不信任他,他也根本不问朝堂之事。
只是太史慈旧疾缠身,虽然休养几年,身体却还是一日差过一日,鲁肃请太史慈相助,本以为要好一番说辞,没想到太史慈却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篳趣閣
有了自己在孙权身边出谋划策,有了太史慈坐镇大军,鲁肃这才稍稍放下心事。如果一切按照鲁肃那时候的计划发展下去,情况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太糟糕。
朱然的一封密信却打乱了鲁肃的计划,孙权看完信,立刻觉得这是鲁肃掌握江东兵去昂,正式接替周瑜成为江东大都督的最佳时机。
鲁肃与周瑜虽然是好友,但同样他也有自己的雄心和抱负,周瑜在赤壁威震天下,鲁肃为好友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同样渴望和羡慕有这样的机会,因此对于接替周瑜掌握江东大权,鲁肃并不排斥。
但鲁肃认为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好淮南这一战,此时并不适合节外生枝。况且,周瑜并没有写信来说明受伤之事,此时自己就过去,一定会让周瑜寒心。
孙权对于周瑜不报伤情的事情也很不满,并且担心周瑜伤势过重,江东军群龙无首,万一被刘备反戈一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坚持让鲁肃立刻去。
如果是为私欲,鲁肃自然是不会去的,但孙权有一点说到了鲁肃的担忧之处,那就是刘备军的态度。
赤壁之战后,刘备军力急剧膨胀,但却没有相应的地盘,刘备原本与周瑜商量的是江东取荆北,刘备取荆南,这个决定周瑜跟孙权汇报过,孙权对此也是支持的。
但荆南出人意料的被孙绍在极短的时间内夺下,并且戒备森严,刘备军没有水军,只好放弃荆南攻略,此刻的刘备对荆北欲望极大,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于是在孙权的坚持下,鲁肃奉命前来处理荆北之事,孙权则自己领兵继续向北。
鲁肃临行前再三恳请孙权不要轻敌冒进,稳扎稳打,不求大功,但求无过。另外,在行军作战方面多听太史慈的意见,孙权一口答应。
鲁肃走后开始几天,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徐徐推进,稳扎稳打。
赤壁之战后,曹操担心孙权趁机攻打淮南,任命乐进镇守淮南,乐进兵力不足,在稳扎稳打的江东军面前连续小败几场。
孙权几场胜利之后渐渐轻敌,将鲁肃的话抛诸脑后,开始加速向合淝挺进,太史慈觉察出曹军似乎是在诱敌深入,于是出言提醒。
孙权对太史慈帮助孙绍的事情耿耿于怀,根本不听太史慈劝告,大军快速挺进到合淝城外四十里处。
乐进早已在此摆好阵势,太史慈再次劝孙权,乐进以逸待劳,早有准备,此时不可与战,应该变成防御阵势,徐徐撤退到有利地形,至少先站稳脚跟。
孙权此时已经被前面连番胜利冲昏头脑,再次不听劝告,下令全军进攻。
结果两军鏖战江东军占得优势之时,左面张辽、右面李典忽然领军出现,江东军瞬间被三面夹击。
孙权面对突然出现的张辽和李典军毫无防备,对混乱的局势也无力扭转,只能看着江东军从优势局面迅速崩溃。
张辽如同在白狼山一眼,看准了孙权所在,带着五千虎豹骑衔尾追杀,五万江东军被一万五千曹军杀得大败。
太史慈、贾华、宋谦等大将拼命抵挡,方才掩护孙权安全退走。
此战江东军损兵将近三万,宋谦、贾华当场阵亡,就连太史慈也为了掩护孙权撤退力敌张辽、乐进两员猛将,最终身受重伤。
江东军一路败退,一直退到巢湖附近,被赶来的周泰、蒋钦接应上,曹军才放弃追杀。
鲁肃赶到之后,江东军终于有了主心骨,在他的安排下,江东军缓缓退出淮南,一直退到庐江城,才止住颓势。
张辽和李典是在孙权出兵之后才受曹操委派前来救援的,二人率领一万虎豹骑,星夜兼程赶到合淝与乐进汇合,之后三人制定了诱敌深入,最终在合淝城下与江东军决战的策略。
鲁肃抵达之后,张辽见江东军防备严密无机可乘,也没有再主动扩大战端,因为曹操在张辽出发之前曾再三叮嘱击退孙权守住淮南有功,越过边界轻启战端大过!
庐江城中,太史慈躺在孙权锦榻之上,面色苍白如雪,眼神暗淡涣散。
孙权、鲁肃、周泰、蒋钦等江东大将全都围在身边,孙权看着榻上奄奄一息的太史慈,眼中尽是愧疚之色。
曾经因为孙绍之事,孙权对太史慈百般猜忌,甚至每次得到孙绍更进一步的消息,孙权都要将太史慈和周瑜骂上一遍。
这一次北伐淮南,鲁肃一再叮嘱不可冒进,要听太史慈建言,但自己却因为偏见,屡屡无视太史慈,一意孤行,没想到在张辽追杀甚急的要命关头,太史慈却依然奋起余威,拼掉了性命,这才救下了自己。
孙权又羞又愧,想起太史慈曾经立下的汗马功劳以及这几年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觉得无颜面对太史慈,他紧紧握着太史慈的手,热烈盈眶,无语凝噎。
太史慈原本就有旧疾在身,这几年已经几乎没有动武,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这一次他强行拖住张辽、乐进,身受重伤,生机已绝,军医已经尽力,却无济于事。
太史慈悠悠从昏睡中醒来,孙权感受到太史慈的动静,立刻轻声唤道:“子义、子义……”
太史慈看着孙权,眼神却渐渐模糊,孙权的脸渐渐变成了孙策,太史慈脸上露出微笑,道:“伯符,我很快就要来找你了……”
孙权只觉脸上火辣辣的,又是羞愧又是心痛,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下来,哽咽道:“子义,我是仲谋……”
太史慈愣了一下,重新看向孙权,似乎是看清了,道:“主公何须难过,马革裹尸乃是太史慈平生夙愿,原本蜗居吴郡以为此愿难偿,今日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太史慈并没有半点责怪孙权的意思,但这些话却句句如针一般刺在孙权心上,让他痛得几乎抽搐。
他也曾拥有如此忠勇无双的大将,却因为自己的猜疑而郁郁不得志,直到最后一心只想死在沙场之上,这是何等的悲壮凄凉?
孙权这一刻自责的无以复加,他颤声问道:“子义有何心愿未了,凡权力所能及,必不让子义失望!”
太史慈目光离开孙权,望向营帐顶部,仿佛要看穿这帐篷,去看那被帐篷挡住的那片苍穹,眼神中忽然迸射出无比绚烂的神采,他忽然坐起身来,孙权连忙扶住他,太史慈大叫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叫声未歇,眼神中便已失了神采,倒在孙权臂中,任众人如何呼喊,也再没动静。孙权放声大哭,众将各自落泪不止。
江东名将太史慈,终于过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溘然长逝,时年四十一岁。
(https://www.uuubqg.cc/36575_36575782/6856478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