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超级姑爷 >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光临寒舍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光临寒舍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光临寒舍

那么问题来了,魏千秋离开了皇宫,京都百姓对魏千秋的讨伐之声还没有过,魏千秋该何去何从?

以百姓的脾气,一旦发现魏千秋,保不准朝着魏千秋就是一顿猛如虎的辱骂与扔臭鸡蛋、烂菜叶。

如此狼狈不堪、屈辱的场面,魏千秋想想就不由在心中打了一个寒颤。

这种场面,要不得,要不得。

忽然,魏千秋把目光落在王临身上,声色淡淡地道:“把你身上的披风取下来。”

王临身上的披风,虽然陈旧,但是也有魏千秋看上的原因,它有个帽子。只要魏千秋披上这个披风,再戴上那个帽子,不就没有人能认出他来了吗?

一听魏千秋要王临解下披风,王临不由怔了怔,低头看一眼自己的披风,自己的披风这么旧,布料也不好,监国要它干嘛?

见王临迟迟没有解下披风,魏千秋有点不耐烦道:“还愣着干什么?”

王临这才动作利索地一抽披风的系带,将披风拿下来,狐疑地递给魏千秋。

魏千秋一把拿过披风,在王临疑惑地目光下,将披风一甩,甩上自己后背,然后三两下将系带系好,再将帽子盖在头上。

这副造型,看得王临和守宫门的侍卫一愣一愣的。

帽子是合适的,能装得下魏千秋的脑袋。

可看他身上,披风明显盖不住魏千秋的魁梧健壮的身板,看着就像大人偷穿孩子的衣服,这样子看起来,要多滑稽有多滑稽。

王临很想善意地提醒魏千秋,这披风不合魏千秋披。

可王临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免得魏千秋以为王临舍不得披风。

毕竟,合不合适,魏千秋自己也能看得到,感受得到。

穿戴整齐后,魏千秋还开金口道:“你家里都有些什么人?”

王临老家不在京都,因为他要上京都赶考,家里人砸锅卖铁,凑了钱给王临,好让王临安心考试。

本来,王临打算考完试,放榜后就回老家,这钱便也够用有余。

按照往年经验,不用多久时间。

只是没想到,今年的科举考试,屡屡出意外  ,拖延的的时间比较长,王临省吃俭用,这才在京都附近找了一个简陋的房子租了下来。

撑到现在,王临已经穷得叮当响,快要没米下锅了。

今日,王临入京都,便是为了探探消息,看看有什么活路。

没想到,还真意外碰到了魏千秋。

魏千秋还如此关心王临家里有些什么人,王临心中不由想,难道魏千秋是奖励王临刚才救他?

如此甚好,王临便不用愁生计了。

众人皆知,魏千秋有的是钱,只要从他的手指缝漏点出来,都够王临吃几年。

哎呀,马上就要发财了。

“回监国大人,小的家里有父母,还有一个弟弟。”王临忍着心中的雀跃,恭谨地道。

“你们是京都人士?”魏千秋眉头一皱。之前笼络王临的时候,魏千秋虽然有听底下的人汇报过王临的情况,可这些微不足道之人,当初魏千秋没上心,听听便过了,没记住。

“不是。”王临对答如流。

“你如今住在哪里?”这么说来,如今王临是自已一个人住的可能比较大,魏千秋觉得他的落脚之地有望了。

“京郊。”说到这里,王临不免犯起了嘀咕,监国大人都是这么关心下属的吗?

有这么好的领导,真是暖心啊。

就在王临心里甜蜜蜜,甜得不得了的时候,魏千秋忽然蹦出一句话:“走,带我去,以后我就暂时跟你住一起了。”

京郊人少,安静,是个躲人的好地方。

“咳!咳!”这突如其来的惊吓,把王临给呛着了。

许久,王临才理顺了气,战战兢兢地走在前头,一边走着,心中一边滴着血。

呜呜呜。

原本王临还以为魏千秋能接济他一下。

结果呢,不仅没有接济,魏千秋还赖上了王临,要住王临家,吃王临家的米。

可怜,王临家里的米,还是平日里省吃,硬生生省下来了点。

只要魏千秋这尊大佛一去,不用两天,就能将王临家里的米吃光。

吃光之后呢?

这可愁煞王临了。

顷刻之间,王临的眉头皱得跟张揉过的纸似的。

唉!

魏千秋这不是为难王临这种穷苦人吗?

想着想着,王临的脚步越发地沉重,走得像只乌龟似的。

魏千秋一个冷眼扫过来:“走得如此有气无力,是没吃饭吗?”

是的!

王临很想大声地告诉魏千秋,他是没吃饭,魏千秋去了他家,也会没饭吃。

可王临知道,他若是这么说,魏千秋一定会认为王临不欢迎魏千秋去他家。

如此不待见上司,这就代表不想跟魏千秋混了,那么,王临的日子也就到头了。

呜呜呜。

王临不得不捂着良心说假话,他脸上挤出一抹比哭还能看的笑意道:“不、不是,监国大人突然说要光临寒舍,小的这是激动得不会走路了。”

对,王临这是激动的。………

………

皇宫。

萧权这又进宫,可把皇帝给高兴坏了。

皇帝眉眼带笑地道:“帝师,此番进宫为何呀?”

古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尤其是萧权这种人懒于应酬搞关系之人,没事,想他进宫,是件难事。

萧权随意找了一把椅子坐下,翘起了二郎腿,微微一笑,然后将他在街市上所思所想,娓娓道来。

皇帝一听,两眼冒着精光道:“此事甚好,朕替京都的百姓谢过帝师。”

这些时日,皇帝也有赈灾之想法,可是偌大的京都,灾后重建是个大工程,光靠国库来支援,这笔账,怕是有点吃不消。

因此,以募捐的方式,最为合适不过。

皇帝虽然想到了此法,可愁于无人起这个头,皇帝一时间也不知怎么开口。

这事皇帝一旦是开口,朝中官员碍于皇命不可违,会响应募捐口号,可皇帝知道,他们的积极性肯定不高,随意拿点出来应付一下了事。

如今,他们口中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萧权,率先拿出巨款,为京都灾后重建出一份力,意义可就大大不同了。


  (https://www.uuubqg.cc/34652_34652691/3563838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