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风俗
林泉县是个小地方。
想当年,顺州、燕州,甚至再靠近南边的瀛洲、莫州都还在大辽版图之内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中转站。周围的檀、顺两州都有重兵把守,于是,林泉只需要默默无闻的安稳着就好。
很多大商家就是看中了林泉的安稳和地利之便,特意将商号开在这里以做中转之用。这些走南闯北的商队仿佛流通的血液,给林泉带来了旺盛的生机。
林泉县令李嘉禾带着小书童从林泉县最宽阔的泉水街上走过的时候,心里不无遗憾的想起了这个小小的县城往昔的盛景。
那个时候,走在林泉的大街上,只觉得街道拥挤,做生意的摊贩几乎将街道都挤满了。走到哪里都是商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以及行人们的笑语喧哗。
那种繁华热闹的景象会让人觉得,这座小小县城的兴旺与繁荣是会一直一直延续下去的。
然而不过短短数年,泉水街上就不再有挨挨挤挤的摊贩,街道两旁的商铺也空了一大半儿,剩下的店铺就算仍旧照常开张,却也没什么生意了——商人们最是奸猾,一旦嗅到风向不对,他们立即会卷着自己的财富,远远离开这个地方。
李嘉禾为了鼓励这些商贩们照常开门做生意,已经再一次将税赋下调了。但这种调整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城门紧闭,林泉县城已经没有商贩和游客来往了,只靠本县有数的居民,实在难以拉动不停倒退的商业状况。
没有生意可做,街市上就难免会呈现出萧条的景象来。而城门紧闭,里长、户长出面将城中的壮丁编成巡逻小队,这种情况又加剧了普通居民的惶恐情绪。
但外面局势紧张,李嘉禾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大开城门,强装出一副平安无事的假象。想来想去,也只能让手下主薄每日写一些安抚百姓的告示,贴在街口让人念给百姓听……这一招还是跟凤家军学来的。
听说凤家军占领了顺州和蓟州之后,就是这般每日让人用契丹、汉两种语言轮番宣读告示,安抚民心。
不过李嘉禾却觉得这种法子好像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县城里惶惶不安的气氛并没有因此就有所改变。
难道是文书写的不够好?
或者是宣读文书的人不够和善?
李嘉禾一路思索着,顺着泉水街走到了南城门。
城门自然是紧紧关闭着,城门上下有身着铠甲的卫兵轮番巡逻,辽国的大旗在城墙上方猎猎招展,战意凛然。
李嘉禾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城门守卫早就认出了县令,意思意思的看了一下他的腰牌,正要将人放过去。就听李嘉禾身后的书童“咦”了一声,讶声说道:“那是谁在放风筝?”
李嘉禾抬头,就见城墙上方,高远的天空上,几只燕子风筝悠然地飘动。
城门守卫将李嘉禾的腰牌递回来,笑着说:“大约就是附近山里的村民吧。他们汉人花样多得很,听说谁家里有病人,就要裁了风筝来放,说是可以将病根一起放走。”
书童“哦”了一声,或许是觉得自己有些少见多怪了,他小声嘀咕了一句,“以前也没见有人放这个。”
林泉县里也是宋辽混居,但居民在一起生活的久了,生活习惯方面也会逐渐同化,进而衍生出一些不辽不汉的习俗来,反而将本国的一些习俗都淡忘了。
李嘉禾皱起眉头,有些疑惑地望着天空中悠然飘动的风筝,也不知是不是他心中多疑,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他收了腰牌,带着书童走上城墙。
这里视野开阔,看的更加清楚。李嘉禾顺着城墙慢慢朝着西城门的方向走,果然看见城外正有人在放风筝。
西城门外的山脚下有一条河,河面只有丈余宽,冬日水浅,骑马过河,河水也只能没到马儿的小腿位置。
此时此刻,河对岸,山脚下,几个农夫打扮的男子正带着几个小孩子在空地上放风筝,旁边还有两条大黄狗跟着跳来跳去。
稍远一些的地方,还有一堆黑灰,像是烧过纸。
李嘉禾是知道一些汉人的习俗的,知道他们这样烧纸就是祭奠家中死者的意思。但祭奠的方式中到底有没有放风筝这一项,他也说不好了。毕竟对于汉人的习俗,他也是一知半解。
李嘉禾站在城墙上方远远打量这一幕。这几个人的装扮都是普普通通的样子,身边还带着孩子和狗,应该都是附近山里的村民。
李嘉禾到林泉做官之初,也曾经走访过附近的山村,了解他们生活的情况,他对他们的着装,形貌特征还有一些印象。
但在他的印象中,这些山民的生活是比较闭塞的,除非下山买卖一些农产品或者野物,他们轻易不会出山。像这般特意带着孩子下山来搞祭奠活动,更是从未有过的事。
若说是宋人派出的细作,李嘉禾又觉得不大像,他们应该不会派这么小的孩子。小孩子的情绪不易受控制,再说孩子的阅历眼界都有限,就算看到什么也难以尽数表述。
而且隔着一条河,他们所在的位置又远,根本看不清楚城墙上方的巡逻兵,只是放几只风筝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李嘉禾这样说服自己,但他心里仍有些不安。
他把城楼上巡逻的小队长喊了过来,问他以前有没有过类似的情况,结果小队长告诉他,这两天东山西山都有人烧纸放风筝,因为人数还不少,所以他们才会觉得这大约又是汉人们的什么特殊的习俗。
没有发现什么特异之处,李嘉禾也只能放话先观察两天。同时又嘱咐县城的各个里长、户长,向居民们打听有没有听说过附近有类似的祭祀活动。
两三天过去,消息没有打听出什么来,但放风筝的人却都不见了。而远处大宋的军队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动静。
李嘉禾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大宋的军营中,靠近内营的一处宽敞的营房里,屠老正带着连云城和几个小徒弟在反复调整老鹰风筝的爪钩。
能被风筝带上天的炸弹必然会有重量和体型的限制,但同时还要保证它们有足够的爆破力。对行动当天的风力和风向也有一定的要求。
最后这一项,是由唐凌和严一初这些对“天象”有一定研究的老学者来判定,他们目前只需要搞定纯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炸弹要如何触发,以及如何保证风筝按照他们的要求降落在合适的地点。
凤随的要求是风筝炸弹最好降落在城门附近,主要目标是解决掉守城的卫兵,为己方战士攻城扫清障碍。城里的情况他们并不清楚,但要尽量避免误伤平民。
屠老在给凤随他们展示可以挂在风筝上的炸弹。
这种轻型的炸弹要比司空所描述的“神火飞鸦”具有更强的爆破力,相对的,它的体积也要比“神火飞鸦”所携带的炸药略微大一些。
至于点火方式,屠老表示还要继续进行改进。他更加倾向于手雷那种撞击式的触发开关。风筝从天空中俯冲下来,撞击在墙壁、地面上的冲击力是远远超过一个人以手臂的力量将它投掷出去的。
同时他还在改进可以装在弩箭上的小型炸弹。
屠老已经知道这一次攻打林泉,火枪队将会是战斗的主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精力也更多的放在了火器的改良与完善上。
攻打林泉的队伍中,最先配火枪的,就是凤随手下的亲卫。
这一年来,陈原礼、徐严这些亲信都已经分派到各个队伍当中充任都头,他手下的卫队也进来了不少新人,但他们都是凤随最为信任的人,遇到特殊的任务,凤随还是会将他们临时召集起来。
比如这一次组建火枪队。
军中原来也有霹雳弹和火枪,但规格样式都与这一次屠老让人送来的不一样。
短短月余的训练,虽然不够让所有的人都成为百发百中的神枪手,但他们确实已经熟练掌握了火枪的使用方法。
在他们当中,有经验的司空再一次拔得了头筹。但别人不知道他前世就练过枪,司空自己也不好解释,只好说大约是习惯了射箭,所以用枪也格外得心应手一些。
不过火枪的射程有限,司空最爱用的不是火枪,而是弓弩。尤其是弩箭上安装了炸弹,这种武器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而成的——既能有效的保证射程,又有足够的杀伤力。
腊月初八的前一夜,唐凌夜观天象,算出两日后风向会变,通知凤云鹤提前做好准备。
林泉这一带,一入冬就多是西北风,它们携裹着大草原上的荒寒,咆哮着,翻滚着,猛兽一般冲向关内。
而凤家军万事俱备,等的就是东风——司空他们的小队对东西两处城门来回几番勘测,因为西城门外有河流,刚进腊月,河面尚未冻实,车马过河恐生意外,最终定下的方案就是从东城门进攻。
(https://www.uuubqg.cc/32367_32367049/4316001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