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袁熙传 > 太学

太学


  东汉帝国的太学,从来都是官员子弟成长的温床。

                  平民子弟,要三五十岁才有机会,去太学游历一番,而官家子弟,十几岁,二十岁,就可以在太学学习。

                  太学主要面对的,是高官子弟,皇亲国戚子弟,勋贵子弟,更别说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了。

                  早期,东汉初年,太学还是当之无愧的最高学府。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随着汉王朝的衰微,和地方士族的势力庞大,太学生的素质,也是每况愈下。

                  到了汉末,尤其是党锢之祸数年来,士族子弟,很多都不会进入太学,他们并不稀罕太学,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有,比太学更加优秀,和精英化的,家族教育。

                  对他们来说,太学的师资,还不如他们的族学,所以自然不会去太学,比如说袁家,就有自己的私学。

                  学成之后加冠成亲,二十岁前到月旦评,求个评价,扬个名,然后大家,互相串联一下,举个孝廉。

                  就可以去雒阳做官,开启仕途之路了。

                  当然,不是说没有士族子弟,会进入太学学习,而是很少,因为世家和灵帝之间,产生了巨大隔阂。

                  至于那些个高官勋贵子弟,他们根本不想着努力学习,大多数人只是去点卯,签个到表示自己来过。

                  然后——『饱食而退』。

                  这四个字是史书上记载下来的,嘲讽那些汉末魏初的太学生的,真的是相当的生动形象。

                  日上三竿爬起来,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到太学学堂点个卯,然后等着吃免费提供的午饭,吃完午饭就走了。

                  然后,就去撒欢了,袁熙也做过,不过相对克制。

                  祖先拼死拼活挣来的功绩,给他们提供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却只培养出了,一群酒囊饭袋,可悲可叹。

                  白瞎了太学里,十四博士的优良设置,和那么好的教学条件,太学里的教学条件,哪怕放到现代。

                  都是非常不错的了,除了没有现代器具之外,能学到的东西,真心不少,关键是看你想不想学了。

                  太学里的自由度,比现在的大学还要高,所以真的是,非常考验个人意志和品格,袁熙算是半个另类。

                  其他权贵子弟,当然就自甘堕落了,可是同样的机会送到袁熙手中,袁熙可不会浪费,因为他所图甚大。

                  因此,袁熙上过袁家的私学,也在皇宫中陪皇子读书,有时间了,就去太学报道,所以说他是半个另类。

                  他努力的读书,努力地将所学到的,所见到的,融合在一起,不断的精进自己,为了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

                  同时,还努力学习武艺,还跟着王越学习剑术,甚至跟着曹昂他们,一起学习骑马和马上击朔的本领。

                  不说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武将,至少,要拥有一定的自保能力,毕竟接下来的,可是吃人的乱世。

                  时间就这样缓缓流逝着,在太学的时候,袁隗为了自家宝贝孙子的前途,在朝廷里为他运作,而成童子郎。

                  拜他为童子郎的,是尚书台的,尚书赵建,是袁家门生,拜他为童子郎的理由是『通晓儒经,为人纯孝』。

                  就这样,袁熙『纯孝』的名头,就在雒阳传开了,这一波公关操作,很是成功,父亲袁绍做官前也是如此。

                  具体的内容和过程,袁熙并不清楚,但是看着祖父激动的表情,就知道这件事情,袁隗付出的代价绝对不低。

                  十常侍当国期间,以袁隗的实际身份地位,想要办成这件事情,估计出了不少血,或许这里头的付出,不一定比让袁绍,成功举孝廉更高,但是绝对不低。

                  毕竟政治的本质,就是一场交易游戏。

                  。。。。。

                  中平五年二月,发生了一件大事,这让灵帝寝食难安,黄巾贼余部郭太等,于西河郡白波谷,打起苍天已si,黄天d立的旗号起事,宣布要为大贤良师复仇。

                  然后直接率部攻略太原郡、河东郡等地,袭扰东汉帝国的核心地带,京师震动,毕竟黄巾之乱历历在目。

                  延绵时间很久的,第二次黄巾起事开始了。

                  相较于第一次,充满政治意味的颠覆行动,第二次黄巾起事,则是纯粹的底层民众,借着黄巾军的名声,反抗暴Z的行动,和西晋末年的乞活军差不多。

                  比起第一次,第二次才更称得上是起义,第一次则更像是一场阴谋,第二次只是为了活下去。

                  同样的,没有统一指挥的,第二次黄巾起事,更像是流寇作战,没有纲领没有行动方案,完全不成气候。

                  但是这个事情,在汉政府内部,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属于政治层面上的,给人一种大汉要亡的感觉。

                  第一次黄巾起事,给灵帝带来的震动,实在是太大了,让他至今为止记忆犹新,为此还差点翻船。

                  一听黄巾起事,灵帝立刻怀疑,是不是,又是袁家等士族,又要搞他事情,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可算是冤枉了,袁家他们了,士族要搞他,要给他点颜色看看,绝对不会只用这种手段。

                  但是这种自发的,没有控制的起事,更加难以应付。

                  他们分散在很多地方,没有统一行动纲领,散兵游勇四处袭击,给河北诸州郡,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不止是郭太一个人,在河北诸山谷中,具有巨大威望,和能量的张燕,也在此时活动起来。

                  他配合郭太的攻势,四处劫掠,甚至往南向,雒阳方向渗透,威胁到了汉政府中央的安全。

                  河北地区有很多山,如太行山脉等等。

                  当初河北黄巾军战败之后,有不少余部没有被抓,而是溃散到了山脉之中躲藏起来,汉军没有往山中追击。

                  因此他们幸存下来了。

                  他们以张燕为首,不断地吸纳活不下去的,逃窜农民和各地的黄巾余部,渐渐催生出了一股,极其强大的势力,到了这个时候,居然『聚众百万』。

                  这个百万的数字,多半是掺水的,但是,要从东汉末年,各地战乱不息,民众多流离失所的角度来看。

                  即便掺水,也掺不了多少。

                  在平原活不下去了,就往山里面逃跑。

                  逃到汉政府的官员,管理不到的地方去,这也是活不下去的人的一条生路,因此还有『逃户』这样的称谓。

                  汉政府不是没有,组织兵力去围剿,但是在山中,汉军精良的装备,就没有太大的用处了。

                  受到地形的限制,占据地形优势的山中黄巾们,利用地形优势神出鬼没的,打击对地形不熟悉的汉军。

                  设置各种陷阱,将汉军耍得团团转,损失惨重不说,还得不到什么战果,毕竟他们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做。

                  久而久之,就没有地方汉军愿意去征讨了。

                  周边活不下去的百姓听说了,也前去投奔山中的黄巾们,这个势力也就,发展的越来越强。

                  一朝爆发,让汉政府再度感受到了恐惧。


  (https://www.uuubqg.cc/28862_28862346/8948918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