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大明人的遗作
原始森林是越往里走海拔越高,不时就能看到有面积不算太大的水坑,里面积蓄的都是天上的雨水,正好给森林里的动物提供淡水。
继续朝里面深入,就看到了一些奇异的果树,上面结出的果子大多数都有成人拳头大,青红相间,硕果累累。在果树之间有不少鸟雀在啄食果子,还有一些没见过的小动物攀爬在树上专门捡那些已经发红的果子吃。
只是当几十只猴子从其他树上跳跃过来后,那些鸟雀小动物被吓的纷纷逃窜,估计这些看起来可爱的小猴子可能就是这片森林里的霸主。
李墨抬头看看那些果子,想想还是没有摘个尝尝。他走过密林朝外看去,透过树缝可以看到四周汪洋大海,在目光所及之处没有看到类似商轮之类的影子。从这也可以判断出,他这是在朝海拔更高的地方攀登。
大约在密林中穿行了约半小时,李墨终于见到一个面积很大的湖泊,目测直径至少是个三十米的不规则圆形。这里的水很清澈,没有任何的污染。
李墨蹲下双手捧水,很清凉。
有了水源,那就有了活下去的资本。
李墨高兴的跳起来,然后沿着湖泊朝一个方向走着,手中的砍刀一直挥舞着扫荡那些灌木藤蔓。在这个湖泊四周是很大的一块平地,在平地的一边是个高约十多米的山壁,无数粗壮的藤蔓沿着山壁生长。
当李墨走到那处山壁之下时,异瞳按照习惯先扫视一下,然后他就看到了在那些藤蔓的后面居然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山洞,大多数洞口还是距离地面三米以上的位置。
异瞳的力量再次朝洞内延伸,然后就看到一道道了蓝色光晕从某些物体身上透射出来,这里的山洞曾经住过人类。
李墨又一一看了其他山洞,里面的残留物都有蓝色光晕反应,只是他还没看到一个来自六百年前的完好的古物。
尽管如此,李墨依旧很是兴奋,他开始用砍刀整理着那些藤蔓。一来厚背砍刀的品质非常好,二来李墨的力量又强大无比,所以那些手臂粗细的藤蔓根本抵挡不住刀锋。
他选择一个空间稍微大一点的山洞,等清理掉四周大部分藤蔓后才发现有一个爬梯一直延伸到洞口。可惜那些爬梯经过六百年的风吹日晒早已经腐朽不堪,用手轻轻一捏就散了骨架。
李墨也不急,走到另外一边看了七八颗树,然后简单修整一下子,再用那些藤蔓来绑定,花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完成一个三米左右的爬梯。他稳定好爬梯,慢慢的朝上攀登,终于踏入了第一曾经居住过人的山洞
这个山洞有些潮湿,可能是常年被藤蔓遮挡的缘故,但现在温和的阳光直接照射进来,让洞内明亮无比,湿气也逐渐的消散。山洞内约有四米深,里面还保留着一张树木打造而成的床,只是此时已经无法使用。而地上则散落着一套盔甲兵器,和一根腐朽断裂的木架。
李墨蹲下来仔细看看,是一个头盔,皮甲和一柄刀。盔甲没什么可看的,倒是那柄刀吸引了他的眼光。
刀鞘是木制的,用了几块铁皮固定,过了几百年刀鞘已经没有用。刀柄也表面之前应该缠绕了一层防滑的工艺,反正表现锈迹斑斑,他轻轻的抽出刀。
刀身的锈斑较少,但是刀刃却有好几处明显的缺口。这柄刀刀身较为平直,刀尖为略上翘的圆弧形,刀尖至刀背15到20cm处有开刃,一般称为反刃。
“雁翎刀!”
李墨对这种刀型之所以熟悉,是因为这种明朝军队的制式标配兵器,无论是官丞还是士兵都会佩戴。它相当于将平头手刀的刃部后移,收出锐利的刀尖来,并且刀尖微微上扬,整个刀身形如雁翎。
作为古代著名的军刀,雁翎刀的形成离不开华夏历史,从环首刀到唐刀再到雁翎刀逐步演变形,雁翎刀的形制往前最早可追述到盛唐时期。
起步于盛唐,盛行于大明。评书戏剧里常说的‘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就来源于此。
雁翎刀也经过了很多长时间的演变,部分明早期的雁翎腰刀无反刃,形式上更近于金战刀的样式,有反刃的雁翎刀在明朝中后期定型,而到了清代,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纵贯整个刀背。
现在李墨可以百分百的确认,捡到的第一把刀是华夏明朝时期锦衣卫的秀春刀,而眼前这柄刀则是明朝军队制式兵器雁翎刀,也就是在六百年前曾经有明朝军队的人落难到这座孤岛上。
这套盔甲兵器先放在一边,李墨准备去其他的山洞里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他临走前在山洞里望一遍,没想到在洞璧上似乎还有字迹。刚进来时,洞壁上长满了一种藤蔓,也没注意到。
李墨忙用砍刀清理掉那些藤蔓,露出那些刻画上去的字迹。李墨伸手摸摸,这是正楷字体,好像讲的是一个事件。
“会中官奉使将航海通西域选壮士江南时,行伍士卒百方避,君不避,遂从在麾下,最见亲信不舍,数岁间三往,涉万里外,来返无恙。四往归途,遇海啸风暴,船偏位,搁孤岛海滩。船毁生百五十八,欲苟活,遇海盗,遂杀。后十余年,终余吾,了去。”
在最后面还留有二字‘赵忠’。
这算大明人的遗作吧。
古人作文就是有点不好,不够大白话,读起来不但别扭,还要仔细揣摩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研究了许久,李墨才大概弄个大差不离。在明朝时‘中官’指的是有官职的太监,开篇讲到有一位中官太监受到皇命要出海,需要招收一批人,没有人敢去,只有这个叫赵忠的愿意追随,成为了中官太监的得力的左膀右臂。前三次出海都顺利返回,到了第四次出海在归来的途中遭遇了海啸风暴,使得船偏离方向最后搁浅到这座孤岛上。
船毁,而侥幸活下来的总共还有一百五十八人,本想在这里苟活下去,没想到在这座孤岛上还藏有海盗,最后双方大战,全歼海盗,大概过了十多年,其他人一一死去,只剩下他最后一个人,生活无望最终自我了结残生。
通篇翻译过来的话,那位中官太监自然是指郑和,赵忠跟随着郑大人四次下西洋,最后一次归来途中落难到这座孤岛上,苟活十余年后还是终了残生。
当年永乐大帝朱棣为了让天下信服他的皇位来的正,于是开通海禁,派人下西洋,一来是为了打击海盗,宣扬大明国威,二来主要也是为了和沿海诸国进行海上贸易,增加财政收入。在先后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到底死了多少人谁也不知道。
(https://www.uuubqg.cc/28411_28411720/70897656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