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省报编辑
王笠纶要暂时驻点在白石村,他首先选择借住在刘勇家,这样也好具体谋划石锅的事。
不过现在的重点还不能放在石锅上,白石村的重建才是重中之重。
这也是为群众做实事,王笠纶自然也很上心,每天一起床就和村干部一起制定方案,有些需要重建的村民不能在原地修建,批宅基地等各种手续王笠纶直接在村上就写了。
趁着这次自然灾害,王笠纶还将白石村土地重新丈量,各家宅基地重新确权,让以后村民之间少了许多麻烦。
不得不说这个时期干部的权利也确实够大,若是再往后几年十年,仅仅倒了几间房要重修,那手续都会相当繁琐,涉及的部门也是好几个。
除了做这些文字工作,王笠纶也参与到直接的生产和劳动中,一边组织村民恢复生产,也和其他村民一起,帮助那些房屋受损严重的村民修房子。
这个时期修房子,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人手充足,建材都是小事。
此时大多数的房子都是夯土墙,用树干做房梁,有条件的就上瓦,没条件的用茅草也能凑合。
夯土都是就地取材,将泥土混合稻草谷壳,搅拌之后放入木质的磨具中捶打,最后就形成一块块的墙砖。
只用了一周时间,王笠纶就带领白石村的群众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而他不摆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也收获了白石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现在走在村里的路上,不管老人小孩,见了他都要喊上一声问候几句。
照这个进度,王笠纶估计再有半个月自己就能回乡上了,此时他也开始考虑起白石石锅的规划。
不过王笠纶正打算和刘家父子商议,按照他的想法弄几个石锅样品时,区上的干部带着一个身穿衬衣,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中年人来到白石村。
“王笠纶同志,这位是河西日报社的杨启光同志,来了解一下白石村的受灾情况,要做相关报道,你配合一下杨同志的工作。”区里的人将一个叫杨启光的中年送来后就走了,看样子这个报社的同志还打算在白石村待上两天。
王笠纶自然是积极配合,先是带着杨启光到滑坡的地方,给他讲了从灾害发生开始,村里乡里区里包括县里是如何应对的,又着重讲了救援的过程。
当然王笠纶还是很有政治觉悟的,从始至终都是很正面的讲述,在他的描述中,各级干部尽心,人民群众团结,感觉不用怎么润色,就把他说的这些写出来就是一篇极好的报道。
杨启光也就三十多岁,据他自我介绍是省报的编辑,王笠纶也没有怀疑过他的身份,毕竟这个时候没有网络,电话都没有到乡镇,全凭一张介绍信。
这个时期伪造介绍信甚至各种批文的也有不少,但应该没人会伪造介绍信,跑到这种穷乡僻壤来,关键也捞不到一点好处。
“原来笠纶你是知青留下的啊,倒是也听说你们县的周书记为了留下一些有知识的年轻干部,给了一批指标,可听说效果不好,没多少人留下,你怎么选择留下了?”杨启光很快和王笠纶就熟络起来,加上王笠纶谈吐也不俗,他也表现出对王笠纶的欣赏。
王笠纶自然又把那番冠冕堂皇,但确实很有觉悟的话说了出来,更是让杨启光连连称赞。
“咱们河西虽然历史悠久,但近代开始发展缓慢,要是有多一些你这样,有知识的年轻干部,或许将来还能重现辉煌。”杨启光身上有标准的文人气质,而他又是来自省报,自然格局还是有的,就算真的只是个编辑,着眼的也是整个省。
河西省历史上确实辉煌过,其名就是来自着名的河西走廊,尤其在汉唐两代,这长达一千公里的狭长地带上,拥有着璀璨的文化和发达的商贸。
只是近代海运兴起,内陆地区逐渐失去了发展机会,河西渐渐贫困落后,甚至落后与贫穷成为许多人对这里固有的印象。
“河西要发展还是有些困难的,一来大的趋势对西北内陆确实不利,二来自然资源的限制也很明显,或许只有发展特色经济一条路。”王笠纶只当是和杨启光闲聊,也就想到什么说什么。
现在大趋势都是发展沿海都市,不仅是国内如此,纵观世界也基本如此。加上河西确实没有什么重要资源,比如煤炭石油这些,所以王笠纶说的也是实情。
杨启光也认同王笠纶的说法,聊着聊着两人甚至有种引为知己的感觉。
“可惜这里没酒,不然真想和笠纶彻夜畅谈,什么时候来省城,我请客咱们好好喝一顿。”杨启光这天晚上也是和王笠纶住一起的,他明天就要回去,这一夜却是越聊越兴奋。
这其实也是王笠纶重生后第一次和人聊这么多政治话题,上一世他一辈子都在做生意搞钱,也没有这样的经历。
“杨哥你等我一下,何必等下次,今晚我就与杨哥来个秉烛夜话。”王笠纶也来了兴致,一边说一边起身朝屋外走去。
此时已经是五月中旬,晚上的气温也不会低,很快王笠纶就回来了,并且还拿了几瓶啤酒,另外还有一个竹篓装的花生。
“这么晚你怎么搞来这些的?”杨启光有些意外的看着眼前的啤酒花生。
“找乡亲借的,过几天我再还回去,虽说乡下条件不好,比不得省城,可不管怎么说,改革开放了,大家的生活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王笠纶一脸坦然的说道,这确实是他借的,说的也都是实话。
接下来两人的交谈氛围更好,因为两人都是属于体制内,所以聊的也多是政治话题,当然没什么敏感的,都是畅谈未来发展。
从开放聊到沿海特区,甚至聊到如今世界最强的老美和老苏。
“你在基层工作,不知对咱们如今的行政分级有什么看法?”很自然的杨启光就问到了王笠纶对目前行政分级的看法。
因为是闲聊,而且这本身也不属于敏感话题,他就想也没想的说道:“从历史发展来看,我个人觉得还是老祖宗留下的三级行政区划最科学,当然目前咱们实行的,也是兼顾了一些特殊因素,只是随着开放的步伐,继续实行就显得有些臃肿,也会让各级政府效率地下......”
“哦,具体说说看?”杨启光手上剥着花生,饶有兴趣的继续问道。
“秦始皇制定的很多政策其实依然不落后,因为即便过去了两千多年,但咱们的文化传承和风俗基本没变,有些刻在骨子里,藏在血脉里的东西一直存在。省县乡这类三级行政区划应该是最适合咱们国家的,而且纵观历史,几次盛世王朝也都是沿用这种区划,据我所知老美用的其实也差不多。咱们现在的地区太过庞大,还有介于乡镇之间的区公所,其实完全没必要存在,甚至乡镇也可以进行合并,在基层设立更多职能部门,比如让卫生院和派出所到乡。”王笠纶说着自己的看法,这其实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确实证明这是最优的行政分级。
“撤销地区,省直管县,县直管乡镇?这可是大刀阔斧,要动不少人利益啊!”杨启光没有表示认同或者不认同,而是笑着说实施的难度。
王笠纶也笑着说道:“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制度,只有应时而易应事而易,这不也是改革的核心吗?历朝历代古今内外,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才能变强,一味的因循守旧,最终只剩下落后。”
(https://www.uuubqg.cc/27775_27775778/4620084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