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发迹 > 第二百五十九章 升官

第二百五十九章 升官


  何贵把严启昌一伙骂了个狗血淋头。\WWw、qΒ5、cOМ//

  没错,勇于进取是好的,为了利益敢于算计也是好的,可是,也得看看算计的是什么人,这些人又都是什么性子。

  敢拿那点儿小钱去算计和珅?敢拿海运的事情去烦乾隆?这事儿真要干出来,不说十三行到时百分之九十九要倒霉,就是自己这个向来对十三行庇护有加的巡抚恐怕也要跟着一起吃个大亏。

  可是,骂归骂,把严启昌等人赶走之后,何贵却也想不到什么办法能够说服清廷的那些掌权者们去开通海运。  只能自己找地方闷头发愁去了

  ……其实,他还是有些办法劝说朝中那些人同意施行海运法的,可每一个办法的危险性都不低。  他如今也是拖家带口,安稳日子过得舒舒服服,自然不愿意去冒险。  甚至有时候他还想,在他来之前,中国也遭受过那么多的苦难了,也没见得就亡了国,等到了时候还不是重新站起来了?而且,他当官这些年,虽不敢说已经消除了中国遭受那些苦难的可能性,但至少也算是稍稍改变了一下。  还把那越南小鬼子提前报复了一通,另外附带着一伙缅甸人……这些,也该算是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至于以后,他哪管得了那么多。

  想想他何某人,当初也不过是个找不到工作的普通人罢了。  能有如今的地位,如今地财势。  也该知足了。  为什么还要去改变什么?人贵在知足,做事,也要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好高骛远。  历史的车轮何其巨大?法国大的剧痛,为什么中国就不能……唉,不想那么多了。  想那么多没用,也太烦心。  容易滋生负罪感,还是老老实实回家搂老婆睡觉去是正经。

  北京!

  和珅自然不知道何贵突然间隋性大起。  比平时还多出了一股什么事都不愿做的懒散。  他手下出去的人多了,什么苏凌阿、吴省钦的不算,光是在中央地就有一大帮。  不过,跟何贵这几年轻闲的时间太多,有些变懒不同,整天处理着国家大事,又要跟朝中那些看他不顺眼地权贵官吏们争来斗去。  和珅不仅忙,人也越来越精神。

  不过,即便如此,正跟乾隆聊的开心的时候突然间被人打断了,他还是十分的不高兴。  尤其打断这次谈话的还是王杰跟刘墉这两个死对头,就更加让他不爽了。

  可惜,王杰跟刘墉对他的目光似乎是视而不见,刘墉更是连看也没看他一眼。  只是捧着奏折一句一句的朝乾隆读着:

  “……皇上,湖北布政使钱沣上了折子,声言如今仅止湖北一省,便有纱厂、布厂共三百余家。  每家所雇工人少则十数人,多则数百人,全省从事纺织人数。  足有数万之众。  各地百姓贪图求利,多有弃稻麦而种棉花者。  甚至有地地主还勒令自家佃户尽数改种棉花。  官府虽多有规劝,然各地纱厂、布厂依旧不断出现。  钱沣奏言,若长此以往,湖北粮产必然大幅下降,‘湖广熟,天下足’之言恐敢将成为一句传说。  是故,钱沣恳请皇上,禁止各地兴建工厂,以免因利伤农。  有坏国本。  ”

  “刘大人。  你老了。  什么因利伤农,有坏国本?这等片面之词你也好意思拿到皇上面前现眼?”和珅听到刘墉的话后。  立即不爽地插嘴说道。

  “和中堂,何谓片面?钱沣的奏折之上附有详细的帐目。  今年湖北就有好几个县,因为百姓弃稻麦而种棉花,粮产大幅下降。  长此以往,必将大大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

  刘墉并没有看和珅那轻蔑的目光。  年近七旬的他已经真正的老了,精力也有不足。  吏部尚书地职缺也有些力不从心。  可是,近些年来,和珅的气焰一日胜似一日的嚣张,他虽然也想找些人来对抗这个日益强悍的权奸,可满朝上下,能让他放心的不是太老,就是过于年轻,所以,不得已之下,他只能继续霸着这个位子,自己都不知道哪一天会被和珅奏请乾隆给轰下来。  可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他一天在朝廷上,就要管一天事儿。

  “皇上,臣对刘大人方才所言甚表赞同。  我大清以农桑为本,根本若是崩坏,则国势必然衰颓。  可自从那奇技yin巧的水力纺纱织布地机械出现之后,到如今不过三五年功夫,天下兴建起的纱厂、布厂竟以千计。  进厂务工之人也已有十数万人,且据臣所闻,其中多数竟为女子……皇上,女子当谨守妇道,在家相夫教子,岂能如此抛头露面?据臣所知,近年来,各地就闹出了不少有伤风化之事,都跟女子入厂为工有关,而且女子入厂为工的事情也已经惹得各地有识之士大为不满,还有不少人上书官府,请求朝廷下令禁止啊。  ”王杰也紧接着刘墉说道。

  “哦?竟有此事?和珅,朕怎么不知道这些?”乾隆装模作样的问道。  他其实也有些不高兴,和珅刚刚正在向他禀报固伦和孝公主大婚的准备事宜,没想到突然就被王杰跟刘墉给搅断了。  可是,不管王杰还是刘墉,都是多年的老臣,而且也都是一心为国,他总不能明着斥责。  所以,只有把话转移到和珅身上。  至于刘王两人所说的事情,他倒还真没怎么放在心上。

  “皇上。  王中堂所言确有其事。  可是,事情却并没有他说的那么严重。  ”和珅朝乾隆拱了拱手,说道:“当初各地纷纷兴建水利纺纱、织布厂子,奴才身为户部尚书。  自然注意过。  可是,据奴才调查,自全国各地兴建起大大小小的纺纱织布厂子之后,各类布匹地价格就骤然下降了三四成,到如今,比原先更是下降了多达六七成。  ……皇上您当然知道,百姓所求者。  不过温饱而已。  自您登基以来,天下太平。  盛世安康,我大清又丰饶无比,湖广、江浙一带尽为鱼米之乡,一地熟则天下足。  粮产比之往常多出了何止数倍?天下自然不虞有缺。  可是,布匹却不同。  这东西从丝到线,再到成布……一步步,都要耗费极大地功夫。  原先由百姓自己用纺车纺织。  一匹布所需耗用地时间可谓长矣,一户百姓,一年之内,大多连自己家中所用都凑不齐。  如此,岂非有饱无温?而当时布匹价格之高,百姓中的穷困之家,一年也难以添置一身新衣……所以,奴才才放任各地兴建纱厂、布厂。  盖因此有利于百姓,有利于朝廷!”

  “和中堂,你说各地所建地纱厂、布厂有利于百姓?”王杰冷笑:“这可真是笑话。  你可知道,那些纱厂、布厂都是建于河边,而河边大多为良田。  天下数千家纺织厂子,厂房、库房、院落等等。  足足占去了十数万亩良田。  这些良田一年所产,可供多少人过活?你身为户部尚书,总不会不知道吧?”

  “这个和某自然清楚。  不过,王中堂你可又知道,这数千家厂子,每年为朝廷提供多少税银?这些税银又可以让朝廷为百姓做多少事情?这些事情,又能为朝廷挣来多少百姓的忠心爱戴?”和珅针锋相对地问道。

  “哼,说得轻巧。  数千家厂子,顶多不过一二百万两税银,就算能做些事情。  又岂能与毁坏的国本相提并论!”王杰不示弱地说道。

  “一二百万两?哈哈。  王大人,王中堂……”和珅讥嘲地望着王杰。  嘴里使劲地咬着“中堂”两个字:“身为军机大臣,您还真是会算帐啊。  没错,几千家厂子明面儿上所缴的税金确实是只有这么多。  可是,你可知道,布匹贩运地过程之中又要为朝廷缴多少税金?还有那些贩卖棉花、羊毛此类原料的,又要为朝廷缴多少税金?层层叠叠,你可知道朝廷这几年光是从这纺织一项上,多收了多少钱?”

  “若如和中堂所说,这些钱都入到国库了?”王杰被说的面皮微红,可嘴巴上依旧不服输。

  “当然是入到国库,难道王中堂您还有什么想法不成?”和珅怒道。

  “够了。  只不过几个纱厂、布厂的事情,怎么又说到国库了?你们两个可是军机大臣,群臣表率……”乾隆冷着脸瞪了和珅跟王杰一眼,接着又扫了一眼刘墉,“还有你。  身为吏部尚书,此时又不是朝会,怎么也掺和进户部管辖的事情来了?那个钱沣又是怎么回事儿?堂堂的一省布政使,也跟个不懂事的一样。  有事上折子,就算不交到军机处,也可以直接呈给朕嘛,怎么交到你地手上去了?他这是什么意思?”

  “皇上,钱沣是觉得此事紧急,怕军机处事情太多,耽搁了。  ”乾隆明显是在拉偏架,刘墉当然也看得出来。  可他却只有受着……谁叫人家是皇帝来着?皇帝,做什么事都不需要理由,就像宠幸和珅这大贪官一样。  鬼才相信乾隆会不知道和珅做的那些事情。  可人家就是喜欢混帐东西,就是护着,自己这当臣子的又能怎么着?

  “胡说八道。  ”乾隆又说了刘墉一句,钱沣的奏折就摆在那儿,在场的几个人也都听了,这里面的内容就是耽误个年把儿的再说,又能出多大的事情?不过,乾隆说完之后却也没有接着往下追究。  当头儿地,对手下不管是该打还是该护,都得有个度。

  “臣知罪!”刘墉低头应道。  他也很实在,知道乾隆只是想岔开和珅跟王杰,所以才在自己身上开了一小刀。  不过话说回来,这么多年的官场经验,他又怎么会不知道钱沣的奏折很难起到效果?没错,他是老了!可他的耳朵、眼睛还在。  这几年,各地的纱厂、布厂就像是一窝蜂似的上马,这些厂子之中,有地确实是那些有钱人自己开的,有的却是各地官员自己建的,甚至还有许多是京里的权贵们放出去的人马……这中间,不仅有和珅这样的权奸,甚至还有几位皇子阿哥。  经营布匹的利益巨大,其中的纠葛自也非同小可,别说一个小小的钱沣,就是再加上他跟王杰等人也绝对难以撼动。  何况,就像和珅所说地,纺织一业,层层叠叠,税钱少少,确实也稍稍把萎缩地国库撑鼓了一点点,光这一点,就已经很够份量了。

  “刘大人,你既然已经知罪,那还留在这里干什么?该回去写份请罪折子了吧?”和珅嗤笑着对刘墉说道。

  “这件事倒是不劳和中堂费心,刘墉省得。  只是,刘某还有一件事需要请皇上定夺,所以,暂时还不能离开!”刘墉淡淡地说道。

  “还有什么事情?”乾隆问道。

  “皇上,臣前些天曾经听军机处阿桂、福隆安两位中堂提过,两广总督孙士毅自上任以来,虽不能说政绩卓著,但也是功劳不小。  尤其是此次平定安南叛乱,扶植黎氏复辟,更是一件扬我国威的大功。  还有广东水师提督和琳,自上任伊始,平海盗,败西夷,定安南……”刘墉说道。

  “皇上当然知道孙士毅与和琳地大功,不日便会有褒奖圣旨降下,刘大人你又有什么急的?”听刘墉提起孙士毅跟自家老弟,和珅心生警惕,急忙插嘴问道。

  “和中堂忘了刘某是吏部尚书了?虽说总督与提督这等职位还轮不到刘某置喙,可是,孙士毅、和琳都为国立有大功,刘某建议一下,又有何不可?”刘墉微笑着说道。

  “胡说八道,这也能算理由?”和珅心中闪过一丝不安。  刘墉这话说得太不着调。  大清国自立国之日起,总督、提督这等封疆大吏就没有吏部什么事儿。  所谓吏部,其实平时连个三品官的调动权都没有,就是四五品,也得奉着皇帝的令去选派。  可这一次,刘墉却主动提及孙士毅跟和琳这两个“督”字级的高官,摆明了是别有用心。  可话再说回来,人家是吏部尚书,想问一问某个官员的情况,别人就算想反驳也挑不出理由。  因为,吏部调派官员的权力受限只是历朝来的惯例,并没有明文规定。

  “你这个罗锅子就是事儿多。  说吧,你到底又想建议什么?”和珅想的到的,乾隆当然也想的到,可也正因为如此,乾隆的兴趣也被吊了起来,他倒想看看,刘墉到底想当着和珅的面搞什么鬼。

  “回皇上,臣其实也没什么建议,只是认为以孙士毅之能,当可凭借此次之功入朝为官,迁大学士;和琳擅于带兵,又受福康安等人认可,想来本领确实不差,当个九门提督,应该是正当其材!”刘墉说道。

  最新全本:、、、、、、、、、、


  (https://www.uuubqg.cc/26_26381/147995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