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宋之枭雄卢俊义 > 第八十六章 赵宋败因

第八十六章 赵宋败因


  钦二帝被俘北上,要从东京汴梁赶往冰天雪地的上就是后世黑龙江的阿城。\\wWW.qΒ5、c0m\两位皇帝和大臣们分乘八百多辆牛车,一路饱受磨难。这些牛车都是敝篷的,当时又是冬天,皇帝这个时候也顾不上自己的洁癣了,本来是身着锦衣,腰系玉带,现在就裹着一件脏得看不出颜色的羊皮祅,还没有衬里,腰上系的也换成麻绳了。

  金军一路上不供应饮食,宋朝俘虏是饿琈满地,走一路死一路,连赵的一个儿子都被活活饿死了。金国人随便找了个马槽子,就把这位王爷装在里面给埋了。赵看到儿子下葬的时候脚还露在外面,觉得非常可怜,就给儿子祝福说,孩子啊,你好歹是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我可要去遥远的异国他乡了。赵这么一说,闻者无不落泪。

  有一次赵看到路边的桑树上有桑,赶忙摘来充饥,结果吃得太急,差点被噎死,侍从赶紧给他拍打。赵说:“我当年做端王的时候,在王府里看见乳娘吃这个东西,我也跟着吃,刚吃了几颗,就被乳娘劈手抢了过去,她说这东西不是王爷吃的。这么多年,我早忘了它是什么味道,没想到今天吃起来竟如此鲜美。”说罢然泪下,侍臣也都跟着痛哭起来。

  赵宋兴盛时人人皆道其盛世大宋,而其败亡时却又是何等落寞凄惨,靖康之耻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地耻辱,那个朝廷能让异族一下子掠去两位皇帝和近万名宗室、后妃、大臣,五胡乱华时期西晋也没有这么凄惨。

  卢俊义跟金兵交过手,虽然每次都是使用计策,但多多少少在战场上相互厮杀过,知道女真人的德性,那是一股血勇,悍勇无匹,打胜战时一鼓作气势如虎,打败战时比起其他军队也好不了哪里去,只要顶住女真人的前几番进攻,让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没了锐气的女真人跟其他游牧民族没啥两样,都是骑射二字,用拒马车阵挡住女真骑兵地冲击,用特制盔甲挡住女真骑兵的射箭或在女真骑兵弓箭射程外就用齐军的强弓硬弩和火炮轰死,女真骑兵毕竟是渔猎民族,跟真正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相比还差了一点儿,虽然它们能两立朝代,那都是得了狗屎运或老天爷瞎了眼,尤其是满清那一次。

  既然金兵强的有限,那么在金兵面前不堪一击、一溃千里的宋军岂不是弱到极点了。

  但卢俊义深切地明白,宋军地虚弱并不是汉人的虚弱,而是赵宋朝廷的虚弱,是既得利益集团赵宋皇室和他们笼络地官僚阶层的虚弱无能,是几只羊领着一群狮子跟几只狮子领头的一群羊的斗争。

  赵宋地军队数量不少,可以说几倍于辽、金,装备的质量也不差,并且也率先应用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单项的优势并不能在战场上整合为胜势,战斗力衰弱,对外屈膝,这个王朝在历史上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窝囊的背影。宋朝后来被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却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社会最繁荣地朝代。赵宋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所谓地“康乾盛世”的两倍多,都城汴梁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地城市,普通老百姓的衣着都比原来地朝代的士大夫们穿得好。“四大发明”中宋朝占了三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赵宋也是历史长河中文星璀璨的年代,苏洵、苏辙、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柳永、李清照等,文豪出现的密集程度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首屈一指。

  针对宋朝的贬往往是由视角差异决定的,贬者关注的是军事实力虚弱和民族利益受损,褒者关注的是综合国力很强,尤其是文化成就十分辉煌。国家富强,但是军事实力很弱,这一切都是起源于“兵变”起家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原本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大将,在后周世宗柴荣刚刚去世的时候被部下所拥戴,借出征契丹之际在京师汴梁城外的陈桥驿发动兵变,继而顶替了后周柴家孤儿寡妇的皇位。

  由于自己不光彩地“篡位”经历。出于做贼心虚地心理。宋太祖对于将军拥有军队地实际控制力这一点非常忌惮。如果说“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为避免再次发生“黄袍加身”而做出消除隐患地“措施保险”。那么后来宋朝政治体制地高度僵化。则是宋太祖为了后世子孙不再面对下一个赵匡胤而设计地“制度保险”。用来彻底结束五代十**人频频政变控制政治地局面。客观

  这些制度确实防止了军阀割据地局面。整个宋朝没有末期地军阀割据。但是也播下了宋朝军事失败地种子。

  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过分崇文抑武。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朝在军事上长期积弱。

  宋朝定都东京汴梁后。由于此地无险可守。宋太祖只能通过强化兵力驻守来形成一个人为地武力堡垒。那就是大量在都城驻扎禁军。但如果在都城驻扎太多。一旦都城不幸被人控制。外地地勤王军队无法打胜。那同样会是个灾难。

  为了防备这种局面。宋朝统治者又暗中留了一手。那就是保持都城地兵力和其他各地地兵力大体上各占一半地比例。

  同时。为了防范其他武将重演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一幕。统治者实行地是兵将分离制度。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对行军打仗、用兵多方限制。多处分兵。这虽然可以有效地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图谋不轨。但这是与军事原则相违背地。大大削弱了宋军地战斗力。

  军事体制的设使得军队没有战斗力,作为士兵个体也是很弱的,可以说是一群“老爷兵”。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募兵制的王朝,这在历史上是个创举。宋朝以前和以后,中国一直到后世还实行的是强制性征兵政策。

  募兵制就是国家不强制当兵,你当不当兵靠自愿。说得直白一些,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职业军队。宋朝的雇用士兵都有非常丰厚的薪金,国家为此所付的军费是惊人的。(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手机站wap..cn)

  宋王朝最核的军队是“禁军”,宋太祖赵匡胤时为了防止地方军队的强大,选拔地方军队的精壮编成的,最初的时候十几万人,首都东京和地方各驻扎一半,这样就互相牵制,谁也不能做大。后来禁军的数量越来越多,在宋真宗时期已经到达了三十几万人,到了赵时期更达到了接近一百万人。如果再加上厢军,真正吃军费的恐不下一百五十万。

  北宋时期还有一个奇怪的政策,是发生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政府在救灾的同时,要招募灾民中的精壮男士当兵。从某种层面上看,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农民起义。但是这样囤下来的不是木头疙瘩,是一个个活生生要饭吃要钱玩的人,政府再庞大的财政收入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

  公元1c65年(治平二年)国家入为一亿一千万贯,支出为一亿二千万贯,财政赤字为一千万贯,支出部分的百分之六十左右用于军费开支,这在和平年代实在是太高了。

  宋朝军队数量庞大,每年~销几乎到国饷的三分之二。

  其实数量相对于一亿多百姓,军民之比不过七十比一,比昔日秦国的六比一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而秦国并没有冗兵之说,跟秦国相比就知道所谓“”不过是一个伪命题。

  其实是军费开支太高的缘故,这一百多万军队大部分都是摆设,大部分士兵一辈子都没有怎么打过战,却受领那么高的薪俸,这是极其不合理的。无功不受禄方才是正理。

  另外,因为宋朝施行的是户籍兵,就是国家专门养着特定的人家,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只能当兵,不能种田经商。老子强壮是士兵,等到老子死了,儿子是个病秧子,也继续做士兵、领军饷,这是制度。这样一代一代以后,因为生活有保障,渐渐就懒散了,好逸恶劳,训练只是装装样子而已,战斗力是很差的,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赵时代就更差了,基层将领不会严格训练管理士兵,因为干得再好,武将的晋升空间也有限,吃力不讨好;如果要求严格,激起了兵变,将领的前途可就完了,说不准还要掉脑袋,所以大家都是得过且过。最重要的是上司都是文官,还经常换,你在张三手下干了一年,刚刚混得一个脸儿熟,他第二年就调走了,换李四来接任,你又要重新讨好李四了,以前的努力就白费了。

  朝廷经常换岗高级大将也许有好处,可以防止有人培植自己的势力以后造反。坏处是大将连自己手下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哪个军队善于硬攻,哪个军队善于防守,哪个军队善于奔袭。这就叫“将不知兵”,打起仗来,人事安排混乱,拍脑袋决策,士兵的战斗力又差,自然一溃千里了。

  最新全本:、、、、、、、、、、


  (https://www.uuubqg.cc/25_25037/155989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