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五十七章 鲧和禹是良渚后人?
站在山头之上,俯瞰眼前“C”字型中被包夹的良渚古城地域,孔建文赞叹不已。
“良渚古城的兴起,与兴旺发达的水系不无关系啊!”
实际上,经过五千年的沧海桑田,原本在平原内遍布的支系水网,因为一场大洪水,大部分都消失了。
但是,经过考古人员日以继夜的努力。
一道道古河沟的痕迹,被考古人员清理了出来,密密麻麻的分布在良渚古城的内城里。
当然,最明显的,还是良渚古城的城墙遗址。
哪怕过去了五千年,良渚城墙和城门的遗址,共同构筑了一个近似圆的闭合图案,是良渚古城最不容否认的实迹。
也是良渚文化显露在地面上的最后遗存。
以山为郭,以水作墙。
良渚人为了把近300万平方米的王城围起来,利用发达的水系,从山脚下和水沟里运来大量的石头,混合着垫土建起了一道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的城墙。
为了防御,四面城墙中,除了南城墙没有护城河外,其他三面城墙都有内外护城河,相当于夹河筑城。
另外,目前已经勘探出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与内外河连通。另外,南城墙的中部还有一座陆城门,平常进出城应该走的就是这里。
也就是这道宽宽的城墙,就像是当时的一个分割线,墙内是整个古城最中心的地方,城外就算是古城郊区。
一道陆门分割了内城和外城郊区。
“据考证,外郭以内的河道,大多数都不是天然水道。而这些人工河道的长度,已经达到三万多米。”陈翰在旁边颇为震撼的说道。
粮食种植需要水,发达手工业之间的交流也需要水道的参与。
为此,除了本身的河道之外,良渚国人还在原本的水系基础上继续开挖河道。
内城密密麻麻的水路网,其实大部分都是良渚人自己顺着一条大河支流挖出来的。
这些水路加起来,在内城一共有三万多米,相当于30公里的水路。
而整个内城的大小,也不过3平方公里而已!
可见内城的水网有多么密集,就如同蜘蛛网一样。
除了内城中央的莫角山台地,没有任何水网覆盖,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土方外,内城的其他地方,都被水网联通了。
可见,当时陈翰感慨良渚是东方威尼斯的想法,是多么精辟。
不对,应该说威尼斯是西方良渚!
良渚蓬勃发展的时候,威尼斯城邦都还没出现呢!
水,,不止可以用来当道路,还可以用来防御。
良渚土质城墙与河道相互搭配,共同起到防御的作用。甚至于,城池本身就是一座水城,九座城门中只有一座是陆城门。
但是,水带来了丰富的物产、机遇和繁盛,同时也埋下了危险的种子。兴于水的城池,同样饱受着水患的困扰。
那时的天目山系是绝对的暴雨中心。每当夏季来临,充沛的雨水容易泛滥为汹涌的山洪,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古国形成直接的冲击。
为了抵抗山洪的侵扰,天才的良渚人民创造性地打造了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水利系统。
此时陈翰和孔建文他们所在的地方,其实就在良渚古城西北侧的群山之上,在“C”字山谷的端点位置。
良渚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山前长堤和平原低坝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谷口高坝共有六条,它们分布在良渚古城西北侧的山间,分为东、西两组,每组封堵一个谷口。
平原低坝则位于谷口高坝南约5.5公里的平原孤丘之间,共有四条。
山前长堤的部分主要是指塘山遗址,呈东西向,平面近曲尺形,中段有双重坝体结构。是水利系统中最大的单体工程。
分成高、低两级的水坝与山前长堤互相配合,可以将大量的来水潴留在山谷和低地内。
大致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升的连续降水,这雨量,即使放到现在,也属于百年一遇的标准。
可以说,良渚人五千年前做的水利工程,做的大坝河堤,哪怕是放到现代,也是一场非常不错的水利设计!
根据水利专家对溢洪道位置的估计,整个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了面积约13平方千米的储水面,蓄水量可达约275万立方米。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系,在良渚水利系统发现前,中国的水利史,一般从4000多年的大禹治水开始讲起。
而良渚的水利系统,则把华夏民族与水的抗争,往前推进了1000年。
这也是一部分学者将“良渚文明”与传说中的大禹联系在了一起。
认为大禹可能是良渚的后裔。
大约距今4200年左右,良渚古城所在的杭州盆地发生过很大的洪水。
整个杭州盆地都被洪水淹没了,形成了有一米多厚的洪泛层,这个地区变得不适合人类生活,良渚古城从此就消失了。
杭州地区成了泽国,一直到2000年后,战国时期才有人居住,这也是后来中原看到吴越两国还是短发文身的蛮荒之地原因。
而在洪水之后,良渚幸存的遗民们,分为了两支,一支西迁陕西,一支北下广东。
因为在这两地距今四千到三千多年的时期,都发现了玉琮这一良渚代表礼器。
而大禹以及他的父亲鲧,就是来自中原以西的地方。
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
后来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
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
鲧的这种治水方法,恰恰和良渚文明建造大坝,设置河堤的水利工程思路都是一样的。
都是想要用堵的方法,将大量的水滞留在水库之中。
然而,良渚人要对付的是强降雨,这种类似修水库的河堤大坝方法,还能堵得住。
鲧要面对的却是汹涌的黄河洪水,这种先辈口口相传的“治水方法”,当然是没办法解决黄河的。
还别说。
这种说法听起来还满符合逻辑的。
毕竟现在从考古角度来看,良渚文明绝对是最早,也是华夏最先进的水利工程创造者。
如果说在公元前五千年这个时间点,要给出一个“治水小能手”,那非良渚文明莫属。
恰好,鲧所在的有崇氏,恰恰就是以善于治水闻名。
说他们是良渚灭亡后西迁的后代,确实有那么几分说服性的!
(https://www.uuubqg.cc/24341_24341154/69571145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