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章感言:只管派人殖民,就能直接变成超…
《北美洲再造中华》又增加了一百章的内容,再次小小地撒个花~
这百章里头主角完成了非常多的成就!这里不做总集篇,便也不赘述了。
而之所以想写一篇感言,其实是因为偶尔能遇到个别读者在评论区通过激烈的谩骂来表达意见,虽然不多,但也不难提取出共同点——按网文的话语来说,那就是对本书节奏不满。
他们认为本书“拖沓”、“东拉西扯”、主角“被动”且“窝囊”,但看到这里的本书读者应该都知道主角一直都在利用着各种新旧形势来给自己获利,从来没让自己陷入困局,始终是在非常良好地正向发展。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受不了这样的节奏呢?
我也一直有观察一些贴吧和群里的网文作者与读者们的讨论,也知道网文行业发展至今,的确有一部分读者是连先抑后扬都接受不了的,这章反派来挑衅了,那么杀反派全家的剧情绝不能放到下一章再写,否则他们会说水、毒、要弃书。
这个策略,便是要更细致地去描绘一个仿佛真实存在的社会,每一个变化、每一步行动都事无巨细地写下,包括重要的配角们也都能有自己的视角和故事,这样一旦读者能够读进去,便有感受到充足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所以为什么主角会显得“被动”呢,其实也正是因为反派和其他角色可都没有降智,没有像多数网文配角那样是个站着不动的npc等着主角去打,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会酿出各种各样的事件,这样才是一个有真实感的“活着的”社会,而不是一款单机游戏。
这么写其实是需要功力的——这里并非吹嘘我的写作水平,而是对我的考据水平有足够的信心。
就像写中国人在美洲建国的网文不是没有,但那些网文给我的观感就是,他们需要的只是一片资源丰富、天地广阔、能建立世界霸主(像美国)的白地。
至于那里的山川地貌到底如何,这些网文只能给读者一个非常粗略的描述,北美东边一道山脉、西边一道山脉,中间是无比辽阔的大平原,没了,他们并不关注具体哪个山头、哪条河溪是怎样的,不去管哪里有哪些动植物,有怎样的局部气候,有怎样的水文,那里的气候现象被当地人怎么看待。
连地理方面都不管不顾,那么那些网文就更加不会去管生活在这些土地之上的人,也即是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美洲,尤其是北美,那里的印第安人不过是几个小部落地广人稀地稀稀拉拉地分布着,殖民者在那里随便圈大片土地来建设,偶尔才会遭受到这些印第安人的侵袭。因这样的认识,那些写美洲建国的网文便甚至可以直接把印第安人当作不存在一样。
但实际上,就连文明水平相当低下的加州土著都有大量的人口,并且各部落和氏族的领地几乎把每一片宜居地都占满了,按真实情况来推演的话,任何殖民者来到美洲,都必然从一开始就得大量接触原住民。
因有这样的对比,在我看来,可能有不少人的历史认识是这样的:“英国人在17世纪登陆北美殖民,后来这个殖民地独立成了美国,更是成为了当前的世界霸主。”那么从17世纪登陆至今这几百年里,北美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人大概是真的不知道,就仿佛英国人一到北美,就直接建成了囊括整个北美的、地跨两洋的超级大国那样。
但实际上,从英国人在1607年派出一百多名殖民者登陆弗吉尼亚建立詹姆士敦开始,他们就在与北美原住民展开数百年的大量互动,比如短短两年后(1609年),仅有三百多人口的弗吉尼亚殖民地就因它占着波瓦坦联盟的领地,而与这个总人口多达两万五千左右的原住民政权爆发战争。
是的,就是“战争”(而不是什么民间械斗、仇杀或者更轻描淡写的“冲突”),英国当时派至北美殖民地的总督就是这么定性的。
而且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这个波瓦坦联盟,可是种植玉米、菜豆、南瓜,建立长屋,建立广泛政治联盟的定居农业民族,而非前面所讲的在广袤土地上稀稀拉拉仿佛不存在一样的土著(甚至有人以为整个北美的土著都是“游牧”)。
因此,英国人每往一地开拓,都必然面临与当地原住民的不断冲突,加之荷兰、瑞典尤其是法国等其他殖民国家也同时展开对北美的殖民,为了对付近在邻畔的土著(抢夺他们的地盘、将他们屠杀或驱逐),也为了对抗越来越广大的法国殖民地,英国人也会在自己殖民地范围之外积极地寻找原住民部落建立同盟。
至于法国,从一开始就与英国的殖民策略直接相反,那便是在派出殖民者建立第一个殖民据点开始,就积极地往周边寻找当地的原住民部落,与他们接触、交流、互送礼物、建立同盟、经商贸易,到后来深入内陆之后,更是要派出传教士建立传教所,将周边土著迁聚过来,教导他们耕种、建造和信仰天主教。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历史真相,对殖民美洲的印象就会完全不同:无论是采取人滚地留策略的英国,还是积极与原住民结盟、通商、传教的法国,都是每往一处扩张,就必须与当地的原住民打交道。
人们所以为的直接白送给殖民者的“白地”根本就不存在!
后来成为世界霸主的美国,便是这样从英国的小小殖民地不断发展而来,其中经历过的历史非常丰富,每几年都有可以浓墨重彩地讲述的故事。
但那种刻板印象的观感(“北美是随便殖民的白地”)加上对快节奏小白爽文的偏好,便导致连美洲建国的历史网文似乎都会有这样的口味偏好:
你只管告诉我,你派人来殖民了,圈了地,建了城,种了田,疯狂生娃,主角一人引领工业革命,钢铁洪流,暴打白人,然后告诉我结果,哦,整个北美都是我们的人、我们的地,没有白人的事,爽就完事了。
这种偏好,大概就是那个别读者会对本书破口大骂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吧。
问题是如果那么写,那几千一万字不就能把事情讲完?作者何苦写几百万字,其他的更多读者又是为了什么特地来看几百万字呢?
当然我也是很庆幸同样有许多读者想看的正是真实合理的推演,想看的正是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想看的是细致的描绘而不是直接把结果(圈出一个超级大国了)蹦出来就完事,我也相信本书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读者,我也会以最大的努力给出回馈。
就像我前面说的,这种推演与描绘其实是非常需要功力的,而在整个简中网络,恐怕唯有我路易罗莎一人能够写这样的书。虽然这么说显得很骄傲的样子,但这话很可能是真的hhhh,毕竟在我写本书之前,恐怕整个十四亿国人里,知道澳龙人(奥洛尼人/奥隆人)的可能个位数都没有,更别提这些原住民的分布、生活、习俗、神话、语言……等等等等。
为了写就本书,我已经收集了几十上百篇论文和十几本专著,全是英文的,在高强度输出(写作)的同时,始终持续不断地高强度输入(阅读论文与专著),甚至为了便于自己和读者理解,还得做许多自己的整理,做成地图、表格等等,最终这些成果还需要嚼碎了写进故事里,这样读者们便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跟随主角去看、去接触、去了解、去喜爱这些民族与文化。
而这些,我认为是写中国人在美洲建国题材的小说作者本该做到的事情——毕竟光是合理推演,那美洲就不可能是白送给殖民者的广袤白地、你只管派人去圈就行。既然如此,那靠谱的、有真实感的故事,就必然不可能是每一章都给你杀个反派、推个女角,而是就像上一篇感言所说的那样,更多的会是种田的春种秋收。
我相信喜欢种田文(包括争霸文)的读者应该能够get到这样脚踏实地、一步步扩张实力、建立美好社会的爽点。
接下来,本书还将会有漫长的征程,我相信大家与我一样做好准备了。
(https://www.uuubqg.cc/23846_23846892/12963285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