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宋王 > 第七〇〇章 登基大典

第七〇〇章 登基大典


  天蒙蒙亮,高滔滔就已经起身忙碌了,实际上她是两个时辰前才睡的。

  即便是躺在了榻上,又哪里能睡得踏实?

  她知道,这是在透支身体,透支生命,可是她依旧得坚持。

  汴京城里的情况很糟糕,三十七位亲信突然死亡,直接降低了办事效率和处境。

  大部分的官员已经消极怠工,不见踪影了,显然都是在观望。不,到了这个时候应该说是等待,等着抱秦王的大腿。

  城中已经人心惶惶了,高滔滔通过已经所剩不多的耳目了解的很清楚,汴京还能坚持到几时,她不知道,也不敢想。

  有一天是一天吧,反正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也许等待会有转机。

  比如契丹突然南下到了黄河边,抑或赵昭突然死了,或者是他主动或者被迫俯首称臣……

  高滔滔坚守着最后的希望,她很忙。儿子死了,需要筹办丧礼,如今想要出城已经很难,大宋神宗皇帝只能先入殓,祭拜梓宫。至于大宋七月而葬的习俗怕是来不及了,这个时候想要派人去永安修陵墓,根本没有可能。

  死人的事情可以不着急,但活人的事情必须要上心,国不可一日无君。儿子死了,遗诏是让六皇子赵煦继位的,那么就该扶持孙子上位。

  高滔滔这两天最忙碌的就是筹备登基大典,只要坐上龙椅,孙子就是名符其实的大宋皇帝,君臣名分就定下来了。

  哪怕……哪怕有朝一日赵昭率领大军入城。他也是乱臣贼子。无论如何。自己的孙子都会在史书上留下记载。赵昭以爷爷的辈分夺取孙子的皇位。他的恶行会彪炳史册,哪怕他能左右史官的记录,却不能掩盖所有的蛛丝马迹,更堵不住全天下悠悠之口。

  也许……也许这也算是一种胜利吧!

  皇宫中的礼仪都已经在筹备了,内侍与宫女们倒还尽心,只是礼部的官员……

  高滔滔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礼部和鸿胪寺这两个与礼仪相关的衙门,已经彻底瘫痪了。

  礼部尚书张宗益与崇义公柴咏早就不见人影了。像他们这样,与赵昭关系密切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也罢,高滔滔已经不在乎他们了。

  唯独担心的是今日登基大典,来的人太少,场面会太过冷清,过于尴尬。

  “去,让狄咏挨家挨户去传懿旨,但凡是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都必须出席登基大殿。”高滔滔很无奈,甚至不得已动用武力手段。来维持最起码的体面。

  “是!”内侍领命而去,可不一会又匆匆回来。一片跑一边呼喊。兴许是太着急的缘故,一时间结结巴巴,反而说不清楚。

  高滔滔心中涌起一种不好的预感,沉声问道:“发生何事?慢慢说!”

  “太后……秦……秦王……大军已经进城了!”

  内侍的话俨然有石破天惊的效果,顿时引起轩然大波,高滔滔更是在一瞬间有些愣神,心里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惊讶。这一刻,她甚至连惊恐都忘记了,她说不出清楚自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一瞬间,整个人似乎傻掉了,片刻的错愕之后,高滔滔沉声道:“快去找郭逵和狄咏……”

  “太后,不必找了,没用了……”内侍哭泣道:“听说狄将军和郭将军都投降秦王了,就是他们放西军入城的。”

  真的吗?

  郭逵不可靠不奇怪,高滔滔在就提防他了,但是狄咏……他竟然也这般忘恩负义?

  高滔滔有心难以置信,可若是狄咏不动,郭逵敢轻易这么做吗?莫非……

  抱着最后一丝侥幸,高滔滔立即派出心腹侍卫前去探查,得到的结果如出一辙。

  狄咏真的反了!

  为什么?高滔滔喃喃自语,她终于体会到什么叫众叛亲离。

  没有谩骂,没有怨怼,说什么都无用了,高滔滔颓废到了极点,一瞬间似乎苍老了几十岁。

  她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孙子尚未登基,不行……必须做最后的努力。

  “去庆寿宫,把太皇太后和大长公主请来!”高滔滔冷冷下达了一道懿旨,“请”字的发音咬的格外重,侍卫听的明白,具体该怎么执行。

  高滔滔坐在大殿前默默地等待着,此刻她已经顾不得许多了,反正秦王已经进城。也就没有什么礼貌和顾虑可言了,甚至连心中对姨母的最后一丝感情也消失殆尽了。事已至此,她打算做一个六亲不认的女人。

  可是,结果让她再一次失望了。内侍回来禀报,庆寿宫里已经没有太皇太后和大长公主的身影,甚至连苗太妃也失踪了。

  半个时辰前,垂拱殿原来的内侍小海前去假传向皇后懿旨,带走了三位贵人,然后就消失了。

  高滔滔彻底无语了,原来自己的身边就有人家安插的耳目,时至今日自己都不曾察觉。

  看看,人家这是步步为营,算无遗策啊!

  一瞬间,她失去了最后的一张,两张,应该是三张王牌。

  原来想着,只要有这三张牌,多少能与赵昭周旋,至少可以保全最起码的平安。

  但是现在,一无所有了,完全处在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没了曹氏和赵福康,拿什么威胁赵昭?没了狄咏,谁来为她做最后的抵抗?孙子尚未登基,拿什么与赵昭交换?

  地位崇高,自信强大的高太后,终于还是有些不安,开始有恐惧漫上心头。

  ……

  ……

  赵昭进城了,没有经过激励的战斗,兵不血刃进了汴京城。

  形势让许多的官员和将领都有想法,尤其是主将郭逵。他的信心早已松动。有投诚秦王的打算。

  以他的身份。投诚之后,秦王也不会亏待的。只不过惟一需要顾虑的就是狄咏,有他在,自己的许多行为就会受到限制。

  郭逵不敢轻举妄动,直到有人带来狄咏答应投诚的消息后,才开始行动。

  狄咏是受到了父亲狄青那一番劝说之后,当头棒喝,最终做出了决定。

  事到如今。只能有选择也有放弃了。

  他选择了大义,选择了父子之情,放弃了狭隘恩情与愚忠,所幸并未因此失去夫妻之情。

  赵昭接受了郭逵和狄咏的投诚,但是为了稳妥起见,并未第一时间进城。

  越是紧要关头越是要小心,诈降这种事必须要提防,赵昭不想大河过了千千万,在阴沟里翻船。

  于是乎,赵昭派出了手下亲信将领施剑飞率军入城。首先要接管汴京城。

  施剑飞年岁不大,与赵昭相差不多。乃是秦凤路人,幼年随父亲迁到长安居住。小时候受到不错的启蒙教育,考中进士到东华门外状元唱名,曾是施剑飞最大的心愿。

  可惜天意弄人,十七岁考上秀才之后,他家就突然遭遇变故。其父经商失败,家道突然中落。

  施剑飞的读书科举之路受阻,无奈之下,与大部分的关陇男子选择了相同的道路,加入西军。

  读过书的将士到底不一般,见识更远,一旦有机会,也就更容易出头。几年下来,施剑飞本来已经混到了昭武校尉的级别,后来在西军对西夏的几次战役中,表现格外出色,立下赫赫战功。

  若只是有功,赵昭只会奖赏,不至于看得如此之重。

  关键在于施剑飞在军事上许多见解,可以针对敌人特点和形势,做出狼的判断,寻找最恰当的战术。

  比如在对待辽国和西夏的问题上,施剑飞就明确指出,对两国作战的方略和战术是略有不同的。西军擅长山地战,而不善于平原作战。如果将西军调过来,对付入侵的契丹人,效果不会特别好。

  赵昭大为欣赏,在原本的历史上,西军之所以完蛋。就是金兵南侵之时,宋徽宗急忙召种师道调动西军来阻击。结果不仅没有挡住金兵南下,还让西军将士彻底折损,实在遗憾。

  一个年轻的将校,竟然有这样的见地,实属难得。故而留在身边,着意培养。身边大部分的将领都因为征河西,或者镇守西北而抽不开身,施剑飞就脱颖而出,成为此番进攻汴京的中军亲随将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施剑飞表现的很不错,在确定完全掌控汴京,安然无恙之后才请秦王赵昭入城。

  他们的目标直对皇宫,那是天下中枢所在,大事只能在那里确定。

  西军一旦入城,小小的皇宫城墙想要阻挡他们脚步没有可能。

  再次见到熟悉熟悉的城市,熟悉的皇宫,赵昭竟然有几分陌生,同时也有隐约有些激动。

  数年梦想终于实现,那种兴奋的心情不言而喻。只是在大事确定之前,他必须要保持最起码的矜持。

  进入皇宫,才发现各处的布置格外隆重,气氛很喜庆,看样子场面还不小。

  登基大典!

  很快赵昭得知了高滔滔如此布置的目的,她是想要扶持年幼的赵煦登基为帝。

  只是日子没选好,被自己终结了!

  不过兴许也是件好事,赵昭看着颓然坐在地上的高滔滔,冷冷道:“登基大典准备的如此妥当,当真省事不少,多谢了。择日不如撞日,既然如此,立即传召百官入宫,本王今日直接举行登基大典。”(未完待续……)

  ps:新书《宰辅》已发布,在手机上用“起点读书”看文的书友,麻烦看完本章之后多翻一页。到末页,靠下面一点的位置,有个【作者还写过】里面能看到新书《宰辅》。希望各位书友点击,收藏,投推荐票,谢谢!


  (https://www.uuubqg.cc/1_1103/316586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