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节 是忧伤而不是愤恨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政治批判诗和道德批判诗,这些诗歌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有的则带有普遍性的意义。总体上来说,这些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于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如《伐檀》:砍伐檀树声坎坎,颗颗放倒堆河边,河水清清微波转。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你家庭院猪獾悬?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
这首诗歌,以前有很多的人都理解成劳动者对于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仔细想想,恐怕这也是不太确切的。应该指出的是,在《诗经》的那个时代,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当时社会的一般认识中,这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的。在物质上,精神上都要受到严重奴役的奴隶们,能不能清醒地否定当时社会公认的这一原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有下层的人认识到了这种社会是不公平的,并且公然地写作抵抗的话,这样的诗歌也是不可能被诸侯和周王朝的乐官照样采纳,成为贵族子弟日常诵咏并且学习的对象的。
《毛诗序》在解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说诗人依然是从社会公认的原则出发,认为君子居其位应该谋其事,无功而食禄是一件非常无耻的事情,就是吃白饭的。末句“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似乎是讽刺的写法。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君子们空占职位、不尽职守是一种普遍现象。以贵族们自己声称的原则,来讽刺大部分贵族自己的行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首诗歌就已经很深刻了。它似乎是站在劳动者这一边,体恤劳动者辛苦的同时而且还对贵族有了一定的鞭策意义,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做白吃闲饭的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是脑力劳动。
礼仪是统治者自身制订的行为规范,而统治阶层的成员却沉湎于荒淫作乐的生活之中,自己破坏了这种规范。于是,诗人们对他们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这首诗歌之所以写得如此尖锐而激烈,首先它是站在维护礼仪的立场上,也就是在当时社会所承认的、正确的出发点的基础上的。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使得上层统治者把这首诗歌保留下来,并加以传诵。不管作者是真心想维护礼仪制度也好,还是痛心疾首地讽刺当时的享乐君子也好,从长久来看,这首诗对于维护上层统治者们的统治秩序,保障他们的贵族特权,还是有很大好处的。所以统治阶级保留下了这首诗歌,并让贵族子弟们学习传唱。
再比如《硕鼠》,这更是一首相当深刻的政治讽刺诗。诗中把统治者比作贪得无厌的大老鼠,老百姓们感到忍受不了这帮家伙的沉重压榨,想要逃到一块乐土中去。从诗中的句子来看,作者是拥有自己的土地财产的,他的身份可能是下层的贵族或者其他自由民。这种反对过度剥削的诉求,也是明智的统治者愿意认可,并认为值得警戒的。所以这首诗歌虽然具有明显地讽刺统治者剥削的意味,但是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很好的传诵。
前面我们说过,《小雅》中的一部分诗歌与《国风》中的诗歌是类似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诗篇。我们可以把《小雅》中的这类诗歌同《国风》中同样主题的诗歌放在一起来介绍。《小雅》中的《采薇》、《杕杜》、《河草不黄》,《豳风》(bīn)中的《破斧》、《东山》,《邶风》中的《击鼓》,《卫风》中的《伯兮》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名作。与叙述战争功德的史诗不同,这些诗歌大都是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表现他们的遭遇和想法,着重歌唱战士们对于战争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读起来使人倍感真实亲切。
其中,《东山》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位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复杂感情,在每一章的开头,他都唱到:“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下雨雾蒙蒙。”他去东山已经很久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上飘着细雨,我们从环境中就可以看出他此时的忧伤感情。他一会儿有种恢复平民生活的欢喜感,一会儿又想像老家可能已经荒芜,迎接自己的也许是一派破败的场景:“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这是何等纠结的心情啊!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还是觉得家乡好,他说:“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一会儿,他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归来的妻子:“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打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团。圆圆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然后他想起了妻子刚嫁给自己时那么漂亮:“新婚甭提有多美”。可是,三年过去了,妻子还是那么漂亮吗?
整首诗歌,都是这位士兵在回家途中的内心描写,写得是那么的生动真实,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这首诗对于后来的诗歌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汉乐府民歌中的《十五从军征》,就是写了一位老兵从军队里归来,却见到老家已经破败,亲人已经去世,这首诗的构思可能就是受到了《东山》的启发。
《小雅》中的《采薇》,则表现了一位士兵对参加周王朝和犬戎族战争的苦恼,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犬戎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犬戎来厮杀。”“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士兵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回家之事却是毫无希望,因而独自黯然神伤,“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最后,士兵终于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乡的途中,天空中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他的身体又饥又渴,内心充满了悲伤:“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他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随风摇曳,似乎是在为他送行,又似乎是在表示挽留。他回到家乡的时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飘洒,似乎在表示着欢迎,又似乎在表示着极度的冷漠。以上的描写,一直受到后代文人的高度评价,如晋代军事家谢玄就认为这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句。在后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折柳赠送远行之人的风俗习惯,似乎最早就是源于这首诗。这首诗歌是最早将杨柳与远行结合在一起的,也因此给人留下了杨柳留人的感觉。
值得细细品味的是,《诗经》中的这一类作品,不能简简单单地称它为反战诗。因为诗中虽然表达了士兵们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还有对和平家庭生活的留恋,但是他们却并没有直接地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以忧伤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愤怒的气息。这是因为,从集体的立场来看,从军出征是个人应尽的义务,即使这样会妨害了士兵的个人幸福,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是一种多么真实而又朴实的表达,上古人民用诗歌来叙述事情,表情达意,已经达到了这种水平,这是多么令人崇敬的事情啊!
这种类似的特点,我们在《卫风·伯兮》中可以看得更清楚,诗中写道:我的丈夫真威猛,是个邦国大英雄。我的丈夫执长矛,做了君王好前锋。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https://www.uuubqg.cc/16_16897/909937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