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超级U盘 >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胶片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胶片


  要将彩色图像转为黑白,只需剔除色彩信息保留亮度信息即可。

  传统照片可以翻拍做到,数字图像可以借助看图软件,做起来更加方便。

  不过若是反过来,把黑白图像变成彩色,就要麻烦很多,需要人工为其添加缺失的色彩信息。

  1839年,法国画家/化学家路易-j-m-达盖尔发明“达盖尔银版摄影术”。虽然这种木箱照相机需要持续曝光30分钟才能正常留影,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却已经初步解决了照相机的可用性问题。

  此后不断有发明家投入到照相机和留影材料的改进中,等到美国人乔治-伊士曼开办的伊士曼公司在1885年推出透明胶卷,就已经和现代胶卷差不多了(一开始是易燃的赛璐璐胶片,后来改成更加安全的醋酸纤维胶片)。后来,这家公司又相继在1935年前后相继推出自带胶卷盒的135胶卷和彩色胶卷,彻底奠定了现代照相机/胶卷的组合形式,该公司后来改了名字,正是一度闻名全球的“柯达(kodak)”。

  只不过,彩色胶卷初期的价格非常昂贵,距离全面普及还要三四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在此期间,摄影师们拍摄了大量的黑白照片,而终端用户却对彩色图像情有独钟,因而产生存在巨大的黑白变彩色市场需求。

  在胶卷发明的同时,瑞士发明家汉斯-j-施密特发明了“photochrom”照片上色技术,成为这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它的原理有些类似石版画套色印刷,工作人员将黑白影像翻印到涂有光敏试剂的精磨石灰石上,然后根据想象对颜色进行调整,最终叠印到一起,形成彩色图像,可以用来印刷明信片、海报之类的东西。

  借助这一技术,美国底特律印刷公司印刷了很多彩色的风景、人像明信片,最多一年印了足足700万张。再后来随着大量成年男性被拖进一战战场消耗掉,1929年美股危机引发大萧条,让这些或宏大精美或异域奇葩的照片变得不再吃香,底特律印刷公司遂在1932年破产清算。

  有意思的是,因为人工修饰时忽略了一些照片细节,色调选择也出于主观想象,这些照片具有类似油画、水粉画的艺术味道,反倒在公司倒闭几十年后在收藏市场获得新生。

  等到个人计算机问世,软件能力越来越强,以往需要众多工序才能完成的照片上色,普通人借助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也能做到。

  比起连续调整色调叠印的上色更加简单直观,但也费时费工,需要用户把照片按照颜色分区保存成不同的色相/饱和度图层,然后从相似的彩色照片上选取适宜颜色添加上去,最终保存成一张完整照片。而这种图像分区、选色、上色、合成的操作逻辑,显然很符合简单重复脑力劳动的特征,正是ai、尤其是深度学习型ai最适宜的战场。

  借助互联网,研究者能够搜集到数以百万计的彩色照片,再将其批量转换为黑白照,就可以两两一组拿去交给深度学习网络进行训练。图像识别、上色技术对美颜相机极其重要,这一领域一直是蜜蜂研究院软件部门研究的重点,重要程度甚至还在芯片部门之上蜂芯的cpu部分至今还没有抛弃arm架构,gpu架构也基本不变,大框架不动,工作自然要偏向于修补优化,缺少前沿突破性研究。

  借助在相关领域的深厚积累,蜜蜂相继推出漫画上色、照片上色软件,如今有把主意打到黑白老电影上面。

  加上鲜艳的颜色,显然能让老电影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作为试水之举,研究人员选中了抗日题材。抗日题材影视剧数量实在太多,相关影像资源极其丰富,很适合用来训练ai,后期人工调色修整也好有个参考。

  恰好蜜蜂影业接了数码修复《地道战》的任务,研究院图像所便主动找上蜂影和八一厂,很快说服后两者,然后就有了现在这部彩色影片。

  枪声在山谷里回响,鬼子在银幕上肆虐。

  彩色重制版《地道战》正在放映中。

  虽然有了色彩,画面却谈不上鲜艳清透,带着一丝朦胧与模糊。

  观众们显然接受了这种风格,很快就沉浸在剧情中。

  作为一部特殊背景下诞生的战术教学片,《地道战》的结构非常清晰。

  开篇先是字幕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的军民,……地道战,就是一个光辉的范例。”

  然后便借助旁白介绍直入主题:1942年,抗战进入僵持期,日军为了掠夺人力和物质资源,在华北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很快波及故事发生地高家庄。

  老村长在外出开会时被打伤,勉强回到就咽了气,只留下一本仔细包裹的《论持久战》。村支书取出书本组织大家学习,决定听从上级指示把村民家里自发挖掘的藏身洞连起来形成地道。

  地道刚刚挖好鬼子就来扫荡,日军分队长山田指示“悄悄滴进村,打枪滴不要”,却被支书高老忠偶然发现,连忙跑去敲钟示警。山田气急败坏掏枪打死高老忠,自己却被人偷袭,屁股上中了一枪,在伪军汤司令的建议下草草收兵。

  老忠叔死后,民兵队长高传宝带领村民继续战斗,再一次拿起那本《论持久战》,领悟“消灭敌人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提议增强地道的攻击能力,完全体地道逐渐成型。再后来,靠着这座不断扩张的地道网络,村民识破了冒充“八路军敌后武工队”的鬼子特务、打破了鬼子的两次围剿,甚至把地道挖到鬼子炮楼下面,一举端了山田分队的老窝。

  在“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的豪迈歌声中,电影也步入尾声。

  看到留着仁丹胡的四眼鬼子被男主角只手生擒,在场的大人小孩纷纷发出叫好声,还有人忍不住鼓起掌来。

  演职员表早在片头已经播过,片尾字幕只有一句干脆有力的手书题词:“人民战争胜利万岁”。

  放映机的光柱暂时消失,照明灯亮了起来,场上嘈杂一片,顿时将观众人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拉了回来。

  看看怀里精神奕奕的大女儿,汤佳怡转头问道:“颜色怎么感觉怪怪的?是不是技术不达标?”

  马竞按住不太安分的小儿子,笑着问道:“觉得日军和伪军的军装颜色有古怪,看起来非常恶心难看?”

  前者眼睛一亮,“没错,就是这样!”

  “这是有意为之的结果,”马竞没有继续解释,反而笑着转向大女儿,“芝芝,你看懂了没?”

  三岁半小丫头的回答很是简单直观:“白衣服是好人,黄衣服的是坏蛋,好人打大坏蛋!”

  童言顿时逗笑夫妇两个,马竞接着说道:“看见没?这就是原因。”

  不同版本影视剧里的军装颜色各不相同,制作组并没有选择ai推荐的那一款,而是刻意挑选了接近老照片但是很恶心的那种色调。与之相反,主角这边的人马,虽然穿的都是土布衣服,却都干净明快令人亲切。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借助颜色实现阵营区分,一边是整齐而丑陋的军装,一边是简朴却亲切的常服,即便小孩子也能完成敌我识别。

  作为服装企业老板,汤佳怡其实是懂颜色心理学、颜色情感学的。只是她看惯了各种抗日影视剧,下意识就把电影里的军装和后世影视剧里的戏服做比对,一时间反倒忘了这一茬。

  意识到自己的疏忽,汤佳怡微微脸红,站起来带女儿去上厕所,她顺便换了个话题:“不是说做了数码修复么?怎么分辨率还是不太高的样子?”

  马竞同样起身,拉着小脸憋得通红的儿子,“修复主要针对严重的噪点污损以及噪音,然后调整背景音乐的音量,其他地方并没有乱动。这部电影因为器材和胶片的原因,分辨率本身就不高,现在这样已经是极限了,继续放大会更加失真。再说了,你不觉得这样微带一点儿噪点模糊,反倒给人一种老电影独有的沧桑感么?要是再清晰一些,变成‘磨皮老奶奶’,你们就该吐槽‘怎么变成抗日神剧了’。”

  “其实现在也很神,”把小家伙们送进专门的儿童卫生间,汤佳怡还是忍不住吐槽起来。

  “明明战场形势是敌强我弱,面对拥有轻重火力、久经训练的敌人,我方的普通民兵居然就靠着土堆砖墙、土地雷土手榴弹就把他们打得死伤枕籍,自身损伤却只有个位数。”

  马竞立即接上话,“确切说,‘人员战损’其实应该是0才对,被抓走的村民、被杀死的那些人,老村长、村支书、村民都是非战斗人员,不应该统计进去。你现在上1905电影网搜‘地道战’,就会看到它的类型标签是喜剧/剧情/战争。1905可是总局电影频道旗下网站,等于是官方评价。”

  话音一转,马竞又说道:“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地道战’独有,当年的抗日题材影片大多存在着这种现象,解放战争影片也是如此。毕竟这些电影的首要职能是宣传动员,而不是打着反思战争的旗号大肆渲染暴力,自然不能在剧情和画面表现上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危险。咱们当年会喜欢这样的电影,也和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关系。”

  “换个角度想想,‘地道战’是拍给民兵看的战术教学片,是面向潜在用户的推销广告,自然要加倍地宣扬好处掩藏劣势。方便面、汉堡包的广告里不会出现胖子和病人,汽车广告里从来不会出现堵车,电影里己方无损、战斗轻松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地道战’再怎么避重就轻、夸大事实,却还是有着真实的事实依据。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对敌作战一百多次,歼敌2100余名的事迹真实存在,华北地道战也是确有其事。而抗日神剧之所以被人讨厌,就是因为它们滥用虚构剧情,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轻松感,以至于到了虚假浮夸的程度,让人难以相信这是真实存在过的。”

  “理论家,你留在这里等孩子,我去下洗手间。”

  撂下这话,汤佳怡迈步进了一边的公共卫生间。

  人都跑掉了,马竞歪歪嘴收住话头,抬头看向头顶的星空。

  现在才二十点出头,下弦月还需要一段时间才会升起,抬头便能看到上百颗亮星,甚至银河也能隐隐约约看到一点轮廓。

  因为涉及到光学、机械、化学,照相摄影一直是高精尖代名词,前期发展相当缓慢。

  早在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界(名利场)》问世,就已经宣告了彩色电影时代的到来。

  不过早期的彩色胶片制作麻烦、成本高昂,用了二十多年才取代黑白胶片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

  在太平洋这边,因为工业基础更加薄弱,这个过程还要缓慢一些。

  虽说早在1948年,梅兰芳大师出演的彩色戏曲片《生死恨》就被搬上银幕,但国产电影全面彩色化却要等到1980年代。

  在乐凯公司推出彩色胶卷/胶片之前,彩色胶卷是需要进口的奢侈品,只有经过特批的资深记者,才能领到少量彩色胶卷,用来记录国庆游行、上山下乡、学习雷锋、恢复高考这样的重大事件。

  胶卷尚且如此,用起来动辄千米计数的彩色胶片就更加难能可贵了,能够投拍的彩色片无一不是重大题材,比如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而拍摄的故事片《祝福》,以及1963年记录原子弹工程的纪录片。

  实际上,不但彩色胶片是奢侈品,黑白胶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样用不起,直到乐凯公司的前身保定电影胶片厂建成投产,国内电影人才逐渐从捉襟见肘的窘迫中解脱出来。

  只可惜,随着时代的变化,胶片电影已经彻底推出历史舞台。世界范围内的胶片制造、洗印生产线相继关闭,乐凯也转型成为综合材料化工企业,技术依旧尖端,却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就像这些胶片电影。


  (https://www.uuubqg.cc/15_15846/909241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