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342章 希望之城

第342章 希望之城


第342章  希望之城

        “如果因为吹风或受凉导致的寒风寒,可以用家中的生姜熬汁服用,具有良效。”

        ……

        “根据统计,使用躺着分娩的方式,比竖式分娩、蹲式分娩、跪式分娩等方式要好。”

        “使用躺着分娩的手法,根据统计后,顺利分娩程度远高于其他的手法。”

        “下面介绍一些疑难杂症的分娩手法,并欢迎广大有经验的人士投稿,通过审核后,会有高额的报酬。”

        ……

        “烫伤后不要涂抹乱七八糟的东西,第一时间用清水冲洗,冲洗的时间越长越好,一刻以上为准。”

        ——密云铁厂。

        社会报,技术报,生活报三报上,突然多了一个小专栏,名为健康小知识,每期会有个各种建健康面的小文章。

        很多人家非常有兴趣。

        哪怕用不着也看得津津有味,原来能那样,原来是这样。

        报纸的信息传播,通过娱乐的方式,极快的加深了传播速度,在高效的信息传播下,促进更多的新信息。

        北平百姓们的日常,因为煤块和蜂窝煤的普及,烧开水已经是日常事件。

        通过报纸的宣传,人们已经习惯了喝凉白开。

        “经常吃烫的东西,喉咙容易被烫伤,人们不易察觉,天长日久后就会溃烂生产毒气,导致恶疾产生,难以救治。”

        各种五花八门的小知识下,人们的生活有了各种小的变化。

        现阶段。

        因为工人们的集中,城市人口的增加,报纸的威信很高。

        话语权牢牢的掌握在中华重工。

        这些工人们和城市的人们,回到老家乡里的时候,本就经济地位高一些。

        他们说的话更让农村里的百姓们信服。

        上水新城区。

        原来的上水村中荒地建起来的团建房区,如今被当地人称为上水新城区。

        因为这里的站点也改名叫做上水新城区。

        在东边还有个下水新城区。

        一栋两层的楼房,有位穿着长衫的中年人翘着二郎腿,手里握着报纸。

        在他的旁边的圆凳上,摆放了一盏茶。

        和别的人家不同,这位长衫中年人是这片地区的名人。

        他的名声和传统的名声不一样。

        在百姓们的眼中,这位是大贤者。

        因为他经常向报刊投稿,靠着笔杆子比许多人都要过得滋润,这促使本地的人很尊敬他。

        中年人一脸的笑意,仿佛发现了什么大好事。

        然后他去睡觉了。

        白天。

        人们出去劳作的时候,他在屋子中睡大觉,一觉睡到傍晚,孩子放学回了家。

        此时。

        家中的妇人已经烧好了饭菜。

        中年人问了儿子在学校的课程,又交代了妻子,今晚他要写稿子。

        等待夜深人静的时候。

        中年人在案几上,铺开的书稿上写了起来。

        写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报纸需要的,百姓们愿意看的,这才是中年人成为报社稳定的写稿人的原因。

        报社的发展,不但扩大了就业机会,也提供了许多新的岗位。

        中年人就是这批人之一。

        “有名稳婆,原来只是村姑,什么也不懂,有一天看到别的稳婆接生,心里诞生了主意。”

        “后来她自己成为了一名稳婆,她想啊,既然是生孩子,站着生岂不是更容易生下来孩子。”

        “所以这名稳婆一直用站着生的方式让孕妇生孩子。”

        “孩子顺利生下来是她的功劳,孩子没生下来,她也有理由,老百姓也无法判断,只能认为这位稳婆好。”

        “稳婆活的久了,人们就认为她厉害了,于是稳婆的名气也就大了。”

        “突然,有人说躺着生才是最好的接生方式,这名稳婆听闻后大怒。”

        “躺着生最好,岂不是她以站着生的方法是不对的。”

        “所以这名稳婆天天去采用躺着生的人家,要是有哪家人发生了意外,她就广而告知。”

        “因为她的名气,人们产生了怀疑,认为站着生更好。”

        “直到有一天,这名稳婆的儿媳妇生孩子,她采用的躺着生,被闯进来的人看见,戳破了这名稳婆的谎言。”

        “当地的人们这才醒悟,躺着生是无数案例总结下来的,哪怕是稳婆自己也知道躺着生最好。”

        “但是稳婆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要反对躺着生。”

        “谎言终归是谎言,隐藏的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后来暴怒的乡亲们赶走了无德的稳婆一家人。”

        技术报,社会报,生活报。

        虽然都是报纸,但是发展至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内核。

        中年人合作的是生活报。

        生活报上的故事多,中年人投递的稿子,很快就获得通过,被发表了出来。

        像中年人这种的有不少。

        他们都在向生活报投稿各种故事。

        有需求就会有创新。

        编故事的能力,在这批人手中越发的熟练。

        故事很直白无逻辑。

        但时代受欢迎,老百姓们看得津津有味,那就是好的故事。

        “爹,学校也有很多先生向报社投稿,可都没有像爹一样,篇篇都能获得通过发表。”

        “学校有位先生,听说一连投了十八篇稿子,全部被拒绝了,气的先生大骂。”

        放学回家的儿子,好奇的问向父亲。

        父亲一脸得意。

        “你这先生写的稿子,要么不是技术类的,要么写的故事太过高深,要么不贴合报社需求。”

        “你看啊,报社最近开通了健康小知识,说明了什么呀?这其中就有报社的需求,只有了解报社的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否则报社明明要求的是东,你偏偏写西,如果这般,别说十八篇,就是一百八十篇也通不过一篇。”

        儿子恍然大悟。

        “这话你可别传出去。”

        中年人仔细交代。

        但是聪明人太多了,不止中年人自己一个人聪明。

        发现了窍门的人有很多。

        越来越多的好故事,获得了报社的发表。

        比起技术报的枯燥,社会报的无趣,生活报反而办的越来越火,每期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厚,价格也开始涨了起来,但是销量却远超过了其他两报。

        最后生活报又分了一部出来,成立了一家趣味杂报,五花八门的故事都刊登在杂报上。

        又成立了一家报社。

        说明看报的人越来越多,而看报的人越来越多,又说明人们的口袋里有钱了。

        中秋节到了。

        在前几天。

        用竹条编制的灯笼,在城中卖疯了,摊贩们因为缺货,急的满头是汗。

        他们连忙去乡间,让那些有手艺的民匠抓紧编织。

        乡间的百姓们日夜不停的编织。

        这可是钱啊。

        没有人跟钱过不去。

        就连酒楼制作的精美月饼都售卖一空,大厨们忙不过来,何况民间食铺的月饼。

        人们都在花钱。

        因为他们口袋里有钱,在喜庆的节日中,他们想要过个热闹的节日,一家人阖家欢乐。

        朱高炽要求的为了中秋节的盛宴,各工厂组织放假,除非无法停工的工厂。

        北平城是大杂烩。

        几十年来的移民,这里有各地的人,加上这几年各地来做生意的商人,可以说什么举动都有。

        原来的卫所是苦哈哈,现在的卫所富裕。

        军户们进城。

        整个北平在中秋节未到的时候,已经热闹成了一锅粥,什么样的杂技,什么样的戏曲,什么样的说书……

        北京城应有尽有。

        有卖酒的摊子,二三十余种的类型,已经超过了宋朝开封的集市。

        终于。

        中秋节到了。

        瓦片叠塔上,竹竿上,露台上.

        系着的各色灯笼,有扎成果品的,有扎成鸟兽形状的,有扎成鱼虫形状的……

        “庆贺中秋。”

        还有写着文字的。

        在城隍庙那些最热闹的地段,以及北平贸易中心这些大集市,街道上悬挂了一条条的绳子。

        无数盏灯笼挂在半空中,上面有各式各样的灯谜。

        老人,孩子,妇孺,中年人,年轻的男子,年轻的女子,和尚,道士,文人,军人,百姓,工人……

        人来人往,欢声笑语。

        那些熟部的草原人,朝鲜人,甚至几名来谈合作的日本人,他们目瞪口呆的看着北平的奢华。

        大唐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仿佛就在眼前浮现。

        “咚咚咚。”

        某处。

        剧院搭建的台子上,歌舞团进行表演,往台下望去,数不清,看不完的人头耸动。

        看到的几条街道上全都是人。

        视线的尽头也是人。

        “工农兵心最善,嘿,工业路上打先锋。”

        受朱高炽的影响,歌剧院一首一首的新歌制作了出来。

        这些歌是那么的鼓舞人心。

        人们听得热血沸腾。

        因为歌唱的是真实的,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

        这是一座希望之城。

        每个人都有希望,就连那些前番抱怨工钱贵的小地主们,带着一家老小也在城市里笑的合不拢嘴。

        化肥可便宜了。

        他们并没有亏,只是挣得不如预期多。

        朱棣站在王宫城墙上,望着北平的欣欣繁荣,夜色下的明亮,犹如仙境般的美景,嘴角情不自禁的露出笑容。

        都说他宠溺长子。

        可他无法不溺爱啊。

        酒不醉人人自醉,朱棣微醺说道:“应当请画师画下了,让天下人看看,让后世看看。”


  (https://www.uuubqg.cc/15453_15453489/11575639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