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争锋
景明六年秋。
九月一日清晨,天空一片明朗。大渊国都庆安城内的早市尚未散去。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其中两个正在奔跑的少女尤为引人注目。跑在前面那个,看年岁约十六七岁,左侧梳随云髻,发间插有一根翡翠簪,身着月华裙,轻描淡绘,色极淡雅,显得灵动飘逸。
后面紧随的年纪大概与她相仿,梳着垂挂髻,一身粉色儒裙,一看样子便知是哪个大户人家的丫鬟。
“小姐,小姐,等等我,你跑慢一点,等等我。”那丫鬟气喘吁吁道。她长得很别致,一双大眼睛充满了神采。
前面那女子跑得极快,模样也生得十分俊美,当真称得上是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静若处子,动如蛟兔。
尤其是那一双细长丹凤眼,与当今太后陆谨有几分相似,眼尾上翘,似有数不尽的流转风情。
此女正是当今丞相陆慎之女陆知微,跟在她后面的是她的贴身丫鬟秋影。
少女的发髻随着她矫健的步子随风而动,已略显凌乱。这陆知微虽贵为相府千金,此时却一点也看不出大家闺秀的影子。
但正所谓:“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看到如此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脸,谁又忍心苛责呢?
只可惜这位无忧无虑的少女,并不知道她的命运就从今天早上开始发生变化。
大源皇宫外春风和煦熏人醉,大渊朝的金銮殿内却是剑拔弩张,唇齿喉舌胜过刀光剑影。
皇帝李彻坐在龙椅上,看着殿下分列两排的朝臣,朗声道:“众爱卿今日可有要事要奏?”
语罢,位列左侧首位的丞相陆慎便发出一阵咳咳声,声音虽然低沉,但在肃静庄严的大殿内显得尤为突兀。
“陛下。”站在陆慎后位的吏部尚书李天道站出队列,上前一步,低头双手作揖,略弯下腰,而后抬起头后说到:“微臣听闻丞相大人抱病多日,却仍耽于国事,丝毫没有懈怠。丞相大人如此忧君忧民,实乃我大渊之幸。臣斗胆奏请陛下为丞相大人赐座,以彰显陛下体恤臣子之圣德。”
站在李彻左侧的贴身内侍陈年心中一沉,暗自道:这李天道掌管吏部,朝中谁人不知他是陆慎的左膀右臂,铁杆心腹。如今陆慎只是咳嗽几声,他便小题大做,要求朝堂赐座,分明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陈年站立得直直挺挺,目视前方,努力用余光扫到李彻,不出意料,皇帝李彻面无异常,喜怒不形于色,嘴角似乎略带一丝讽意。
“众爱卿以为如何?”李彻问道。
朝中与陆慎一派的几个臣子,如兵部尚书刘文等莫不道:“臣等附议。”
其他众臣则面面相觑,沉默不语,心中暗想,这自古哪里有臣子坐着上朝的?这丞相这不过风寒咳嗽两下,又不是重病在床,明显是给皇帝下马威呀。
丞相如今大权在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俨然已威胁皇权。皇帝自亲政以来,便重用翰林院,步步为营,以整顿吏治为由罢了几个陆慎的下属。
陆慎也不坐以待毙,前任吏部尚书沈清海因被副手李天道举报与前朝王孤勾结,意图谋反而被满门抄斩后,陆慎便推荐李天道护国有功,取而代之。
自此那李天道便为陆慎马首是瞻,陆慎也趁机将吏部全换上自己的人马。
“如今两方斗得势同水火,胜负难定,谁都不好得罪。”众人心里都这么想,于是行礼道:“但凭圣上裁决。”又将这球推了回去。
众人不敢得罪陆慎也是有道理的。
话说这陆慎,身为大渊朝的第一权势人物,只手滔天,并非一日之寒。
大渊朝自开国皇帝李显起,陆慎的父亲陆羽便跟李显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被李显称誉为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大司马,手掌白虎兵符,军权大握。
陆羽的妹妹陆冰自十五岁便嫁于李显为妻,待李显三十称帝时,陆白兰年方二十,掌管后印。前殿有陆羽指点江山,后宫有陆冰母仪天下,陆家在大渊朝可谓炙手可热,堪列士家之首。
可惜李显自登上大位后,便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于国事也不甚上心,反倒是豢养一批江湖人士,整日炼制丹药,身子也一日不如一日,不到不惑之年便急猝离世。
李显死时,正值壮年,并未立下太子,而膝下诸子皆未成年,最大的也不过十三岁而已。皇后陆冰早年育有一子,却在三岁夭折,之后多年无所出。
皇帝驾崩,群龙无首,诸臣莫不以兵权在手的陆羽为瞻。于是,在陆羽的扶持下,陆冰便将一位昭仪所生的皇子过养到自己身下,立为太子,待先帝大葬后祭天即位,即为文帝李章,时年三岁,年号清和。
而陆太后则因皇帝年幼,应陆羽等众大臣请求下垂帘听政,陆羽则被封为摄政王,辅助皇帝处理国事。一时间,陆家较李显在位还要炙手可热。天下人莫不暗道这李家的王朝,却是陆家的天下。
待到清和十三年,文帝十六岁时,陆羽的女儿,也就是陆慎十五岁的同胞妹妹陆谨嫁与文帝为妻,封为中宫皇后。
待李章与陆谨称成婚一年后,已是耳顺之年的陆羽顺势请辞摄政王,但却加封为护国公。这一年,太后撤帘,文帝亲政。
话说陆羽虽然归政于文帝,但是他三十岁的儿子陆慎却在同年官拜丞相,总领六部。陆羽共有七子,陆慎为嫡妻所出唯一子,故对其格外栽培重视。
而陆慎也颇为争气,饱读诗书,文武双全,且多年来随父亲在宦海中浸染沉浮,比其父老道圆滑更甚几成。加上陆羽向文帝进言称“举贤不避亲”。陆慎在官场芝麻开花一路高升。
在陆羽死后,陆家殊荣不减,已是后话。
话说李彻的父亲文帝,自亲政前几年,比其父李显对国事甚是上心,采纳自己的老师翁之和的意见,大刀破斧,改革锐新,力除扭转自开国以来世家大族外戚专权的局势。
但遭到以陆慎为首的朝臣抵制反对,最终不了了之。文帝亲政五年后,护国公陆羽和太后陆冰同年前后薨。
而文帝自此以后也逐渐消沉下来,终日沉湎于美色。上朝一日比一日晚,时间也一日比一日短,最后留下一句“有丞相在此殚精竭虑,大小诸事不要劳烦朕了。”索性连朝都不上了。
气得文帝的老师太傅翁之和当日在朝堂之上嚎啕大哭,直言:“国之不国,君之不君,臣之不臣,天亡我大渊。”
至此以后,丞相陆慎便独断朝纲。天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妇孺儿童,世人皆知陆丞相,却不知皇帝年岁几何,姓甚名甚。
待到清和二十九年,常年卧醉美人乡的文帝身体也被掏空了,于一日大醉后狩猎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多日后便神志不清,疯疯癫癫。不几日清晨,便被宫女发现暴死在床,终年三十二岁。
文帝死时只有一子名彻,年方十三岁,生母不详,据传是文帝早年宠信皇后身边一位地位低下的薛姓宫女,一夜风流后所生。
世人皆知文帝好色,与皇后陆谨感情不和,在位期间,数不尽的美人被送进宫中,夜夜笙歌。
但奇怪的是,那些被文帝宠信过的女子们却都未能有孕,于是文帝唯一子李彻便在他死后顺理成章地即位称帝。
李彻登上大位后,依照祖制奉皇后陆谨为太后,年号景明。景明前期,这皇帝年幼,事事皆以丞相为准。
但最近几年前,皇帝请出了已经告老还乡,养病多年的前帝师翁之和,恢复官职,任命他掌管翰林院,开始重用翰林学士。
说道这翰林院,本就是为皇帝在忙于国事之余娱乐消遣用的。翰林学士多是一些吟诗作赋,泼墨挥毫的艺能之士,并无实权。
但在皇帝明里暗里提拔了方汝诚等几个翰林学士后,便渐渐地成了一些火候。
只是那些翰林学士们可以文不加点,脱口成章。除了翁之和外,没有资历手上又一点兵权都没有,对陆慎来说,实在不足成威胁。
他初时并未放在眼里,加上翁之和三朝元老,连自己的父亲陆羽在位时也忌惮三分,故这几年明里暗里斗来斗去,竟未讨到便宜,翰林院也在朝堂中渐长成一份势力。
所以,现在的大渊俨然分成三派,一派以丞相陆慎为首,手下有刘文李天道等人附庸,掌管兵部吏部等实权。
一派以翁之和和方汝诚等翰林院一帮书生为主,为皇帝的亲信,只是根基尚浅,但风头正劲。
还有中间一派,既不投靠丞相,也不倒向皇帝,是为见机行事,左右逢源的明哲保身派,如羽林军首领曲啸天。曲啸天手下一共两万羽林军,分散在国都庆安四周,以拱卫京师,重要性不言而喻。
“曲卿意下如何?”李彻忽然冲曲啸天发问。
(https://www.uuubqg.cc/15388_15388058/3972988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