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风帆战舰 > 第四十四章 政策和对策!

第四十四章 政策和对策!


  顺治帝这几年虽然给南方的局势弄得有些劳心劳力,但身旁有董额妃陪伴,再加上铲除了多尔衮,狠捞了一笔。

  这几年日子还过得去。

  顺治此时还有点雄心,还想着要铲除郑海寇、大西贼寇,统一华夏。

  紫禁城御书房内,顺治翻看着摊放在宽大紫檀木桌面上那一份份与盐税相关的奏折,脸色愈来愈难看。

  自从顺治十年后,一向是税收大头的盐税竟然大幅锐减。从一年三百万两跌倒一年只有八十万不到。

  顺治从账簿子上发现朝廷盐税没能收上来时,理所当然就要查账,看是不是有官员舞弊贪污了。

  几番催逼户部官员彻查,一时间满清朝堂上下户部诸多官员被顺治这一番折腾逼得叫苦不迭。

  那些收商人进孝的收到手软的官员以及各路衙史,在官帽子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们很快便熬不住了,根本不敢继续不声不响的闷声大发财了。

  很快户部就有一个侍郎先熬不住了,白花花的银子再好,终究比不上乌沉沉的官帽子来的诱人。

  当然他不会犯众怒,将事情挑明。

  这些位在明朝崇祯混过的官儿其它本事不行,有一项技能肯定都是修炼到顶级的,那便是找借口推卸责任。

  他上书盐税锐减不是户部的问题,而是因为私盐卖得太狠了,朝廷的官盐根本卖不出去!

  这是刑部的问题,应该让刑部的官员打击那些私盐,这样朝廷的官盐才能卖出去,然后盐税就能恢复。

  户部有一个人上书了,户部的其他官员顿时齐齐摇旗呐威,纷纷跟进。

  很快,户部铺天盖地的奏本弹章便飞进紫禁城,堆到顺治皇帝的案头上。

  户部的推卸责任,让刑部的那些官员倒了血霉。包括刑部尚书在内的一大批官员顶上花铃都给摘掉了。

  这些刑部的官儿被逼急了,也施展太极手,将责任往外推。

  一个刑部的官员上书,朝廷的官盐卖不出去,是因为质量太差了。

  这个刑部官员还附上了官盐与私盐的样品,官盐是用传统煮盐法制作出的小粒子盐,颜色浑浊,结晶体大小不一并混杂了各种杂质,这已经算是好的了,至少没特意向里面掺沙子。

  私盐,是格物学院的学子经过两年研制,至少一轮过滤再结晶处理的。

  官盐和私盐两者光看卖相就是天壤之别,稍稍尝一尝也能很明显感觉出前者的苦涩味儿。而更要命的一点——后者在市场上的价钱反要比前者低了一半还多!

  如此巨大的质量和价格差异,官盐在竞争中完全处于下风也就理所当然了。

  之所以导致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工部的官员不作为导致的。

  皇上,要想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严惩工部的官员。

  本来还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部突然发现自己竟然给别人当成背黑锅的,顿时气的火冒三丈。

  你丫的,私盐卖得欢,你们户部的、刑部的那个不是收的手软。

  老子工部官员跟那些盐商根本扯不上一点关系,连个镚子都没有见到过,现在还要替你们这帮的混蛋背黑锅,是可忍孰不可忍!

  工部的官员也纷纷上书了,制盐方式从明初开始到现在都没有变动过,为什么以前不会锐减,现在锐减,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私盐猖獗,官盐卖不出去的缘故。

  而说到卖私盐,这全天下卖得最欢最狠的毫无疑问要数南洋舶来品。

  只要禁止南洋舶来品,盐税就可以收上来了。

  皇上,要禁止私盐,首先要禁南洋舶来品!

  这些文官能够爬到这位置上的个人却绝没一个傻瓜。要他们指点江山,夸夸其谈很容易,可真要他们负点责任,那可就千难万难了。

  一时间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户部、刑部、工部三省官员极力推卸责任。

  在他们相互扯皮下,满清朝廷整天吵个底朝天。

  看到手下就会在扯皮,推卸责任,没有一个官员能提出实际有效的决策时,顺治皇帝变得非常愤怒,几乎要当场发下诏书将台下争吵的官员都送到大牢。

  不过在愤愤然拿起御笔之后,却又颓然停下。

  顺治帝虽然还年轻气盛,但并非傻瓜愚蠢。

  真要将这些人都送入监狱,谁来干活。

  顺治皇帝强任着怒气,下旨给刑部、户部、工部。

  严令刑部打击南洋贩卖过来的私盐,责令户部清查盐场、征收盐税,工部官员组织人员研制新的制盐法。

  顺治皇帝下旨后,满清朝廷到是停止了争吵。

  刑部的官员为了自己的毛纱帽,卖力的执行顺治皇帝的指令。

  甚至刑部尚书都亲自出马,整天带着官员严打南洋舶来品、严打山东走私。

  但华夏从古至今,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你不是要禁止南洋私盐吗?

  好,那些私商立马搞出了一个东洋舶来品的名头出来。

  你不是要严打山东走私吗?

  那些私商就直接收买了天津官员,从天津码头直接上岸。

  这边顺治皇帝看到刑部官员还是挺办事的,接连下旨嘉奖了他们。

  那边私商孝敬的好处,刑部官员该收的还是照收。

  两头讨好,除了每天要奔跑外,刑部的官员日子继续过的舒坦。

  户部的官员看到刑部的官员受到顺治皇帝的嘉奖,深怕顺治皇帝责备他们户部不作为。

  对于那些送过重礼的私商,以及那帮卖私盐的后台郑家,朝廷的那些文官都不敢招惹。

  千里做官只为财,将自己的财神爷都得罪了,岂不是自断财路。

  再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现在郑家的那位看的有人君像,说不定哪天人家就打到京师来了,还是留点余地,不要去招惹他。

  户部不敢也不想对付私盐,于是统统对准了官盐。

  户部官员责令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补交积欠盐税。

  官盐壅积滞销,盐课欠额数额巨大,一时间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哪里周转得过来。

  为了克服深重的危机,只能不断抬高盐价,加紧搜刮。

  盐税一时间是充足了,但结果私盐因官盐价高而更加盛行畅销。

  工部的官员更是简单,他们当中的一名官员直接买了一本天工开物的书籍,然后将其中关于制盐法抄写下来,就提交上去了。

  至于怎样实施新制盐法,选任谁当巡盐御史督促,那是史部和户部的该操心的事。(未完待续。)


  (https://www.uuubqg.cc/14_14804/850304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