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好消息、坏消息(续)
面对谢文定的疑问,卢勿吉答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高句丽看样子真是要对辽西用兵,那么,助战的靺鞨部落,必然是粟末靺鞨各部中的一些。”
“朝廷当然在营州有准备,且不论战事结果如何,你想想,对于靺鞨各部来说,打了胜仗和打了败仗,会对这东海之滨的海参崴有何想法?”
“当然,粟末靺鞨本身就是很多部族的统称,没有什么王,也没有说话一言九鼎的什么可汗,但你怎么知道,这帮人打过仗后,会起什么念头?”
“你是说...”谢文定语气有些不确定,“要是高句丽胜了,靺鞨人会站在高句丽这边,所以对于海参崴的态度,恶化的几率较大。”
“若是高句丽败了,靺鞨人偷鸡不成蚀把米,也许会转向靠拢皇朝,也许会倾向于抄了海参崴,弥补一些损失...”
卢勿吉点点头:“对,无论胜负,那些靺鞨部落的态度会变得微妙,若对方选择归附皇朝,或者借助皇朝来对抗高句丽,那么孤悬海外的海参崴会很安全,但就怕....”
喝了一杯茶后,卢勿吉继续说:“拆了东墙补西墙,这句话,靺鞨人未必会说,但道理总是通的,就怕他们在西面吃了亏,想在东面补回来,毕竟我们这次,可是带来了许多好东西。”
“所以,海参崴的防御要加强,提防对方翻脸,毕竟率宾口的部落对我们好,不代表率宾水上游的靺鞨部落愿意和我们做买卖。”
“做买卖,以物易物,他们得拿东西来换我们手中的货物,可若是抢劫,那就是无本生意,不是么?”
卢勿吉在白山黑水间摸爬滚打,知道这是弱肉强食的地方,既有那些愿意做买卖的靺鞨部落,同样也会有那些喜欢打劫的靺鞨部落。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贸易据点的海参崴,必须靠自己加强防御,才能在这里站稳脚跟,辽西那边若真有战事,对于海参崴的人们来说,就是未知的变数。
未知的变数,总归不好。
卢勿吉见着谢文定若有所思,拿出一张草图,开始介绍这段时间来,他在对岸靺鞨部落暂住时,向对方打听来的消息。
靺鞨,实际上是对生活在白山黑水间各部族的统称,根据生活地区的不同,有不同的靺鞨部族。
生活在粟末水流域的部族,是为粟末靺鞨,在诸靺鞨之中居住地最靠南,和高句丽、中原王朝打交道数百年,算是“熟”靺鞨。
而更北的靺鞨部落,譬如居住在黑水流域的黑水靺鞨各部,“野性”大,是“生”靺鞨。
海参崴所处率宾水入海口海湾,北面不远就是黑水靺鞨部落的活动地盘,卢勿吉打听到黑水靺鞨大概分为几个大部落,以音译而来的名字命名,有如下几个:
思慕部、郡利部,居住在黑水下游入海口地区;黑水入海口东面,隔着大海有一个大岛,名为桦太岛,岛的北部是窟说部,南部是莫曳皆部。
这两个部族生活在桦太岛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时常乘船出海。劫掠沿海部族,不过这是传说,真实性无法确认。
又有虞娄部,其活动区域,就在率宾海湾北面数百里外大山密林里,据说那里有一座大湖,按着靺鞨语音,名为“湄沱湖”。
从海参崴出发、向北探险的探险队,有可能和虞娄部遭遇,这种“生”靺鞨,恐怕不是那么好打交道的。
卢勿吉把坏消息说完,该说好消息了,他拿出一个布袋,放到案上打开,谢文定凑过去一看,却见里面有许多稻谷。
“你大老远的从中原拿稻谷来这里,莫不是想试试哪块地能种?”
谢文定觉得有些奇怪,这地方据说冬天很冷,开春时冰雪融化,水温太低,所以开辟水田种水稻不现实,要么水稻耐不了冷而枯萎,要么“水土不服”,产量上不来。
为了确保海参崴能够自给自足,或者尽量解决粮食问题,北洋贸易公司不是没想过以海参崴为据点来“屯田”,但诸多考虑之后,发现还是靠渔猎来解决食物问题会比较划算。
靠山吃山,就是打猎,靠水吃水,就是打渔,然后在森林里采集可食用的野果,海参崴的定居者们不需要种地屯田就能解决一部分的食物问题。
所以谢文定不明白卢勿吉拿出一袋稻谷有何用意。
“这稻谷,可不是我自己带来的。”卢勿吉掏出几粒稻谷,摊在手心里,笑眯眯的说道:“我呢,在辽西生活那么多年,从没见过有人种‘耐寒水稻’,可这里的部落大人,说粟末水某处有部落种水稻。”
“我当然不信,靺鞨人都是渔猎为生,然后养一些猪、马,即便真有人种作物,大概也是些粟麦之类。”
“结果那位部落大人以为我不相信他,嗷嗷叫着要拿出实物,那是去年春天时的事了,如今,他还真拿来了稻谷,能种植的种子,当然,那是好几大袋,我这一小袋,是方便拿来给你看。”
“这...就是耐寒的水稻?”谢文定看着袋子里的稻谷,拿起一些,仔细端详着,没觉得这稻谷有何异常之处,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亩产如何?若产量低,就算能种又如何?,有时间种田,还不如渔猎。”
卢勿吉摇摇头:“具体的产量就不知道了,毕竟他们也是道听途说,只知道有部落种稻子,不过这稻谷总是真的,想来陛下知道后,会很高兴。”
“是么?那倒是个好消息。”
对于谢文定来说,什么好消息,都比不上在天子那里留个名要好,能让天子记着自己的名字,那就意味着前途无量。
不过他不太清楚天子为何这么关心耐寒的水稻,毕竟若要在天寒地冻的辽西、辽东地区屯田,种植的作物必然为粟麦,要是种水稻,恐怕吃力不讨好。
水稻,就该在南方种植,而岭表的交州气候炎热雨水足,据说那里的水稻能够一年两熟或者两年三熟,这样的水稻名为“交州稻”,已经在江南和两淮地区引种。
所以这耐寒的水稻,能有什么大用处呢?
对于谢文定的疑惑,卢勿吉不知该如何回答,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
北洋贸易公司派出的人员,在倭国、百济、新罗,甚至在高句丽境内尽可能收集稻种,想要找到一种耐寒而又相对高产的稻种,却一直成果寥寥。
不仅如此,卢勿吉还知道营州那边也在柳城周边寻找水稻,试图寻找耐寒的稻种。
营州柳城,当年是慕容燕国的都城,许多农户在城外农田种植粟麦,据说也种植过水稻,现在官府如此折腾,就是想碰碰运气,看看辽西野地沼泽里是否有当年燕国耐寒水稻的遗种流传下来。
具体成果如何,卢勿吉不知道,他不知道天子收集这种耐寒的水稻想做什么,辽西辽东那么冷,有时间种田,还真不如多渔猎一些猎物划算。
但他知道自己在率宾的意外收获,对于天子来说,一定是好消息。
既然对于天子来说是好消息,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当然也是好消息。
(https://www.uuubqg.cc/13_13577/8214512.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