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那位端坐在巍峨宫廷内的人【二更】
义学内各学科百花齐放,各学科自然也要有先生来教导。
文学院还好,先生是现成的,商学院工学院和农学院的先生就要从民间和别处找寻了。
这么一来,除了从民间找寻来的先生,不少衙门又被温久铭扯着皇后娘娘的大旗给筛选了一个遍。
司农署的几位司正,户部的一些小官吏,工部的一些匠人管事,通通都有了一个副职。
那就是除了在自己衙门的工作之外,还要兼任义学三大学院的先生。
被找到的这些人没有多做考虑就点头同意了。
一来他们也没能想到自己这种底层小官还能有当别人先生的这一天,心情难免激动。
二来若是做义学的先生,他们还能收到义学发放给他们的月银,只是把自己已经做惯了熟能生巧的工作交给学生们而已,又不是什么难事。这样一来,一个月就能得两份月银,岂不美哉!
但也有一些只有女子才会男子鲜少会去学的技能。
譬如刺绣,织布,裁衣。
温久铭在奏折上请示过卫晞后,去了一趟桃源镇,从桃源镇学堂的织造院里请了先生过来。
‘顺便’又从旁边织造院里请了几位先生。
卫晞听说后,摆摆手,“随他。”
高级课程一级二级是学习和领悟,第三极则是自己往深了钻研。
义学四大分院开设成功后,其他分院便开始一一效仿。
大雍各行各业的人才在悄然间高度集中起来,同时又由这些人才教导给更多的孩子各种技能。
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
与此同时,桃源镇医学院中的学子们在经过五年时间的学习也终于通过考核出师。
医局开始筹建。
因着医局和军事学院中的医兵分院还有合作,医局的总部最终被卫晞拍板设立在军事学院的隔壁。
医局工分两大院系。
医院主治病,药院主药材。
医院又分儿科,骨科,外伤科,内府科,妇人科等,另有专门的制剂科,针灸科,推拿科,甚至是疾病预防科等。
药院主管医局所有药材种植园和药材商渠道,甚至包括药材运输,供给。
有了义学和军事学院在前面领路,医局可以说少走了很多弯路,筹建的速度也要快得多。
医局总部建造完成,大雍各地的医局分部也纷纷开始建造。
大雍百姓们对医局的建立要比义学的接受度还要更高。
这也在卫晞和宗胥的设想之内。
如此一来,医局分部的成立,首当其冲收到冲击的便是民家医馆。
医局的大夫都是御医教导出来的,医局的看诊费要比民间医馆低,一般的大夫只需要五个铜板,医局的药钱也比民间医馆低了差不多一半。
更甚至,医局在建立之初,还会给当地的百姓免费检查身体,宣讲疾病预防。
这一桩桩一件件做的实实在在的事,都让医局在大雍百姓的心里扎下了强健的根。
受了伤得了病,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医局。
那些民家医馆的大夫为此跳脚,但也改变不了大势所趋。
一部分大夫眼见自家医馆门可罗雀,干脆关闭了自家医馆,转而在通过考核后成了医局的大夫。
也有一部分大夫感觉到了危机,不过没有选择关闭自家医馆,而是选择了更加努力钻研医术。
冲突也逐渐消弭于无形。
**
元熙五年,大雍江岚州发生瘟疫。
江岚州是大雍南部第二大州,人数多达上百万。
瘟疫一旦大规模爆发,造成的灾难和损失几乎是无法想象。
当地医局分部第一时间控制住瘟疫蔓延的速度,在发现无法解决瘟疫的时候,在当地官府还没能反应过来的时候,第一时间通过大雍快运的内部专线上报给了医局总部。
医局总部根据当地医局分部对瘟疫症状的描述,第一时间整合出一个二十人专攻瘟疫的队伍前往江岚州。
同时又有药院从各地飞快调拨而来的大批药材紧随其后,另有源源不断的药材还在陆续调拨往江岚州。
药局总部也派发往各地医局分部一道信件,信件中阐述了江岚州的瘟疫症状描述,并希望对此瘟疫有把握的医局分部大夫前往江岚州驰援。
一时间大雍各地医局分部的大夫,几乎每一个分部都派出了一个队伍前往江岚州驰援。
短短三个月时间,原本很有可能会大爆发的疫情被彻底消灭。
而这个时候,聚集在江岚州来自医局总部和各地医局分部的大夫已经达到两百人之多。
而且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药院调拨的药材几乎是每一天都会送来,其中一些最为必需的药材更是一天都没有短缺过。
直到这个时候,不管是朝廷百官,还是江岚州和江岚州周边的百姓,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一旦出现瘟疫等人灾时,医局能够爆发出多大的能量。
他们随后又把目光投向了大雍帝都尚京城内的巍峨宫廷。
他们没有忘记,这医局的计划,是当年还仅仅只有十七岁的皇后娘娘提出来的。
在之后的这些年间,医局并没有跟义学和军事学院一样直接筹建,而是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不着痕迹地准备着。
直到做好了准备,才开始筹建。
然后一举惊到了世人。
**
元熙六年。
各地义学出现了一大批考核成功,被院长准予结业的学子。
文学院中的学子或考科举,或继续做学问,或成为义学的先生。
农学院的学子或是直接被举荐到司农署,或是继续在农学院的农学研究院里继续钻研,或是被朝廷委派为农学博士,根据自身所学前往大雍各处指导百姓种田增产。
工学院的学子有的进了工部从不用经过科举的低级官吏做起,有的依旧留在学院,有的则是自己或是跟同窗合伙开了作坊。
商学院的学子也有进户部的,但更多是自己做生意。
他们全都来自义学,都曾被同一位先生教导,都曾互相指导过对方的功课,曾同吃同睡。
那么等他们出去后,不管是做官也好,经商也罢,依旧会记得他们曾经是同窗。
三年时间的相处,他们都已经明白,士农工商,又有谁是高低贵贱呢,只不过是选择不同罢了!
(https://www.uuubqg.cc/135_135626/758405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