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东汉末年枭雄志 > 一千三百四十一 刊印司与报纸

一千三百四十一 刊印司与报纸


  现在和二三十年前的时代大不相同了,单说人口识字率的大规模提升,就不是二三十年前可以相比的。

  曾经书书和文化只是帝国四十万文化人之间自娱自乐圈地自萌的高雅项目,那些不识字的贩夫走卒愚夫愚妇们根本不可能理解这种高雅的艺术。

  但是现在,经过郭鹏数十年如一日的扫盲行动,贩夫走卒愚夫愚妇们也能识得一些字,最基础的读写不是问题,能看懂书了解文化的人群急速扩张。

  过去只能覆盖到四十万人的高雅艺术,现在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一旦出书,面向全国,这覆盖面可就太大了,而且收益也一定很大。

  朝廷规定,每一本卖出去的书都可以和求是书屋分成,书屋会按照一定比例给书作者【稿酬】,只要书还在售卖,就可以拿钱。

  具体情况等书籍出版了再去和刊印司谈,然后双方签订合约,白纸黑字落在纸面,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画押,以此为凭证。

  还能有这种闻所未闻的美妙事情吗?

  不仅可以全国闻名,还能拿到钱,名利双全,还能有那么好的事情吗?

  文人士子们激动不已。

  有著作的纷纷拿着自己的著作奔向刊印司设在皇城之外的办事处,争先恐后投递自己的著作,希望可以得到赏识。

  没著作的捶胸顿足,憎恨自己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勤快一点写一些作品出来,万一被朝廷看上了,那不就是名利双全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急阅览之后,刊印司提交了三十份还算不错的书籍给到皇帝本人,由皇帝本人进行阅读。

  刊印司不对学部尚书负责,而直接对皇帝负责,又是一个皇帝直辖部门。

  郭鹏把事情交给郭瑾去做,然后阅读起了刊印司送上来的三十本入选的书籍,觉得这些书籍都算是有点名堂,最后精选其中五本作为第一批公开刊印且发售的。

  这些都是学术类著作,一本关于儒门五经的,两本关于数学的,两本关于农业的,都是郭鹏看了觉得很有道理的。

  书籍作者除了那个研究儒经的不是官员,其余四个都是当朝官员,属于术业有专攻一类,郭鹏深为赞许,下令嘉奖。

  这五个人被选中,著作可以对外刊印、发售的消息顿时传遍朝廷,传遍洛阳,传到了街头巷尾,连贩夫走卒们都知道了。

  这个消息顿时引起了全城热议,大家都在交谈,说这五个人不仅赚到了名望,还赚到了令人羡慕的财富。

  一朝成名天下知,名利双全!

  样板出现了,更多人红着眼睛埋头苦干,表示自己也要写一本可以震惊世人的著作出来。

  因为朝廷说,学术类,常识类,音乐类,乃至于纯粹的传奇故事,只要写的好,一样可以得到赏识,全国刊印。

  当然,前提是不能有一些犯禁的东西,比如私自议论朝政啊,议论皇帝啊,议论天下大事啊之类的,这些是绝对禁止的,其他都是可以酌情考量的。

  当然了,这些事情就算不说,也没人敢写。

  写出来还要不要命了?

  老老实实写点东西名利双收不好吗?

  于是乎,不仅是文人墨客们,连很多在职的官员们,想要钱但是又不敢贪污,生怕被杀,万般纠结之下,发现了可以合法获得收入的机会,于是纷纷红着眼睛试图走上这条路。

  合法的获取大量财富,获得名利的同时,搞不好还能升官。

  这一次那四个著作被选中的官员不仅得到了名利,还被皇帝嘉奖他们认真钻研了有用的事情,值得嘉奖,这显然是简在帝心了。

  估计以后有职位可以升上去的时候,就能舒舒服服的升上去,连升官都比别人快。

  这种好事怎么能不死死抓住?

  一时间,很多官员都发现自己身边的人都在利用业余时间埋头著作,能写什么就写什么,感觉好像不写东西就是在犯罪一样。

  还有一些利用业余时间读起了其他人的著作,试图从中了解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积累知识,然后再行创作。

  新的利益团体诞生了,依附着造纸术、印刷术的结合体而诞生的利益集团初步成型,且很多人都在盯着,都在盼着,甚至都在行动着,想要加入到这个团体当中来。

  他们渴望获取名望的同时,还能得到这笔合法的收入,改善他们的身份地位,或者让他们过上奢侈的生活。

  他们渴望,并且极度拥护这全新事物的诞生。

  皇帝并不反对官员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甚至还鼓励官员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

  全新的消息一个接一个的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好的坏的激动的恐惧的。

  有些人觉得好,有些人觉得不好,有些人觉得激动,有些人觉得恐惧。

  但是不管怎么看待这些事情,这些事情都不可能会终止,只会继续加快推动。

  郭鹏不会给他们多少反应过来的时间,以他的无上威望,现在正是加快步伐早就既定事实的时候,那里能给出时间让某些人反应过来呢?

  不可能的。

  郭鹏打定主意,在刊印司和求是书屋于洛阳站稳脚跟并且逐步向外扩长的同时,又下达了一个政令。

  办一份报纸。

  所谓报纸的概念还是挺新鲜的,但是实质上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那么的新鲜。

  魏帝国承汉制,在实行郡县制的基础之上,各州、郡政府都在洛阳设有专门的办事处,这样的办事处叫做邸。

  邸中常驻有各州、郡的办事吏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负责把皇帝下达的重要旨意和朝廷要办的重要事情记录下来,通过驿站定期送到州郡政府之中,让州郡长官知道朝廷发生了什么,皇帝做了什么。

  郭鹏在继承汉制的同时,也做出了创新,比如在皇宫前的大广场上设公告处。

  他派人把皇帝和群臣商议要做的事情张贴在公告处,让洛阳人都知道,允许他们自由议论,并且随着商旅众多的情况逐步向外转移。

  之后郭鹏又下令把类似这样的公告处扩张到洛阳城外,扩张到经济地区的郡县之中,深入乡村,让乡村里的人也知道朝廷做了什么决策。

  而现在,郭鹏要办的报纸则是把这些概念结合起来,办一份日报。

  记录的是前一天一整天皇帝和朝臣们商议的事情和决定要做的事情,这些事情会被专业人员记录下来,然后等晚上进行重录、连夜刊印,第二天一早全城公布。

  洛阳城内设数十个阅报栏,每天都会有专人更新最新的报纸,让全洛阳人都知道。

  当然,如果你觉得麻烦不想去阅报栏阅读,那么就出钱订购。

  拿到你的订单之后,每天清早坊门一开,就会有专人把报纸送到你府上,让你知道最新的朝政消息。

  皇帝决定把每日发生的朝政新闻对外公布,将朝廷决定发布的政令、皇帝觉得有意义的奏本还有一些对外公布也无妨的消息刊印其上。

  把这些消息对外公布,引导舆论,让更多的人知晓朝廷正在做些什么。

  关于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皇帝在朝政会议上是这样解释的。

  “多年以来,每当朝廷发生一些争论、争端的时候,总会有谣言在洛阳城内四起,各种不着边际的消息漫天飞舞,谁都能说上一点,唯有朝廷插不上嘴,仿佛谁人都亲眼目睹了事情的发生一样。

  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导致朝廷在这些事情上相当被动,三人成虎,人言可畏,群众舆论威力之大,并非我等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以为,朝廷有必要把每日发生的事情对外公布。

  让外面的低级官吏、平民百姓都知道朝廷在做些什么,发生了什么,有什么争论,有什么议论,不要等外面的人揣测朝廷里发生了什么,而要主动对外公布。”

  郭鹏认为,主动对外公布朝廷里发生的事情,有助于朝廷在谣言出现的时候掌握主动权,快速辟谣,维护朝廷、皇帝的形象。

  讯息传播的渠道越多,讯息传播的速度越快,则朝廷就越能掌握主动权,让民间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谣言消散于无形。

  洛阳作为帝都,是全国所有消息的集散中心,洛阳发生了什么,有什么谣言,有什么变故,都会很快的传出去,传到周边地区,让周边地区的人知道。

  而一传十十传百的过程中,事情的真相早已模糊不清,甚至发生了什么都会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变了模样,根本不是那回事。

  因为此,朝廷才更要主动出击,公布消息,引导舆论,而不能放任谣言满天飞,中伤朝廷,损害朝廷威严。

  在郭鹏这样解释之后,朝臣们就知道了皇帝的打算,就没有对此提出异议,并且对报纸的出现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这个新诞生的刊印司当然也充满了兴趣。

  按照郭嘉等人的揣测,这个刊印司简直就是官方喉舌所在地。

  原因很简单。

  它的首脑姓陈名琳。


  (https://www.uuubqg.cc/130_130883/807808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