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 这个蝴蝶效应对大明是好是坏?
当然了,每次战事的经验还是要总结的。
这一次,可以说最有深刻感受的是,大明精兵还太少了。就是像三大营这边,能成为主力作战的太少。
关宁军那边,确实是祖家军最为精锐,因此,祖家军被建虏消灭之后,余下军队,守城还是可以,协同作战也还行,但就是不能作为主力部队参战。
因此,崇祯皇帝回来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京营总戎诚意伯刘孔昭,直言对他说道:“京营革新,势在必行。朕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对于目前京营的人马进行汰弱留强。”
这个事情,之前就已经有先兆,因此刘孔昭早就有预料。不过此时听到崇祯皇帝提起,便想说话,把他考虑的几件事情说一说,这些事情不解决的话,京营革新还是不大可能彻底的。
然而,崇祯皇帝似乎知道他想说什么,直接便对他继续说道:“只有一个原则,汰弱留强。卿可分为三等。第一等,老弱病残,连基本的体力活都无法坚持的;第二等,有力气但不适合上战场的;第三等,就是适合上战场的军卒;朕对这三等分类,不给卿名额限制,每一等,该是多少就是多少。限卿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区分完成,朕要亲自核实。”
说到这里,他看着刘孔昭的眼神,看他欲言又止,便微笑着说道:“朕可以先给卿透露一下,第一等老弱病残,朕会给其能生活的粮田,不过不在京师,而是在山海关一代,可解甲务农;第二等军卒,朕会将其改编为工程兵,就是平日用于修路铺桥、救灾防灾等民生方面用。第三等,自然就不用朕说了。”
刘孔昭没想到皇上把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便无话可说,当即领旨。
京营的革新,崇祯皇帝就准备亲自盯着。等这事完成之后,就会以此为模板,向全国各地的卫所进行逐步推行。
大明军队,也该变一变了。
吩咐完了这个事情之后,崇祯皇帝便立刻开始查看财政情况。
盐政革新,还在继续推行中,百姓是否从中受惠,暂时还看不出来。
已经取得阶段性结果的是大明皇家银行的分行设立,已经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全部设好并开始运转了。就目前京师这边所掌握的情况,各地的存贷款情况还不够广泛。相对来说,江南那边要多一些,不过也仅仅是多一些而已。这方面,朝廷还是要继续引导才行。
崇祯皇帝看完奏章之后,就亲自出去了一趟,由开物司的宋应星本人接待。
宋应星自然知道皇帝这么快跑过来的用意是什么,便立刻给崇祯皇帝奏道:“陛下,目前已有一些结果,确实能如陛下所言烧出来。不过如今有一个难点,就是耐火砖这方面还是有点薄弱,微臣还在多方试验,相信再过个一年左右,应该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了。”
崇祯皇帝也没有寄希望宋应星这边能一下就搞出来,不过该有的提醒还是要有的,就见他对宋应星说道:“该有的悬赏不要吝啬,要充分调动工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费不足就向朕申请好了。这东西的应用非常广泛,会大大改变目前的民生,当然,更能改善朝廷财政,一定要抓紧才好!”
有皇帝这话垫底,宋应星顿时就笑了,立刻回奏道:“此事的重要性,陛下早有告诉过微臣,微臣岂敢马虎拖拉!”
对于宋应星的办事能力,崇祯皇帝还是很满意的,点点头就准备走了。不过临走之前,他忽然又转身对宋应星道:“宋卿能坚持拒绝各种借口送礼之举,确实不容易啊!”
宋应星听了一愣,随即回过神来,知道自己当太子讲师之后,一下受欢迎,确实有找各种关系,各种借口送礼,不过都被自己拒绝了。皇帝有厂卫在京师,能知道这个情况,也是正常。
这么想着,回过神来之后,便立刻严肃了脸,躬身回奏道:“此乃臣之为官本份,不敢破此底线。微臣的俸禄和陛下的赏赐,已经足够微臣生活所用了!”
“呵呵,卿得觉悟不错!”崇祯皇帝听了,便笑着说道,“等卿做成这事,朕就给卿百分之一的股份,每年都能收分红,时间就设为六十年好了。”
一听这话,宋应星不由得大喜,他经过崇祯皇帝的解释,知道那东西要是能做出来,应用之广泛,是前所未见的。换句话就是说,这东西非常值钱。哪怕分百分之一的股份,那随着规模的扩大,绝对会远远高于俸禄的。
“微臣叩谢皇恩!”宋应星立刻郑重其事地行礼,有这份大礼,宋府以后就衣食无忧了!
对此,崇祯皇帝坦然受之,当即回宫去了。
刚才说得事情,确实是东厂提督王承恩给他禀告的。几乎京师重要的官员,如今厂卫都已经分别设了眼线监视。崇祯皇帝一回京,有关的奏章汇总就已经摆在了他的御案上的。
相对宋应星来说,陈子龙那边就多少收了一些。不过崇祯皇帝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陈子龙的社会关系,远比宋应星要复杂,人情往来自然就更多。只要不是过分的事情,崇祯皇帝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毕竟水至清则无鱼,要想所有官员都跟海瑞一样,这压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回到宫内之后,崇祯皇帝才开始翻看各地灾情奏章。
从四月开始,吴江一带,就大旱不雨,而且蝗虫还趁机雪上加霜。不过亏了崇祯皇帝定下的救灾机制在,及时运入粮食,才没有大范围的饿死人的情况发生。
不过崇祯皇帝看到还有一叠奏章,全是有关灾情预警的。在最上面有内阁的灾情汇总。崇祯皇帝只是一看,脸色就有点严峻了。
京畿之地和南京附近,以及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也有大旱的迹象。这个范围如此之广。有点让人心惊。如果未来不下雨的话,全部一起大旱,那问题就严重了。
就内阁在奏章上所写,说如此大范围的旱灾,以前很少会有。各地多少都会有下雨情况的。钦天监那边也给出了答复,觉得应该有省份的灾情会得到缓解。
虽然他们都这么认为,但是,崇祯皇帝可不敢大意。明末这段时间,那是有名的天灾人祸不断的时期。说应该不会,搞不好老天爷就偏偏会。
因此,崇祯皇帝宁可当这些省份在未来也会大旱。因此,就这事,他立刻在文华殿召开六部九卿议事。
如今,崇祯皇帝的威望真高,加上他能从蛛丝马迹中推断出事实的真相,因此,这些大明高级官员,哪个都不敢不重视皇帝的意见。
在崇祯皇帝的再次强调下,这些大明高级官员针对他担心的这个灾情问题,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
“陛下,微臣以为,可让地方都察院派御史巡视各地灾区。如此一来,御史所巡查各地范围有限,可集中精力整顿地方抗灾能力!”
“陛下,微臣以为,当兴修水利,做好蓄水抗旱事宜。”
“陛下,番薯作为主粮之外的补充,已经连续推广了三年,特别是南方地区,如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收获甚大。可从中抽调部分粮食出来。”
“陛下,番薯、玉米等农作物,朝廷当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府加以重视,在农田之外的地方种植,补充粮食之需。”
“……”
一条条建议,基本上都有一定的道理,崇祯皇帝听得点点头。
事实上,这些建议的背后,都是崇祯皇帝的心血。经过几年的布局,如今算是有些收获了。
会议结束之后,相关建议一共有十二条之多,整理之后立刻圣旨发出京师,责令各地执行。
崇祯皇帝不知道,他这么认真对待的事情,其实一点都没做错。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十四年的四月到八月期间,吴江一带,大旱不雨,飞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价每石银四两,流丐满道,多枕藉死。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珍味,或食树屑榆皮。各处设厂施粥,吃者日数千万。
如此惨状,可以说大明朝廷已经对地方根本无能为力了。大明百姓,在那个位面,是真得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完全是王朝末期景象。
还有,在原本的历史上,从崇祯十四年的六月开始,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大旱,蝗虫起。当时山东等省连岁告灾,给事中左懋等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李青山遂率领民众起义,阻断漕运,明廷大震。
不过如今,这崇祯十四年的灾情,因为崇祯皇帝预防得当,不利影响都在往后延。至少吴江一带,并没有历史上的惨状发生。而各地大灾省份,如今崇祯皇帝也非常重视,整理了十二条防灾救灾的措施出来。
在原本的历史上,流贼未灭,这个时候,又已经烽火遍地。战乱,更是对各地灾情的雪上添霜。如果没有人祸,根本就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灾情发生。
就算再大的灾情,只要官府和民间齐心协力来抗灾救灾,所谓的人定胜天,就能得到体现。
而崇祯皇帝如此,就是要做那人定胜天的事情。
不过在他的内心,他还是知道,自己在国内布局的种种措施,还是需要时间来积累功效。就比如说番薯的推广,虽然能种出来,但品种的选择,存储,如何多产,怎么样才能丰收,就不是凭着徐光启留下的经验就能全部解决的。是需要时间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才会大爆发。
至于土豆和玉米这些对环境要求更高的,徐光启在世时又没有专门去试验再写出经验总结的,在推广上就更难了。这个任务,虽然交给了陈玉龙去做。但大明疆域广博,也还是要各地多种几年后积累经验才行。
由此,崇祯皇帝知道,至少在这几年内,大明的救灾,最关键的是粮食问题。而这,还是要靠郑家船队从南洋那边源源不断地运粮食回来。
应该是从去年开始,郑家就开始大规模地运输粮食到大明了。不管是大明国内粮食的救灾,还是东江军的粮食,甚至关宁军的粮食,都是有很大一部分靠了郑家在输血。
崇祯皇帝有点担心,这样的事情,在原本的历史上是没有的。如今既然大规模地从南洋运来粮食,这个事情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蝴蝶效应。也不知道这个蝴蝶效应会怎么样,对大明是好是坏?影响又多大?
如果南洋那边粮食出现问题,不能再输入粮食的话,那对大明就有很大的影响了。比如救灾抗灾是个问题,和建虏战事又是一个问题。
想到这些,想着粮食制约着大明中兴。甚至完全可以说,大明中兴与否,就在于粮食是否够吃。而这,目前还要靠南洋那边才能解决。这让崇祯皇帝有一种感觉,他的脖子被人卡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人勒脖子?又或者,不会勒?
我命由我不由别人!崇祯皇帝心中暗自发狠,一定要重视大明的粮食产量,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还是太少。后世不是袁大侠杂交水稻解决了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么?无非就是各种水稻的人工配种吧?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当即又传来农司的张子龙,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让他选派农司骨干到南方去选择试验田,一旦定好地方,就让地方官府全力配合,多加试验。哪怕十年搞不出来,那二十年呢?
在崇祯皇帝忙着救灾这个事情的时候,陕西长城外边的草原上,一支大军正在集结。在中军帐内,坐在主位那个,金钱鼠尾,非常明显,不用说,是建虏了。
这个人,就是皇太极派来河套地区的济尔哈朗。此时,他正在听面前跪着那人禀告消息。
这个禀告消息的人,一身汉人装扮,说着一口带陕西口音的大明官话。
(https://www.uuubqg.cc/130_130639/776907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