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猛虎 > 第四百二十七章 你说,你好好说,万不可胡说

第四百二十七章 你说,你好好说,万不可胡说


  大宋猛虎虎起汴梁第四百二十七章你说,你好好说,万不可胡说韩琦死了,死得不明不白。

  有人说他是被不长眼的山贼拦路劫道给杀了的,所以相州临近几个地方的衙差禁军,正在漫山遍野的搜捕贼匪。

  有人说韩琦是被官场上的政敌给杀了的,恰好韩琦失势,所以有人要报仇。

  还有人说,韩琦就是被皇帝杀了的,但是这种说法,只能在暗地里偷偷摸摸说一句,不敢在人多的地方乱讲。

  皇帝陛下赵曙听到韩琦横死的消息,震怒非常,严令地方衙门全力缉凶,更还派出了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的官员赶赴地方督导办案,甚至还派了皇城司的几百军汉过去。

  为了此事,皇帝还辍朝几日,以表对这位社稷之臣的哀悼。

  也还下旨安抚相州韩家,圣旨上对韩琦的功绩不吝赞美之词,这道圣旨也被相州韩家人挂在了昼锦堂之中。昼锦堂,就是韩琦建立的。

  韩琦为什么要在家乡建立一个昼锦堂?

  因为《汉书》中有一句话,叫作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韩琦要富贵还乡,显摆自己是如何富贵的,所以取名“昼锦”,昼就是白天,昼锦的意思就是白天穿着锦衣回家。就是“锦衣昼行”的意思,与“锦衣夜行”刚好相反。

  说来说去,就是为了显摆韩大相公的富贵。

  把皇帝赵曙给韩琦表功的圣旨,挂在韩琦建立的“昼锦堂”中。

  兴许有点讽刺,但是懂得这个讽刺的人却不多。

  回京的甘奇升官了,升为知谏院,而之前的知谏院唐介,也升官了,成了御史中丞。

  回到谏院衙门上任的甘奇,看到的也有许多老熟人,比如张商英与张唐英兄弟俩,都在甘奇座下为官。

  再见赵曙,赵曙非常高兴的表彰了甘奇:“道坚此番差事做得极好,朕甚是满意。”

  甘奇不想在赵曙面前表现出自己心狠手辣的那一面,所以说道:“陛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臣特意调狄青狄将军出手办理此事,还请陛下恕罪。”

  甘奇是想让皇帝知道,这件事是狄青做的,不是他做的。他是一个文人,正儿八经的文人,读圣贤书的文人,做不来那种杀人一家老小的事情。

  “狄青?”赵曙点着头,又道:“原道是狄将军,道坚你当真会办差,难怪此事做得这么天衣无缝,狄将军出手,自然是手到擒来。”

  “那是自然,狄将军一辈子战阵勇猛,千军万马都不在话下,百战百胜。做这点小事自然是手到擒来。狄将军这一辈子,唯有忠义。一听说是陛下吩咐的差事,二话不说就答应下来了。”甘奇是想再次把事情推到朝堂上来。

  因为狄青已经淡出朝堂好几年了,许多人平常里想都想不起来他了。连韩琦之前再听到狄青的名字,也说了一句“这老货还没有死”的话语。

  所以甘奇得在皇帝面前提一下这个名字,刷一下存在感。

  赵曙点着头,想了一想,问道:“狄将军如今身有何职啊?”

  “赋闲在家,只有一个散官。”甘奇如此说了一语。

  “那便着他到枢密院任职吧,好似以往他就当过枢密院副使,不若就再当回这个枢密院副使。”赵曙如此说道。

  甘奇似乎也察觉到了一些什么东西,能感觉到赵曙对于狄青的态度并不是那么热切。

  狄青这种老将军,若是放在唐朝,那是宝贝疙瘩,镇国的柱石,但凡有军事兵事,必然要千呼万唤请来相问相商。

  但是赵曙对狄青的态度,虽然不至于不好,却也显然没有甘奇想象的那么尊重。

  这大宋朝的皇帝,对于军汉,似乎依旧保持了一贯的传统。

  兴许还会带着一些戒备。

  这好像是基因里与生俱来的东西。

  说得更直接一些,如果甘奇自己的是皇帝,座下有一个百战百胜的老将军,封什么官职且不说,此时必然会高兴不已,快请狄青来见,上座伺候。这就是态度。

  罢了,甘奇也不强求,大宋朝的基因,没有办法。

  枢密副使就枢密副使吧,没什么权柄就没什么权柄吧,至少甘奇能保证狄青这次在当枢密副使,必然不会有人再开口去喷他。

  让狄青自自在在当一个官,不必诚惶诚恐,不必日夜担忧。

  “臣代狄将军先行拜谢陛下隆恩。”

  皇帝赵曙点点头,换了一个话题:“朕还有一事要你帮着出出主意。”

  “陛下请说。”

  “关于太后之事,最近后宫闹腾得紧,太后总是寻着由头找皇后的麻烦,还有李宪,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你觉得这件事情该如何处理?”赵曙问道。

  甘奇并未急着答话,而是抬头看了一眼赵曙。他更想知道赵曙的态度,如今赵曙是皇帝了,再也不是原来那种关系,许多事情就不能随随便便应对,特别是皇家之事,一个外臣,还是要谨慎小心。

  赵曙的态度,其实甘奇看得出来,即便赵曙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甘奇也能在赵曙的眼中看到一种烦躁的感觉。

  烦躁就是态度,烦躁就表示赵曙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赵曙想要的答案,甘奇不想说,所以甘奇犹豫了。

  “你都不说话了,看来此事着实是棘手啊,她毕竟是朕名义上的母后……唉……”赵曙叹着气,他也在纠结,若是不纠结的话,他早已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了。他的想法就是最直接简单的办法,找个角落把曹太后关起来,随她闹腾去,眼不见心不烦,哪天死了哪天自在。

  甘奇忍了忍,还是忍不住开口了:“陛下,依臣之见,两宫失和,本就是让人笑话的事情,普通百姓家里,都有家和万事兴一说。所以臣以为,陛下当主动与太后缓和关系,多行孝顺之举。”

  甘奇还是不忍心看到曹太后落得一个囚禁的结局,毕竟仁宗皇帝对甘奇实在不薄,仁宗皇帝的遗孀,落得那般地步,甘奇是看不过眼的。

  而且曹太后本身而言,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坏人。本来历史上两宫失和之事,最后的解决办法,还是曹太后在众多朝臣的劝勉之下,主动交出了皇帝大宝,主动让赵曙亲政的。

  若是没有韩琦这一道,甘奇也不至于夜里入宫去抢夺大宝。

  不说曹太后,就算看在仁宗皇帝的面子上,赵祯的老婆,也不该是那么一个下场。

  所以甘奇还是说出了违背赵曙心中所想的一番话语。

  赵曙看着甘奇,想了一想,慢慢说道:“家和万事兴,朕倒是也想家和万事兴,但是如今太后的做派,教朕如何主动上前啊?”

  “陛下,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陛下极尽孝道,太后终究还是会明白的,不会再闹腾下去了。”甘奇决定了,也就要劝说到底。

  赵曙还是有些犹豫,他从小不受曹太后待见,所以心中也是有心结的。

  甘奇在劝:“陛下,臣说一些僭越之语,还请陛下恕罪。”

  “你说。”

  “臣斗胆了,陛下毕竟是先皇继子,若是陛下能待太后如生身亲母一般,传扬出去,陛下之忠孝仁德,便可名声在外,人人都会夸赞陛下孝义无双,朝臣百姓说起此事,都会以陛下为榜样。哪怕是青史之中,也当浓墨重彩记上一笔,此乃明君典范者也!对陛下的威望名声,帮助甚大。可致天下归心,陛下便可与先皇仁宗陛下一样,受万人敬仰。”甘奇认认真真说出了这番话。

  赵曙听完,长长叹了一口气:“道坚所言有理啊!有道坚知谏院,必然可保朝廷言路通畅。”

  甘奇也出了一口气,刚才那番话,看来是真的说服了赵曙。没有一个皇帝不会被这种话语打动的,万民敬仰,青史一笔,明君典范,这显然是赵曙所追求的。

  曹太后的结局,在甘奇这几句话中,终于扭转过来了。

  赵曙哪怕是装,也会装得一副孝顺的模样。

  这件事情算是说完了,赵曙却还有烦心之事,又问甘奇:“道坚,你说朕初登基,到底该做些什么?”

  这话倒是把甘奇问愣住了,都当皇帝了,还要做什么?

  不过这也是个问题,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新皇帝上任,岂能不想做出一点成绩出来?

  但是如今这个国家,到底怎么去做出成绩呢?

  赵曙显然有些迷茫,他这个皇帝,有一个榜样在前面,那就是万民敬仰、青史留名的仁宗皇帝。

  所以已经登基快两个月的赵曙,不想让自己显得碌碌无为,那就得干些什么。

  到底干些什么呢?这个国家,最近也不缺钱,也不打仗,也没有什么大事,不说大事,几乎连小事都没有。

  这让赵曙去干点啥好?

  赵曙问出这句话,甘奇几乎忍不住就要说出“改革”一词了,把这个国家从上至下、从内至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敢叫日月换新天!

  甘奇连忙沉了沉,得沉住气。

  改革这种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甘奇现在这个地位可以完成的。这种事情不能靠皇帝,只能靠自己。

  因为靠皇帝,不知道皇帝哪天被其他人忽悠人就变卦了,改革就无疾而终了。皇帝本就是个人,也会受到别人左右,皇帝变卦这种事情,太正常不过了。

  所以想要改革成功,甘奇就得靠自己,让自己有足够的影响力去面对所有人,让所有人都能信服他的一言一行,再加上皇帝的信任,这才是改革的基础。甚至皇帝不信任的时候,有怀疑的时候,还有人帮着甘奇去说服皇帝。

  而且改革还不能操之过急,得有试验,然后在推广,得有这么一个过程。这个经验来自邓老爷子。不能直接就一拍脑袋大刀阔斧去弄,这么干必然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实就失败在这两点上。

  一是王安石几乎就是靠着自己一个人在干,干到后来,满朝都是敌人,甚至自己手下的人都有叛变的。皇帝也经常摇摆不定。

  二是王安石许多的政策,还真就是一拍脑袋决定的,大刀阔斧去弄,最后的结果表明,王安石的一些政策,其实在推广实行阶段是行不通的。

  当然,王安石还有许多政策还是极为高明与先进的,总体而言,王安石变法,是为大宋积累下来了一些家底的,否则徽宗赵佶也不可能那么大手大脚的花钱,醉生梦死直到亡国。

  所以甘奇这个时候,不适合提出什么变法改革的事情。

  甘奇在沉思,为新皇帝上任三把火想着办法。

  赵曙见得甘奇久久不语,多少也有些气馁。还说道:“先皇把这天下治理得太好了,教朕如今都不知道做点什么好。本还有一个冗费度支问题,却也被道坚你的商税之法解决了。唉……”

  冗费度支被解决了?其实也不尽然,是这两年解决了,过两年这个问题就会再次显现出来。

  赵曙说出这番话,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一个幻想,要是当初甘奇把商税之法拖几年在拿出来那就好了,这个时候刚刚登基的赵曙,不久立马能做出大政绩了吗?此时也不会这么烦恼。

  甘奇想了许久,想定了一件事情,然后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说道:“陛下,国泰民安之时,其他政事暂时都无需多操心。陛下有没有想过干一件大事?”

  甘奇要怂恿赵曙了。

  赵曙立马来了精神,问道:“什么大事?”

  “燕云十六州!”甘奇说得是一字一句。这件事情太大了,是大宋历代皇帝的心病,甚至宋神宗小针针上位的时候,还说过一个遗愿:得燕云十六州者,封王。

  燕云十六州是哪里?大致范围就是东起后世的天津,西到后世山西之北的这么一个狭长的区域,中间还包含了后世的北京。

  燕云十六州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燕云十六州就在长城之下,也是燕山山脉之下。

  燕山山脉是河北山西之地,北方唯一的屏障,也就是中原北方最重要的屏障。游牧民族只要越过燕山山脉,就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

  没有了燕云十六州,其实整个中原之地,都没有真正的防线可守。

  燕云十六州如今在辽国手里,也就是说这大宋朝的北方,是没有真正屏障的,辽国只要进攻大宋,打破几个主要城池,便可马踏汴梁。这也是后来金国入侵的时候,能瞬间兵围汴梁、灭亡北宋的原因所在。

  辽国与北宋,在几十年前打了许多仗,北宋最初的北伐,也就是为了夺回燕云十六州。但是那个时候,辽宋的战争,不论谁胜谁败,大局上基本维持着一个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平衡。

  所以在这种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平衡之下,辽宋才签订了檀渊之盟,有了几十年的和平。历史上的檀渊之盟,维持了一百年,一直维持到徽宗赵佶的时候,维持到北宋灭亡的前几年才被打破。

  也是北宋立国之初的时候,军将还算能打。辽那时候也极为强盛,还未腐朽,战局之上经常占有优势。但是宋也不弱,许多人以为檀渊之盟是屈辱的盟约。

  其实也不尽然,别看宋朝答应了辽国岁币之事,其实岁币对于宋朝而言,算不得什么,银十万,绢二十万匹,这点钱几乎是九牛一毛。

  辽之所以会在军事处于略微优势的情况下签订合约,主要还是因为最后一战,真宗景德二年,檀渊之战中,辽国领军统帅萧达凛被宋军射杀在阵前,致使辽军士气大落,无心再战。

  那时候的宋军,能在阵前射杀辽国领军的统帅,可见战斗力着实不差。

  领军统帅都死了,辽国不想战了,宋也不想接着打了,辽国还要面子,檀渊之盟结下,宋朝每年给辽国送点钱去。

  双方从此万事大吉了一百年之久。

  但是对于大宋来说,不论是哪个皇帝,对于燕云十六州,还是心心念念想要的,燕云十六州对于整个大宋来说就是一种安全感。国家的安全感,有了燕云十六州,就有了燕山山脉,也就有了山脉之上绵延的长城,有了这一道防线之后,中原王朝才能真正高枕无忧。

  只是赵曙这个刚刚登基的皇帝,听得甘奇说出“燕云十六州”这几个字,也是一脸的惊骇之色,燕云十六州他是想要的,要说能夺回燕云十六州,赵曙就超越了大宋所有的皇帝了,甚至太宗太祖。

  但是,赵曙惊骇问道:“道坚是想起兵事?这……”

  “陛下稍安,臣并非只是想起兵事,容臣娓娓道来……”甘奇,准备忽悠了。这个忽悠有很多目的。

  赵曙还是吓到了,与辽国开战,背弃盟约的骂名先不说,朝堂上不知多少人要跳出来反对。

  因为辽国不是西夏,也不是那些造反的贼寇,辽国之势,在所有人心中,那是不可想象的。

  一旦开战,几乎就是赌上了国运,若大败,亡国都有可能。

  赵曙一脸紧张说道:“你说,你好好说,万不可胡说……”


  (https://www.uuubqg.cc/130_130481/7820617.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