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魏宫廷 > 第二百七十二章:魏游子手札

第二百七十二章:魏游子手札


  当日,宗卫沈彧等人便从宗府的库藏中搬来了一大筐的竹简,还有几块羊皮似的东西。 http://%77%77%77%2e%76%6f%64%74%77%2e%63%6f%6d

  望着那些竹简,赵弘润直皱眉头,要知道纸张在大魏已经较为普遍了,如今的书籍都是抄写纸张上的,甚至于,工部已经开创了雕版印刷,只不过还未达到活字印刷罢了。

  然而沈彧他们搬回来的资料,却是一筐竹简,外加羊皮式的玩意。

  这得是多少年前的古物?

  从这其中,难道真能找到什么青蛊的线索么?

  说实话,赵弘润很难说服自己抱持自己期望。

  不过话虽如此,在目前毫无任何线索的情况下,赵弘润也就只能老老实实地从这些古老的文献中查找线索。

  他坐在前殿的主位上,随手拿起桌上一块羊皮。

  只见在羊皮上,十分抽象地绘制着一副图画:一个人,一口锅。

  根据图画判断,这个人似乎在炼制什么东西。

  难道是在炼蛊么?炼蛊需要用火?

  赵弘润仔细检查了一番,这才发现,在这块羊皮的左下侧,那那片污垢中,其原来的主人备注着一段话,意大意是:“巴黔之巫,善巫变之术,可从黄泥中提炼出一种特殊的黄沙,可服用,能够预防脖子粗大的病症。”

  我去!

  赵弘润险些一口血喷出来。

  他随手将这张羊皮丢入竹筐内,同时心中不免嘀咕起来:还以为是什么,竟然是卤土制盐法。

  摇摇头,赵弘润再次拿起另外一块羊皮。

  只见这块羊皮上,画着一头看似十分威武的熊,唯一遗憾的是,这种高大而肥胖的熊身体由黑白两色组成,眼睛位置,更是有着两个黑色的眼圈。

  “……”

  赵弘润轻吐了口气,抬手托住额头。同时目光扫了一眼皮痒左下方的备注:巴蜀之地有异兽白罴,身宽、体肥,毛发玄白,喜食嫩竹。

  “啪嗒。”

  又是一张羊皮给赵弘润丢到竹筐里。

  就没有什么有用的么?

  粗略扫了几眼那几张羊皮。发现羊皮所描述的皆是这类所谓的“奇事奇兽”,赵弘润难免有些焦躁了,想了想,他拿起一卷竹简,观阅了起来。

  据开篇的记载。赵弘润手中的是一篇出访巴、黔、蜀等地的使节记录,是一名叫做魏游子的人所写的。

  毋庸置疑,魏游子是一个化名,毕竟魏乃大魏的国号,大魏举国上下是没有魏这个姓氏的,据说韩、齐两国倒是有这个姓氏,不出意外的话,那应该是几十年前或上百年前,从魏国流亡到其他的国家的人。

  因此,从魏游子这个化名判断。赵弘润认为那很有可能是他姬氏一族的先人,甚至是宗族的先人,毕竟从字面理解,魏游子可理解为游方在外的魏人,而一般的魏人出访巴蜀黔是没有必要隐瞒真正身份,除非那人是姬氏一族的人。

  毕竟赵弘润的父皇魏天子曾提起过,巴人与魏人是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深仇大恨的。

  而这一点,赵弘润在此人文中描述中,找到了充分的证据:在文中,魏游子有提过蜀人。有提过黔人,但唯独就没有巴人这个词,倒是有不少蛮人、夷这类的代指,由此不难猜测。这位魏游子极有可能对巴人恨之入骨。

  不过尽管如此,魏游子对巴人的深入了解,可绝没有敷衍了事,他非但在文中注明了巴、樊、目覃、相、郑这五个巴族最大的族群外,还详细地记载了这五个大族群所分化的小族群,以及巴人以虎为图腾。善于狩猎、捕鱼,甚至能驯服猛兽等等的讯息。

  然后就没了,这一卷竹简,所记载的就是巴族的由来、人文以及习性。

  我看这玩意有个屁用?

  无奈地将手中的竹简放归竹筐内,赵弘润又取过另外一卷竹简来。

  很遗憾的,这一卷竹简也没有记载他想要知道的知识,而是记载了蜀人的人文。

  跟被魏游子记恨的巴人不同,魏游子在文中大篇幅地赞扬蜀人的文化,当提到蜀人养育一种白色的“纱虫”,用它吐出来的丝编织成滑溜的绸缎时,魏游子对此的评价是叹为观止、真乃天虫。

  赵弘润翻了翻白眼,他总算是明白蚕为何叫做蚕了,可不是嘛,天虫!

  “嘿!”

  随手又将一卷竹简丢入竹筐内,这次赵弘润倒是没有什么焦躁,因为他感觉,魏游子的游记手札的确有点意思,当然,如果这位先人能刨除一些主观成见,别用什么蛮啊夷啊之类的代称去称呼巴人,赵弘润相信自己能读地更加通顺。

  还别说,在这个缺乏娱乐途径的时代,看一看先人在游历其他国家时所留下的记录,哪怕其中有些东西是赵弘润本来就知道的,他也感觉挺有意思。

  不得不佩服,这位魏游子绝对是一位会“玩”的主,根据游历的记录,赵弘润感觉这位先人的足迹似乎遍布巴黔蜀的每个地方,他“告诫”魏人:蜀人并不是他们魏人曾经所以为的,是茹毛饮血的野人,事实上蜀地有着其悠长的人文,他们懂得耕种、懂得养蚕、懂得捕鱼,是勤劳的人。

  总而言之,就是赞美蜀人,贬低巴人,通篇都是如此。

  由此赵弘润猜测,这可能与当时大魏的国策有关:拉拢蜀人,对付巴人。

  而相比较巴蜀,魏游子对黔地的评价就要大打折扣了,原因可能在于他在文中评价黔地是穷山恶水,甚至于在文中又着重注明,地不可养人、水不可活鱼。

  赵弘润起初实在很纳闷,纳闷于魏游子在文中所描写的不能使鱼活命的黔水(黑水),究竟是什么,直到他看到了玄(黑)且粘稠、气味刺鼻等描述后,他险些要吐血。

  他怀疑那是石油。

  石油能养鱼么?不能!

  出产石油的地方能种植农作物么?不能!

  魏游子对这片土地所评价的穷山恶水是没错,只不过,他没有意识到这片土地的真正价值。

  天然易开采的石油……

  不得不说赵弘润有些心动,毕竟石油那可是重要能源之一。不过仔细想想,目前他大魏好像并没有用得到石油的地方,这份心动也就逐渐退了下去。

  但不可否认,赵弘润还是记了下来。就跟他记下巴蜀之地的那种白蜡树与白蜡虫一样。

  等日后有机会的时候,他并不介意将这些珍贵的资源全部收归到他们的大魏的囊中,为子孙后代谋福。

  至于对黔人的评价,魏游子比较巴人也显得客观许多,他在文中猜测。黔人或有可能是曾经某些国家流放的囚犯之后,也有可能是巴蜀两地的迁移之民,但不管怎样,黔人的数量不会太多,因为那片土地,在他看来实在是不适合居住。

  倒也不是丝毫收获没有,好歹是得知了一个出产石油的地方……

  在心中安慰着自己,赵弘润将手中的那卷逐渐放入了竹筐。

  其原因就在于,在他桌上,就只剩下最后一卷竹简了。倘若这卷竹简内也没有任何有关于巫术的记载,那么,他要么再去宗府翻箱倒柜找,要么就只能放弃,改变策略从其他途径想办法。

  微微吐了口气,赵弘润摊开最后一卷竹简,早已不抱持什么期待的他,还真是没想到,那位魏游子的先人还真在这卷竹简内描绘了有关于巫术的事。

  只不过,并非是赵弘润所以为的巴蛊。而是黔蛊。

  ……巴、黔之地,有族黔苗,敬畏天地万物……

  根据魏游子在竹简内的记载,他在这卷竹简内推翻了他曾经误以为黔人乃巴、蜀迁移子民的猜测。而更加倾向于另外一个说法:这极有可能是曾经与中原各国争夺领土失败,而遭到驱逐的人,因为魏游子在文中写下了亡于黔的注解,根据前后文猜测,应该是向黔地逃亡的意思。

  赵弘润总结前后推断,黔人的前身。很有可能是曾经与中原某个大国争夺领土失败遭到驱逐的族群,他们逃到了黔这个穷山恶水,并且中原大国也不稀罕的不毛之地,顽强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逐渐演变了敬畏大自然的苗族人。

  在演变的过程中,黔人因为黔地的贫瘠,不得不与巴人接触,甚至是通婚,久而久之地,黔人的文化与巴族的文化交汇到了一起。

  而让赵弘润感到欣喜的是,魏游子还真的提到了黔人的蛊术。

  魏游子在文中记载道,因为黔地穷山恶水,因此黔人往往会因为误食了什么东西,或者被什么毒虫、毒蛇咬到而毒发身亡。

  起初,敬畏大自然的黔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惩戒,直到一名被毒蛇咬到的黔人自暴自弃,吞食了另外一株毒草,却侥幸活了下来,黔人这才学会了以毒攻毒。

  别说赵弘润,就连魏游子也在文中用惊叹的口吻记载这件事:黔人养蛊祛毒,竟使必死之人而活。

  而随后,随着巴黔两族人文化的逐渐交汇,巴人的巫文化与黔人的蛊文化也逐渐融汇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巫蛊。

  更让赵弘润欣喜若狂的是,魏游子在文中对一种相思蛊的下蛊方式的描述,与他当时被芈芮下蛊时的情景十分相似,简直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而不可思议的,则是魏游子对这种蛊虫的评价:不伤命,然,使男子难离此女,其神乎、邪乎,非凡人所能妄测。其奥秘或在喂蛊之女子血乎?

  “呼……”

  虽然未能从中获得解除青蛊的办法,但赵弘润已经很满意了,毕竟魏游子在竹简中注明,这种青蛊或者相思蛊,并不致命,这就足够了。

  只不过那句难离此女,让赵弘润有些不能理解,因为他不觉得他会离不开芈姜。

  或者说,还未到那个阶段。(未完待续。)

  本书来自  https:////x.html百度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站!


  (https://www.uuubqg.cc/12_12763/803920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