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超级科技强国 > 第一百三十九章 另类的抗日

第一百三十九章 另类的抗日


  收藏,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九一七事件发生以后,举国震惊,无论是各大著名报社,还是一些知名社会团体,社会贤达,宗教人士等等,纷纷发表抗日宣言。一些著名人士如蔡元培、鲁迅等人,更是发起了一些爱国活动,号召南京政府和东北军通力抗敌,反击日人对我东三省的侵略。

  在西南总长张蜀生发表电台宣战讲话后,蒋介石也不甘落后,一改之前反应迟钝的局势,在南京发表了南京国民政府告国民书,在这份洋洋洒洒的抗日宣言中,蒋委员长决定对日本进行反击,即刻命令张学良组织东北军之精锐,进行有效抗击。

  “……国之东北,地广人多,资源丰富,乃是我华夏根本之一。日人猖獗,占我东北河山。中正虽无古人之大贤能,倒也知晓保家卫国之重要。即刻命令东北边防司令公署张学良将军,整饬东北军之精锐,率数十万之虎贲,挥军沈阳,克敌解围……”

  南京政府这次的命令非常严厉,连发几道急电,让张学良挥军北上解救沈阳之围。接到南京政府命令的张少帅,也没有再拖延,第一时间动身赶往东北,一边调集东北境内的其余各部东北军,一边调动平津一带之东北军精锐,准备亲率大军救援沈阳。

  沈阳是不得不救的。

  如今沈阳虽然被日军三个师团和大量守备队围困,但城中还有王以哲等人率领的第七旅和警察部队等近万人。在全国一浪高过一浪的抗日呼声中,沈阳已经成了一种标志,谁丢了沈阳,或者谁不去救沈阳,都会成为民族罪人。

  然而,局势发展之快,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当张学良好不容易凑够了一笔军费,筹了一点作战物资,倾家荡产准备硬着头皮去救援沈阳时,沈阳却被攻破了。

  血战一周后,第七旅的主力由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带着从北门方向突围,结果遭到日军驻朝师团第十九师团和关东军第二师团的阻击,所部损失极为惨重,仅有不到两千人突围。

  城破前,王以哲中将在沈阳的东北边防司令公署自杀殉国,

  日军顺利攻占沈阳,当天以清除东北军残部为民,大肆烧杀抢掠,在沈阳城中犯下累累血案。不过,东北军在突围前,原第七旅特战营一部官兵炸毁了沈阳兵工厂和军火库,甚至连沈阳军用机场的众多飞机也被一把火烧了干干净净,留给日本人的是满地灰烬。

  另一方面,日军不但从朝鲜抽调第十九师团和朝鲜军一部,更是从国内紧急运送了两个师团登陆东北,至此,日军在东北的总兵力达到五个师团,外加原来的铁道守备队和在乡日本军人,军队数量直线趋近二十万。

  为了运送增援师团,以防关东军被反应过来的东北军吃掉,日本人不但紧急运送了两个师团登陆东北,还将以赤城号航空母舰和加贺号航空母舰为首的一个特混战队调到了渤海。而在占领沈阳后,日军不到一个星期就完全修复了沈阳机场,至此,日军的空军也开始加入到侵略东北的军事行动中来。

  张学良进退不得,只好率领大军留驻锦州一线,静观日军行动,不再仓促北上。

  这时候,已经是1931年10月下旬了。

  蔡锷原本是往北平去的,可惜没有碰上张学良,这才一路北上到了锦州。

  “校长,我们还是早点去见张学良吧。”

  随行的秘书修承浩见蔡锷有些出神,小声提醒道。

  “走吧,让师傅走慢一些。”

  坐在黄包车上,蔡锷有些出神地望着这个陌生的城市,不论是之前的北平还是现在一路北上到锦州这之间的几个城市,都给他一种非常陌生的感觉。

  当年弃武从文的他,晃眼一过已经任职华夏军校校长一职长达15年了。从三十多岁到四十九岁,当年意气风发的他,此时也是华发早生了。比起当年,如今的蔡锷虽然不再执掌军权,但却无形间更多了一份威严,连跟了他许多年的秘书修承浩都会偶尔产生一种畏惧。

  这些年,长居西南,蔡锷已经习惯了在华夏军校的生活,说起来,他离开华夏军校的次数都少得可怜。早年奔波累了,他不如蒋百里,直接将家搬入了华夏军校住宿区,每天在军号声中起床,陪着学生们一起出早操。

  他也习惯了西南的繁华,从梨树坪到会泽,再到昆明,西南的繁荣甚至连他都习惯了,而没有意识到那种剧变对如今的中国意味着什么。十五年的时间里,西南已经将整个中国甩在了身后。比如昆明,马路上越来越多的小型汽车,往来于各大街道的公共汽车,甚至还有学校校车,医院的救护车。街上看不到流浪乞儿,人们脸上不再是饥黄的菜色,满脸洋溢着幸福,每个人的步伐都是刚健而有力的,就连小商贩的嗓门也格外地响亮。宽阔的街道两旁是越建越高的楼,低层的商店里,总是能够买到许多远销国外的商品,从家电到新式打火机,以及香烟,花哨的糖果等等,门类齐全的商品,它们大多数的价格却连普通的工人或者农民也买得起。

  而北平呢?锦州呢?

  落后的城市,低矮的贫民窟充斥其间,赤脚丫子到处跑的穷孩子,苦力哈哈们扛着货物在街边巷子里穿来穿去。

  北平倒是有电车的,但那铁皮桶子一样的车,蔡锷自己都坐不习惯了。

  “翰青,你们家新房怎么样?”

  下了黄包车,前面不远处就是张学良在锦州的临时驻地了,门口已经可见到持枪的卫队,一改东北军懒懒散散的作风,倒也把腰杆挺得笔直。

  “呵呵,挺好的,四楼的位置,采光度很好,还有就是离长志和婉君他们上班的医院近,方便年轻人上班。”

  修承浩是上个月刚刚搬进新居的,原本在华夏军校宿舍区的房子,因为并不是免费的,而是要从工资里逐年扣除,在儿子结婚后,也显得有些小了。为了让儿子媳妇上班近一些,他做主搬了出去。自己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倒是很方便。

  “嗯,有一次路过那一片,我也看到了,挺好的小楼,六七层高,很适合年轻一代的居住。”蔡锷说话间,放眼四周,入目皆是一派破旧,如同十几年前的西南一般,不禁叹气道,“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整个中国大地,才能过上西南那样的日子。如今南京政府没倒台,日本人却来了,民族的苦难,何处是头。”

  他清楚张蜀生并不是一个残暴的领导人,在解放某些地区的时候甚至过于谨慎了,临危受命前往北方之前,他和张蜀生有一次长谈,建议他要适当放开手脚,解放更多的地方。张蜀生当场向他透露了正在制定一个新的的解放作战计划,也算是让他很满意。

  “蔡将军!!”

  张学良是接到机要秘书闾正德的报告,说是蔡锷从南方赶到北平,又从北平赶来锦州,万里迢迢有事相商。

  说起蔡锷,虽然是护国名人,但张学良与他却是没有太多交集的。而老帅张作霖也不过和蒋百里有些隙端,对于蔡锷,张学良更多的是闻名已久。

  真见到蔡锷,却和传闻中那个意气风发,为国为民的年轻将军结合不起来,反而是华发早生,整个人身上有一种不在高位却胜似位高权重者的慑人气势。

  仅只两个人。这个昔年的护国名将,就带着一个秘书来到了锦州。

  “蔡公请上座。蔡公德高望重,又是华夏军校之校长,教务何其繁忙。汉卿何德何能,敢劳蔡公万里来见。诸般教导,只需一封电报,汉卿定当深思熟虑。”张学良也清楚,蔡锷虽然不是西南高官,但也是西南一员了,此番前来见自己,肯定是因为东北的战事。东北战事频传,远远超过他的预期,当下也没有多作闲话,挥退了左右,开门见山地谈起来。

  “日人猖獗,在我东北连番挑起战端,是存了盗取整个东北的祸心啊。我虽无军职在身,但也心系东北。实不相瞒张少帅,此番前来东北,是为西南联治政府最高领导人张蜀生传递一些信息。”蔡锷也没有空话,如今形势紧急,张学良按兵不动,显然是被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摄了锋芒,有些怯战了。

  “西南张总长?汉卿无能,怕是让张总长看了笑话了。”张学良不禁自嘲道,他对张蜀生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抵触情绪,在他看来,不外乎是一个强大一些的军阀,中国的形势,只是从诸多军阀变成了两大军阀,谈不上什么太大的生死阵营之分。“蔡公这一路赶到锦州,想必也听到了不少消息。日人猖獗,攻势猛烈,东北军不比西南劲旅,恐有不敌啊。”

  “少帅的担忧,我何尝不知道,东北军几十万儿郎,少帅这一家之主自然是不能草率了。不过,日人进攻势头迅猛,就算东北军全线压上,东北腹地怕是也难以保存。”

  “也怪我,平时松懈了对部队的要求,导致训练不足,军械不良。”还有一点张学良没说,不少部队甚至连军饷都被中低层东北军军官吃空了,这次还是东拼西凑才补齐了。总的来说,东北军上下是一团混乱,除了能指挥动部队以后,张学良实在不敢保证这样的部队面对关东军时,能有寸功。

  精锐如第七旅也挡不住日军,何况是其他更差的东北军。

  对于东北军存在的各种问题,身为华夏军校校长的蔡锷怎么可能不清楚,甚至军校教学中,东北军屡屡还成为反面教材。然而,这个时候,说谁的责任是不恰当的,挡住日本人,避免日人的侵略向关内火速蔓延才是正事。

  “如今的局势,还请蔡公指点一二。”张学良说的是大实话,此时的蔡锷在他眼里,已经是国内的军事大家了,如今不管是他张学良还是东北军,都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有命令,下有情绪,中间还有亿万国人的悠悠之口。

  “事已至此,东北军只有三条路。一是调转方向,大踏步朝关内撤退。二是立即进发,向沈阳一线进军,和日军比个高下。”蔡锷说道。

  “无论是我还是东北军,都没有了退路,如果不战再退……至于进军沈阳,蔡公是明白人,就凭目前汇拢的东北军,怕是凶多吉少。”张学良知道,这两条路都是绝路,都行不通,“作为一名军人,我张学良也有些血性,战死东北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但一旦这些东北军精锐葬送在关外,整个平津一带也难保了。”

  蔡锷点点头,“日军锋芒太劲,东北军准备不足,南京政府也准备不足。既然如此,少帅不如驻军锦州一带,在宁远、锦州、山海关一带构筑一条新的防线。这条全新的宁锦防线如果配以东北军近二十万大军,反击日人或许有所不足,但一定能在阻止日军入关,为整个中国赢得时间。”

  “扼守锦州?”张学良闻言,久久无语,目前来看,这条路确实是最应该选择的,不过,他也清楚,一旦自己选择扼守锦州,那么整个东北军在中国的时代浪潮中将再无建树,自己也将寸步难离。

  是抛弃雄心壮志,誓死阻挡日军南下,还是挥军退入关内,另谋他路?

  “这也是西南张蜀生张总长的意思?”

  “张总长是支持少帅的个人决定的,他相信少帅一定会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他让我向少帅带句话,只要东北军愿意构筑宁锦防线,阻止日军南下,西南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和军事援助。”

  援助东北军抗日,在日军南下的道路上维持一支相当数量的抵抗力量,是张蜀生的意思。和原本历史上有些不同,从最新得到的情报来看,因为战事进展顺利,东北军的抵抗力度出乎日本人的想象,尤其是与东北军精锐第七旅一战沈阳后,对整个东北军的战斗力有了重新的评估的关东军,正在密谋南下。

  这和历史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不同。如果不加以阻挡,而是一厢情愿地祈祷日本人不要关外,张蜀生很可能成为民族罪人。

  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他更清楚,日本人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野心,究竟有多大。

  “军事援助和资金?”张学良有些心动了,这是他最缺乏的两样东西。南京政府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来抵抗电令,但却一没给枪,二不派人,三不给钱,光靠喊口号一样地催自己进军东北。

  他张学良倒不是怕失败,而是到了这个田地,他很难想象,万一东北军兵败如山倒,整个平津一带,甚至是整个华北,都将陷入战火中。

  “我张学良也不是懦夫,如果能得到有效支持,这场仗,我愿意和日本人打下去。只要我张学良一天不死,日本人休想大踏步南下。”

  张学良也清楚,到了如今,无论是蒋介石还是更南方的张蜀生,都希望自己能挡住日本人。他也得到了情报,日人的增兵动作越来越大,关东军和驻朝鲜日军达成了某种默契,联名上书天皇,要求将大日本帝国在华利益扩大到关内……

  “只要少帅能抗战之决心,张总长一定不吝支持。首批两万支步枪和120门火炮已经运抵天津,外加蔡某身上这100万元抗战经费,都将是第一批支援。”

  张学良有些吃惊,暗道西南的动作好快,这九一七事件发生不过一个月多时间,他居然不但调集了第一批军火,还送到了天津码头。100万西南人民币的价值,他是知道的,绝对足够第一期防线构筑的经费了。“张总长真是好气魄。”

  其实,张学良心里,是不太相信远在西南的张蜀生会真心抗日,毕竟,以如今的思维,军阀们不论大小,都是自家只管自家事,远在几千里外的事情干他何事?

  也许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复兴主义者吧。

  张学良不禁暗道,从各种报道来看,这个张总长确实是以实现华夏复兴、让国人富裕自强为政治口号的。

  看着蔡锷递出来的那张汇票,张学良也算最终作出了决定,“也罢,此时进退不得,东北军留驻锦州,构筑防线,防止日人南下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不过汉卿无能,还望蔡公多留些时日,这宁锦防线的构筑,还要蔡公多多提点。”

  蔡锷点点头,笑道:“既然方针已定,那么凡事都好办。我闲散多年,对这带兵打仗的事情也不精通了,倒是这次带的几个学生,现在人还在北平,他们都是军事方面颇有一手的人才。希望能对少帅构筑宁锦防线起到一些帮助。”

  “这实在是太好了。”张学良也不傻,蔡锷毕竟是南方的说客,不可能留在东北军里帮自己,反而是这几个华夏军校的学生,虽然有南方之嫌,但毕竟是号称“国之军校”的华夏军校学生,并不算真正的西南军人。自己用他们,就不会有人闲言闲语。

  而且,这个宁锦防线,他也相信是西南军方提出来的,让这些人来帮自己,也许真的能构筑一条坚固防线。

  蔡锷最后说道:“西南张总长毕竟是心系整个民族的。他不但不拦阻这些学生前来东北,反而准备鼓励一些退役的优秀军官自主性地加入到抗战中来。稳固的防线,还是需要有高素质的军人,少帅对东北军的训练,也应该抓紧了。”

  “多谢蔡公吉言,此事容后再议不迟。天已近午,还是请蔡公尝尝这北地的一些家常菜吧。”

  “如此也好,来日方长。”

  蔡锷笑道,张学良啊张学良,你父亲当年拒绝不了日本人的诱惑,如今换了你,又能长出三头六臂来?何况,如果真的不做出一些改变,光靠一条防线,怕是挡不住日本人一次大规模进攻。

  不过这些都不是他需要关心的了,西南自有西南的计划,他关心的是,即将在南方上演的新一轮解放战争。

  与此同时,广东沿海,一系列军事准备正在积极进行中。

  看完记得:方便下次看,或者。


  (https://www.uuubqg.cc/122_122066/623044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