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大地风云 二百四十九 吴三桂的抉择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闯贼五十万大京;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崇祯帝朱由检死于一座小山岭上,为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
三月二十二日,忠勇武英王朱斌到达济南,在济南亲设灵堂,祭奠崇祯。武英王之所领地盘,自朱斌起,全部军民戴孝,江南、济南、台湾、澳门变成了白色的海洋。
二十六日,江南军之郑天瑞部、黄飙部、郭飞部、刘风部等江南军大部主力,出江南进发山东。亲自坐镇济南指挥的朱斌,严令于四月中旬前,全部控制山东各城!
同日,朱斌以忠勇武英王,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发告大明子民书,书言崇祯虽去,大明未亡,江南军十万雄兵,誓死收复北京,一雪崇祯之恨,一雪大明之耻,凡天下军民忠勇之士起兵勤王!
山东战场的江南军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各城接连被江南军所控制。武英王之名天下尽知,山东军民无不闻风而来。
但就在山东逐渐被江南军完全控制的时候,忠勇武英王朱由斌却忽然病了,而且病得相当沉重。甚至有风言,武英王是因感念崇祯之死而落下的病,可能已经活不过春天了……
……
而在这个时候的北京,从三月二十三日开始,以明投降大臣陈演、朱纯臣为首的官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李自成“劝进”。在贼军方面地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成天在忙着筹划新皇帝登极的事。
四月初一,在牛金星的布置下,文武官员再次“劝进”。闹得最起劲的是复社名士周钟。此人一面和魏大中的遗孤魏学联名向李自成提议安葬先帝,一面按照牛金星的意思写了一篇文章——《士见危致命论》,把改换门庭地他们,说成是识时务的俊杰。
牛金星对这篇文章赞赏不已。周钟因此而沾沾自喜,见到熟人就夸“牛老师”的知遇之恩。他还写了一篇“劝进表”,称颂李自成“比尧舜更多武功”,谴责崇祯皇帝是“独夫”。
北京的遗老以为是奇耻大辱,想不到魏学竟然要抢“头功”,对人说,“比尧舜更多武功”这些话是他想出来的,周钟根本想不到这点…….
与此同时。向来打着所谓“迎闯王,不纳粮”,“三年不征,一民不杀”旗号的大顺军,在进入北京之后,繁华的北京城,也让他们开始迷失,逐渐暴露出他们的本性!
其一是所谓地“追赃助饷”,青红皂白。不加区别地把大明朝廷的官员统统认定为赃官,而且索要的数目之大让人触目惊心。
实在拿不出钱的官员竟向商人借贷,无银还要借绸缎充饷,使得商人钱货一空,市场混乱,完全超出了追赃的界限。弄到了失控的境地。
对拿不出钱的官员实行严刑拷打的大顺将领中,不管有刘宗敏这些人,还包括公认“用刑宽大仁义”的李岩……
而追赃助饷对大顺军自身地危害也极为严重,最明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军纪,彻底瓦解了军心。
大顺军士兵无饷是追赃助饷的原因,入城之后没有发饷,只有资饷于敌,这就很难加以控制。大顺军刚入城时。的确是秋毫无犯秩序井然的。而
散居百姓家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先搜兵器火药,然后让百姓供应食物。没有丈夫的女子。强行发配给士兵,奸淫杀戮,用尽了一切暴行。稍微有些反抗地百姓,立刻被这些“义军”士兵杀死在刀下……
至于那位闯王李自成,和他的亲信将领,入宫后即将崇祯帝的宫女作为战利品进行瓜分。李自成、刘宗敏和李过各挑选了有姿色者三十人,牛金星、宋企郊等将领各得数人。
李自成未等登基,已经安居皇宫,过起皇帝的生活来。李自成入居大内,即唤娼妇和梨园数十人入宫,三月二十一日,明朝文武百官按照大顺政权的要求进宫朝见李自成,从早至晚,足足等了一天失望而归,李自成不过在宫中饮酒而已。
本来江南军在山东突然发起的攻势,让李自成感到了害怕,但随后传的朱由斌病重,即将不久于人世的消息,又让李自成大喜,彻底地放下心来!
李岩曾经进言,朱由斌此人诡计多端,只怕是以此来蒙蔽大顺军,但李自成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反而认为这是李岩在那杞人忧天。
唯一让李自成觉得有些担心地,就是同样手握精兵的吴吴三桂。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定派遣降将唐通带了犒赏银子四万两,以及吴襄的家书,前往山海关招降吴吴三桂……
又说吴吴三桂在接到皇帝的圣旨,放弃宁远,率领兵马保卫京城后,三月二十日抵达丰润时,得知京城已经陷落,便退回山海关,与部下、父老一起遥望南面地京城,嚎啕大哭。
吴吴三桂入卫京师不成,返回山海关屯驻。他焦灼、苦闷;往事、眼前的种种事变,都涌上了心头……
自投身行伍以来,吴三桂一直驰骋于辽西大地,与清兵长年周旋。他以防边固疆自任,自恃关隘坚固,加之辽兵勇悍,料清兵也难以突破。他忧虑过时局艰难,然曾想到贼军会如此迅速地把建都达两百余年的北京攻破,也不能想像庞大的明兵和众多如云的将官竟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他简直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这一切。昨天,他还是堂堂的总兵官、平西伯,而今天,君王是亡国之君,他是亡国之臣。他又想到自己地家。父母与妹妹等亲人三十余口尚在北京,生死未明,吉凶畏。一阵阵悬念而产生的隐忧撕扯着他的心。
他这时才感到自己真成了一个无国无家之人。他
里,不禁茫然,悲从中来。不过,可以肯定地说。死,不会以身殉国。
要知道,他才三十三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他为什么要想到死呢?他还是一军的统帅,掌握四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其中有三千余人还是他吴氏地子弟兵,凭借这个资本。他自信还会有作为的。今后怎么办?他徘徊不定,心里尚无定算。
投清吗?这一出路不能不在他思想中闪现过,但回顾以往他对清的一贯态度和他的基本思想,这时他不会想得那么多,或者可以说,他把这一想法暂时排除了……
投贼军?谁知道李自成能否立住脚跟,建立一代新王朝?再说还不清楚李自成对自己的态度,眼下也不能考虑。吴三桂正处在明清政权换代的十字路口,在他眼前摆着的这两条路,他必须做出选择。寻找出路。
他感到目前形势变化莫测,鹿死谁手,还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吴三桂估量了各方面地力量,权衡利害得失,还是采取了静观形势变化的态度。他要等待形势明朗,并且稳定下来以后再作打算。他觉得此着不失为万全而保险之计。所以。他在山海关按兵不动。
果如吴三桂所料,他选择的时刻很快来到。这就是李自成主动向吴三桂采取行动,向他发出了招抚的信息。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各镇将皆降,唯独吴三桂和朱由斌坐拥大军不降。
李自成他意识到了占有山海关的重要性,志在必得。他曾派明降将唐通、白广恩率部东攻州,作为夺取山海关的第一个步骤。但进攻没有得逞,被吴三桂击败。退回北京,吴三桂也没有追击,仍驻师关上。
而李自成最担心的是,驻兵山海关的吴三桂何去何从。对大顺政权至关重要。他深知吴三桂和他的辽兵都是勇兵悍将,实为大顺军的一支劲敌。
—
山海关距北京七百里路程,又跟清兵一关之隔,近在咫尺。因此,吴三桂进,可威胁北京;退,可凭山海之险固守;逃,可举足即至清兵营中。如若两者联合起来,将置农民军于险境。李自成想到吴三桂及其辽兵地存在,寝食不安。
当吴三桂接到唐通带给自己的信,父亲吴襄在信里说:
“明朝大势已去,天命难违,皇帝去世,父亲也危在旦夕。识时务的人也可以随机应变了。如果及早投降,不但能够得到嘉奖,而且可以成全孝子的名声。万一意气用事,一意孤行,兵败之后,父亲性命不保,你就身败名裂了……”
吴襄掌握在农民军手中,对劝降吴三桂起了直接作用。在授意唐通和吴襄劝降吴三桂前后,李自成还曾派原明密云巡抚、降李后任兵政府尚书的王则尧等不断进行劝降的活动。并且告诉吴三桂只要来降,必不失侯爵之位!
吴三桂安顿好来使,便秘密召集诸将官商议是否向李自成投降。本来,他对李自成招降很动心,他立场地改变,欲与过去地死敌贼军握手言和,是因为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效忠的大明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大顺朝将取朱氏王朝而代之,成为新的主宰。
而只有依附于这个新政权,才有自己的出路……
并且李自成给予的条件地确是再优厚不过的,礼遇有加,这对吴三桂来说,正是多年来他所追求的东西,一朝到手,心里亦感到满足。
同时他还顾虑到父母亲属生命及家产均系于农民军之手,如投降,不仅保全一家生命,而且不失荣华富贵。此时,吴三桂所部严重缺饷,急需补充,不然,将士们就会动摇,乃至瓦解。
本来他还可以依仗朱由斌,但京师的陷落以及朱由斌随后传来重病地消息,却让他的这份信心发生了根本的动摇……
吴三桂将士在宁远时已缺饷十四个月,处境非常艰难,而现在李自成送饷到门,恰似雪中送炭,何乐而不取!从眼前考虑,投降农民军大有好处。否则,一切就会化为乌有。
吴三桂经过深思熟虑,已有投降的定见,然明说。因为他顾虑部下的想法能否跟他一致,特别是在当前政局激烈动荡的时候,人心混乱,还摸不透他们的真实打算。所以,他要先试探部下的思想动向。他故意问诸将官:
“都城失守,先帝宾天,吴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靠众将士力不能以破敌,各位以为三桂意见如何?”
诸将官默默无语,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吴三桂连问了三次,还是没有一个人敢表示意见。吴三桂以逼人的目光环视了每个将官的脸,语调沉重地说:“闯王势大,唐通、姜瓖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
等说到了这里,吴三桂提高了声音,斩钉截铁地问道:“今闯王使者至,是斩,还是迎接他?”
吴三桂咄咄逼人的追问,诸将官心中不由得一惊,好像如梦初醒,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个声音:“今日死生惟将军之命!”
诸将官已表态一切惟吴三桂之命是听,他这才宣布决定;正式接待来使,投降贼军。
其后李自成得报吴三桂投降,很是高兴,便乘势给明将左良玉、高杰、刘泽清也都写去劝降信:
三月底,吴三桂为殉难的崇祯帝及其后妃治丧,全军缡素举哀。他虽然决定投降贼军,还要以此举动,来以此表明自己不忘明室对他们一家的恩情。
本来一切都已经顺理成章了,吴三桂即将投降大顺,山海关也将落到李自成的手里,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使者的到来,却彻底改变了吴三桂的抉择!
***即刻加入,和万千书友交流阅读乐趣!***
?&&血沃轩辕的二百四十九吴三桂的抉择
(https://www.uuubqg.cc/121_121385/637551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