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至道无难
第二十三章 至道无难
一o二顺这条路往前走
一o三道不远人人自远
一o四行途在吾心
一o五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一o六俗世才有涅槃地
一o七在真在俗唯在人
一o二顺这条路往前走
太阳不知是羞于罗浮山的美丽,还是有愧更早忙于田间地头的农人,迟迟不肯露脸之中,惟把掩饰的朝云浸染得千般娇艳,万般绚烂,因此那似纱的晨雾,如带的炊烟,不仅氤氲如幻,更增添了几分撩人的妩媚。而一路灿灿的金梅,嫣嫣的海棠,皑皑的樱花,虽然因之暂少了几分鲜亮,但那成双成对的鸟儿于其枝头忘情的追逐,婉转的啼鸣,不仅使地上的云彩与天上的霞披相互辉映之中尤显春色的生机,且更有触远行之人感怀的莫名,惆怅的幽微……
是啊,春去春来的周而复始,日出日落的万古如斯,天长地久,天地大美的此情此景之中,百年之人那孜孜以求何来究竟,又何是究竟呢……
眼前的光景,心底的感触,人在路途的慧能面对如画的天光云影,如诗的五彩大地,那志意有决的胸襟,不知从哪个角落又漾出了丝丝盘错的迟疑甚至一点儿浅浅的懊悔……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不识玄旨,念静徒劳’……”
已是停下脚步并转身定在哪里的慧能侧耳也听不清,听不到那浑朴无拘的歌声之时,正好一送饭的童子迎面走了过来:“请问小兄弟,你知道刚才唱歌的是谁吗?”
“是村里的老秀才。”童子站定言罢更望着慧能:“大哥这是从哪儿来?”
“我从南海来,今天想进山。小兄弟,那歌也是老秀才作的吧?”
“不是,听爷爷说,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赤头粲的游方和尚留下的。”
~~曾粲大师!慧能心里惊喜之后更是紧问了:“小兄弟,能告诉我刚才唱歌的老秀才叫什么名字吗?”
“大哥问这干啥?”童子于之似有不解。
“小兄弟,我想去找老先生给说说从前那个游方和尚的故事。”
童子想想之后更是尽心了:“大哥,你不是要上山吗,山上的老和尚知道更多呢!”
慧能听了,心里又是一喜,因为所去方向有老禅师的听闻又一次得到了证实:“小兄弟知道那老师父住哪儿吗?”
“好像住山顶吧。”
“只一位老师父?”
“好像就一个老和尚。”
“一个老和尚为什么要住那么远,还那么高的地方呢?”
“老和尚替村里人放牛放羊,当然就得住在上面啦!”
慧能想了想又问:“那小兄弟知不知道老和尚的法号?”
“法号,法号是什么?”
“就是名字,就是人见面怎么称呼老和尚。”
“哦,好像叫什么长老。对,爷爷叫他玄清长老。”
“那小兄弟,我怎么才能找到玄清长老?”
“顺这条路往前走,到山脚有户人家,一问就知道了。”……
望着送饭童子渐去的背影,刚才所闻的歌声不仅在慧能耳里又清晰的响了起来,且在面山加快的脚步之中,那字字句句更是深深入心了……
一o三道不远人人自远
天地于人的馈赠,是那样的竭尽全力;于人的开启,是那样的良苦用心;而人间又有比之更为真诚的无私付出,更为厚重的相互期许,生活于中,人又怎能不为感恩五内,相报执着呢?
但皇天后土,确又有风刀雨剑、裂石崩山的无义无情;红尘寰宇,更有世道人心的叵测险恶、卑鄙龌龊。这叫憧憬完美完满之人,又怎能不有所介怀,有所憎恶?
~~可是,可是那有悟生命至道的曾粲大师,为何却谓“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人,不欢喜天地的美好,不在意**的德损,不憎恶世间的污秽,不恋著人心的至美,他又洞然什么,其明明白白又着落在了哪里呢?想大师言憎言爱之莫,一定不是人于丑恶的漠视,大块美好的漠然吧?否则,木人石心还真合道了。是不是那一个莫字,或在无住?而其洞然,唯一己真心真性而已……
龙生九子,形貌不同且秉性各异,但终究都是龙子龙孙。天下之人,当然有天下之人共同共通的心性,亦有个体独自的本然了。所以那生命之性的合道所任,一定有其丰厚的内涵,广大的包容,更一己的必然吧?因此人的任性合道,是不是就在人之为人心性的自觉,己之为己行路的归真呢?若是这样,人有此自觉,便是合道;有此归真,便是任性了吧?
而百年自在,人皆切望,那生命至道,人当然愿求且无不有寄了。可其中的“绝恼”,其中的“逍遥”,又几人能彼岸有达呢?生命至道,得之实难,可大师“至道无难”之中为何又只轻叹“唯嫌拣择”而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生之人,天生之性,与道相合,当然唯在无所拣择的任性自然了。所以至道至远至近,一切就在一己的身心吧?因此是不是从根本上讲,人于至道就无须拣择,无法拣择,更无从拣择了呢……
可人与万物之别,又恰恰在其于内于外都能且必须要有所拣择的吧~~
百年局促,大千世界五光十色;
生命逆旅,美好美妙天长地久。
满心满眼太多的诱惑,对能有所拣择之人,是不是还真就给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呢?性灵之人于中的权衡,于中的纠结,于中的挣扎,还真就必须时时处处自己要跟自己较劲了吧?道不远人人自远,此纷纷扰扰之中,能有求有得自在逍遥之人,又几人走对了方向,更几人能自觉走对方向至始至终且无憾无悔呢?人为此困惑、矛盾或后悔至极时,那道观佛寺念静之处,还真就是身心难安难宁所去之地了吧~~今背井离亲求法黄梅,是不是亦在念静之类呢……
人,“不识玄旨,念静徒劳,”自己有识玄旨了吗?
红尘纷扰,人难拣择之中,那道观佛寺,还真能叫五心烦乱之人心静神宁多有寄托,但此静之念,与人生命的自在逍遥又几多的关联呢?人之欲念刻意的压抑更心如死灰、形如槁木之静,虽都有一静之因,一静之缘,但根本却是有远逍遥人生、自在生命之求的吧?而那一切无住,不仅是人面内外纷扰实实之念静,更亦广大视野、幽邃识见的念静之极吧?由此“而生其心”,是不是或能更加接近百年生命至求的玄旨呢……
~~天地之静,天地之间生生不息;大山之静,大山之中万物滋荣,其中妙境,还真当一个玄字啊……
望着高天静静的云,四下静静的山,想着山上独自静静却日日辛苦逐水逐草扬鞭牛羊的玄清长老,慧能于崎岖山道更是脚下生风了。
一o四行途在吾心
~~“‘云山叠叠几千重,
幽谷路深绝人踪。
碧涧清流多胜境,
时来鸟语合人心。’……”
泉瀑盈耳的回响刚去,盖过春禽闹林的放歌之声便从幽幽山谷的那头奔涌而来~~难道是玄清长老有事下山来了…… 半山岭壑之中,慧能不见人影,却是先闻畅怀纵情的苍劲之音。
~~“请问是玄清长老吗?”
转过小弯,一显然有些上了年纪的和尚虽迎面而来,但其注意却全在引人的风景和交交的鸟鸣,慧能待人稍近在刻意弄了点儿响动之后,才紧上几步恭敬施礼。
“阿弥陀佛!施主是远道来的吧?”
和尚愣了一下,回讯却似有断定。
“弟子从南海来,专为拜访长老。”
慧能再次施礼。
“好啊,好啊!可玄清是吾师,施主要见,还有小半日的路程呢。”
“哪……”
“贫僧是从广州来看师父的,施主顺路而行,山顶右侧小道不远,便见吾师兰若了。昨夜山上下了点儿小雨,前面的路有点儿湿滑,施主得抓紧点儿,不然就要摸黑了。阿弥陀佛,施主请。”
和尚言罢侧身,让慧能先行……
~~落日暖暖,霞云漫漫,山下炊烟起处,是一个又一个温馨的村落…… 远村远人,远山远岭四下归巢的鸟儿有声无声将廓落的天宇用双翅剪留给了将出的寂寂之月,幽幽之星,离家不满三日的慧能立于山顶,一股莫名的倦乏突然袭上了身心……
天高地阔,寥寥漠漠;万物纷陈,四季之循;来来去去,时光逆旅;生生死死,昼夜交替……自然之人,却难得自然;无择之人,又非要有所拣择。那一求生命着落的究竟因缘又是什么,更又来自哪里呢…… 人求也累,不求更累,身心皆累是人难逃的定数,还是任何际遇面前都不甘无所作为才是人真正的宿命呢……
~~“一夜春雨静,无梦到天明。
青山青草里,牛羊随意行。
兴来放声歌,恼临神自清。
百年程不计,行途在吾心……”
日沉西天,月出东南,疏星之下,高高山顶阴阳交割的神秘时分,一阵浩浩歌吟伴着牛羊归圈的咩咩哞哞直上苍冥,漫溢四下,更透击人心~~
人,谁无忧烦,谁无苦恼,可烦时恼处,又几人神清,几人洞明,更几人一切自心作主,不为烦恼所扰所困?而百年不计行程的生命旷达和人生自觉,是不是唯在一切得失来去已是豁然而得大安大宁了呢?此中行途随心……
~~“请问后生哪里来,哪里去呀?”
正专致咀嚼回味飞来歌吟的慧能闻问之时,一飘飘白髯的清癯老人已立在了面前。
“是玄清长老吧!”慧能回神深深施礼。
长老望着慧能笑笑颔首。
“弟子慧能,从南海专为拜访长老而来。”
“哦?……”
一o五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山里的夜,虽是来得陡一些,但东南之面的坡坳在初升浩月直直的映照之中,却也恍若白昼,一切了了分明。
长老的茅居,坐北朝南,门前十余步的左边有一眼泉水。涓流的里侧,是一溜疏朗的花木果树,外侧栅栏之内,则是青青的菜园。而右边几间高低参差的草棚,便是牛羊圈舍了。
峰峦所在,放眼远山如涛,目收林浪奔脚,居高临下,恰似直面波涌动静随心的汪洋大海。而穹隆之天,透底幽蓝,星月仿佛上下可摘,云彩俨然左右堪揽,天地恍若一体之中,更有人在天上的迷离梦幻……
~~“山上有点儿冷,先垫一下肚子,或有更好的沉浸!”
捧钵过来的玄清长老,于慧能似有祖父般的体贴爱怜。
“多谢长老!”
慧能侧身接过长老递上的半钵温热稀粥之后,才有些完全回过神来:“那你呢,长老?”
“我年老经饿,火里已煨了几个山药,要吃饱,还得等会儿。”
“长老,我备有干粮,有碗热水就能吃好吃饱,这稀粥于我的饥肠,还真有些不济,可在长老,则是一天的完整,请顺小辈意,还是你吃吧。”
~~这么通达人情世故而又真诚率直的后生,还真是难得,玄清听了,不由更对慧能产生了好感:“那也好,水快开了吧。”于是接过稀粥,引慧能走向小屋……
吃罢干粮,长老里外也收拾停当了。面火对坐之时,慧能便主动把自己所来所去的因缘,扼要完完全全告诉了长老。
~~苦苦叩问生命,孜孜究探人生,不但是类分之人的一种执著,更亦人因此远世或出家几乎难以避免的宿命吧?中观启人的岁月泾流之中,人虽窥破了这一定数,但于迟暮之人,一切还有回头的意义及重新来过的可能吗?这些年于山中的畅怀适意,至多也只余生的无奈而已~~玄清长老在听了慧能所因所缘之后,还真触动了耄耋有遇同类同路那极愿于小辈有所眷顾的至柔至深……
~~可是,可是人的性情,人的命运,是能根本改变的吗?生命的彻悟,更是于人可以传授的吗?自己不正因为于中失望太多并有所省悟才远人远寺的吗…… 虽然如此,在遇人遇事之时,自己骨子里又改变了什么呢……
人,有时虽无法改变什么,但为人为事的清醒清楚更自觉,本身不就是根本的不同吗?
人不透因缘生法的至理,不是多入因因果果,果果因因的有报之求,便是执空著空一切终落虚幻。而那遁入空门之执,不仅叫至亲至爱悲伤之极,是不是亦一己生命的另类自戕呢?此与佛祖教化世道人心,更望智慧之人解脱烦恼自在人生的玄旨或亦大有径庭的吧?
所以,深悟佛法旨趣的龙树菩萨不仅苦口婆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差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且更对执空著空坚牢之人斩钉截铁当头棒喝: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从而将人生命的究竟,实实着落在了凡间之圣、尘世之净的修为之中。此中那净垢无二之妙理,色空不异之妙心,因缘之人若能早识早悟,其一己的人生之途,或更得洞天风景;其生命的于世之功,或更可能播芳流德吧……
人之因缘,因缘在人,那大智大慧的中观般若,不就是为有缘之人而思、而立、而说的吗?眼前这个专程而来,更将远求黄梅的年轻后生,谁知就不是有识有见而于中能有所开悟的有缘之人呢……
玄清长老的心里,此刻已是拿定了主意。
一o六俗世才有涅槃地
“听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没有?”
短暂静默之后,长老直入主题。
“都没有,长老。”
“龙树菩萨和提婆菩萨的故事呢?”
“闻之甚少。”
“八不中道,三是偈,实相涅槃呢?”
“望长老为弟子详说。”
“八不中道,三是偈和实相涅槃,是两位菩萨发挥佛祖因缘生法基本义理所创大乘中观的思想核心。
八不中道说的是,万法因缘聚散而已,实则‘不生亦不灭,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不来亦不出。’此之八不,即谓中道。
三是偈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之三是,乃中观概略。
而诸法‘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故实相涅槃,世间出世间。
八不中道意谓诸法皆是因缘,因此都无自性,无自性故诸法便无生灭、来去、常断、一异之实之分了。若于中言实言分,则是有悖因缘义理而偏颇,唯有离此两边以观察世界人生,才是佛法正观,才得因缘妙义。
三是偈乃中道之观的集要,其谓诸法因缘而已,故性空。但性空并不否定因缘所生法法之有,法法之别。其有其别,反是诸法性空之体现,性空之证明。因为无有性空,便无诸法;无有诸法,何来性空。而性空诸法的其有其别之明,即在假名。法的性空并假名,便是法之缘起一体的两个方面,亦谓法之实相。所以实相无相之中诸法空即是假,假即是空,空假不二。以此不二之法观生观灭,观真观俗,即是中道之义。”
“长老,是不是正因为因缘生法空假不二,所以世间出世间更凡圣、善恶、有无、生灭等等,亦是不二?”
“就这个意思,不仅如此,涅槃与世间亦无分别。”
“长老,那也就是说,也就是说中道之义明确反对脱离世间去追求超世间的所谓解脱了?”
“正是。中观所倡实相涅槃,就是意在人悟诸法空假不二实相之后,应将生命追求放在百年现实之中方是学佛,方能得佛。而此中成就,才有才是生命涅槃,故谓实相如涅槃。此实相涅槃不仅是中观所创之因,更亦成立之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世之佛法彻底回归世间,也才能最终告慰释迦摩尼慈悲济世的本怀……”
~~中观所倡实相涅槃,旨在着落成就世间…… 听到这里,慧能心里不仅顿觉幡然,且此时此中,那深聆四阿含的幽幽之思,偶闻《金刚经》的切切之感,一下更有融会贯通之明…… 此空假不二之理,还真启人有悟万法寂灭百年存在的真义呀!我存在,我寂灭,寂灭的是我执执我的万世迷妄,而成就的却是因之无住生心的实实人生世界:
“生灭不异,真俗不异,寂灭如涅槃,涅槃即存在,此空乃不空的实相涅槃,还真佛祖本怀,佛法真义呀!”慧能不由万分感慨。
“知道玄奘大师新近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吗?”
见慧能已有悟入,玄清长老更是进一步着意引领了。”
“玄奘大师的新译?”
看慧能甚感兴趣的样子,长老二话不说便将昨日刚闻的《心经》朗朗诵出……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苦集灭道!’此不亦中道之义吗?”
慧能扼要复诵之中更是兴奋不已。
“所以,俗世才有涅槃地。善知识千里出家,万里求法,何不如在家亦出家,何不如于俗世假有之中,一了当下更究竟之空呢?人于俗世俗情里成就实相涅槃,岂不更是益亲益友,更能畅适一己的百年生命?”
祖父般的老人于年轻的慧能,乘机托出了内里所蕴的一片深深之情。
一o七在真在俗唯在人
是啊,真俗不二,人为啥要归依三宝,且还背井离亲千山万水呢…… 这里,当然有悟与不悟的关联,但更为本质的,是不是多在人本身的性情及生命的意趣呢……
“色空不异,真俗不异,长老既悟中道,敢问何以远离佛寺更城镇乡村独自在此寂寂?”
慧能深感长老一片苦心,在略略沉思之后,也就直言不讳了。而此问虽是顺理成章,但却不意触动了玄清内里的至深至隐~~
入佛之初,以为出家之人,伽蓝之地,本应无有高低贵贱及一片清净,但实则在佛的名义之下,里面一样三六九等,一样着利着名。“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世间出世间,留发剃发的都是人,天地间的成仙得佛与利禄功名,都不过是有些人的殊途同归罢了。而真俗不异,色空不异在伽蓝之地,僧侣之中,亦有最好的印证吧?人真正的修行,是不是唯在一心,不在形迹呢?人真正的寂灭涅槃,是不是只在无得无住畅适一己的生命而已呢……
“能够独处,是老衲与生的性情;喜欢四季山色,更喜欢于高广之地沉浸群山林莽及相托的云来云去、月出日落并星光寂寂神秘,乃我生命畅适之极呀!”
玄清长老不仅言之由衷,更似与忘年一吐心曲。
“那弟子再请教长老,适才专为阐释中观之悟所从何来,更人能在此寂寂之地畅怀适意的生命自觉更坚守之志又是从何而来?”
玄清闻之不觉一愣,在静静盯了慧能一会儿之后才言到:“法为有缘人说,道为道中人悟,今日之面,是你我老少的因缘。而能在此时日自在并大安大宁,也是我与佛菩萨的因缘吧!”说了却又话锋一转:“请教善知识,于此因缘,你以为如何?”
慧能听了,悄悄犹豫了一下才回到:“长老,弟子是这样想的。佛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长老于道中有悟万法寂灭,才有一己百年存在的任性适怀。长老若无对佛菩萨的感恩,亦无今日于弟子的法施殷殷。所以弟子更是以为,为求人生究竟之明,为适一己生命之真,亦为法为有缘人说,道为道中人悟,人出家亦是在家,那真谛亦为俗谛,所谓在真在俗唯在人吧?此中百年之路,亦如长老歌吟行途在心而已。故此,弟子千里出家,万里求法。”
听到这里,玄清已是有些震惊了。学佛以来,自己经过多少岁月,多少曲折,才有此一悟。虽是于中于此适性适怀,但内里多多少少还是有存遗憾…… 那佛法以创,中观所立,普渡众生才是发起之心吧?此虽知之,也曾意之,但…… 今垂垂老矣,此生还真是佛恩难报,志意难酬,眼前的这个后生……
~~“长老,弟子是想说……”
“善知识还想知道什么,尽管开口,老衲一定知无不言!”
此时此中,玄清于慧能更是心生夙愿有寄的厚望了。
“长老,于中观之说,弟子还望了解更为全面,因此想多知道一些两位菩萨的故事;弟子还听说楞伽三祖曾云游此地,山下乡民还在传唱他留下的悟道之歌,此行黄梅,弟子想……”
“想对楞伽传人的禅法也有个大概的了解?”玄清长老会心一笑,主动接下慧能的话题略略思索之后,心里便已拟定了要从龙树年轻时遇险厌世遁入空门,到提婆慕名涉海拜师;从龙树的《大智度论》,到提婆的《大丈夫论》;从灵鹫法会佛陀“拈花示众”,到菩提达摩远来东土以传“籍教悟宗”;从楞伽二祖慧可的头陀之行,到当今弘忍的东山法门给慧能一个择要的慨略……
~~年岁还真不饶人呐,尽管长老奋起了全部的精神,但说着说着困乏的双眼就再也撑不住了……
此时天已放亮,初升太阳的万丈红光穿过门隙将斑斑点点五彩的光影洒在屋里,更是印在了疲惫入睡的长老身上,仿佛是慧能从深心涌出的感动、感激、感奋之情凝成的缤纷花瓣拥向这圣洁之地,圣哲之人……
不忍惊醒长老,慧能以最经验的方式轻轻给火塘添足了经熬的木柴,然后轻轻起身轻轻打开并轻轻关好了房门,当他转身面对冉冉旭日和盈天霞光之际,那眼前无垠的辉煌更内里满满的感铭令他一时情不自禁高诵于心:
茅屋七叶窟,一夜百卷恩。
至道无有难,在人亦由径。
此身终寂灭,涅槃存在真!
(https://www.uuubqg.cc/120_120347/650418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