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黄河水患
杜房一字一言,字字慷锵有力。
脸上即没有对上的谄媚,也没有对下的怜悯。
他的脸上是这个帝国支柱应该有的神态,波澜不惊,不卑不亢。
仁宗最喜欢这样的年轻人,杜房说话时,他就这么注视着这个帝国的年轻人。
“黄河水患,历朝历代皆有。历史上因为治理不好黄河水患之事而遗臭万年的比比皆是,虽然黄河不过京城,但要是朝廷不重视起来的话,在座的各位和杜某人一起,怕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杜房一番话说的是既难听又刻薄,听的在场的大臣们是脸上讪讪的。
一些心怀鬼胎的大臣脸上都是火辣辣的,近些日子,朝堂天天乱成一锅粥,不是这个举报那个,就是逼着仁宗立嗣。
都不知有多久没有管过正事了,杜房此话一出,也没人想在这个关口谈立储了。
不少老臣内心都恨死杜房了,不知道多少视线朝杜房射过去。
他却当作不知道,继续一字一句在那里上奏。
“此次水患,开封县的上奏很及时,我们完全来得及,从上游泄洪到开封境内,需要至少半个月左右。
目前上游降雨量每日算下来不算多,但是据上游测算,此次降雨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当雨量增多时,流速就会加快,当洪水到达开封时的确很可能会造成决堤。
开封县的堤坝是先帝在时命人修筑的,已经有五十余年,年代久远,用来对抗此次的洪水怕是不够。
我们可以先疏散部分村民,雇佣当地的老百姓和调动一些军队过去修筑大坝,等到洪峰真的到达时,也不至于发生灾难。”
杜房说完之后,站在原地,等待仁宗的答复。
仁宗看着台下众臣,没有答复。
众臣都一言不发,站在原地,满堂寂静。
仁宗的目光从每一个人脸上扫过去,被注视到的大臣都慌忙的低下了头。
那几位老臣倒是没有低头,他们知道仁宗看的不是他们。
上次太史公告病在家而仁宗没有一点挽留,他们就明白了,都是跟了仁宗几十年的老人了,这点眼力见还是有的。
只要不是心比天高,想要自己家女儿孙女嫁到皇家的,都不要插手这立储之事。
人老了,不为自己打算,也要为子孙后代打算,别为了个虚名把自己一家人赔进去了。
因此,这些个近臣老臣一个个的,都打起了告老还乡的算盘。
此时的朝堂就算是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到。
仁宗收回了目光,转头看向了大皇子。
大皇子还沉浸在仁宗佩戴自己亲手求来的平安符上朝的喜悦中,对于这份失而复得的独宠父爱,他欣喜若狂。
看到父皇慈爱而又满含着鼓励期待的眼神,大皇子气血上头,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儿臣愿前去治理黄河水患,请父皇成全!”
仁宗慈爱的看着大皇子:“起来回话!”
大皇子清了清嗓子道:“父皇,黄河水患乃事关乎到国计民生的的大事,既然还来得及去处理,那么儿臣请愿前去开封,为百姓做实事,为父皇排忧解难。”
看着儿子清澈坚定的眼神,仁宗赞许的点了点头。
“一切需求,你尽管开口。父皇一定都能满足你!”
话毕,高承天跪拜谢恩。
适时就有马屁精跳了出来,夸赞大皇子道:“大皇子宅心仁厚,孝心至极,乃是大周的福分。”
大皇子身后的外公和舅舅,神色却是阴晴不定。
马屁精话锋一转又变成了:“陛下,陛下未雨绸缪,处处把黎民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陛下圣明,有陛下这位仁君实乃我等之幸,大周之幸,百姓之幸。陛下圣明!”
齐刷刷的“陛下圣明”传开来,响彻大殿。
下朝之后,仁宗单单留了大皇子一人前去御书房议事。
父子二人说了什么,无人得知。但是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却是传遍了整个皇宫。
德妃听到贴身宫女来报的最新消息,气的接连摔了好几个茶盏出去。
治理黄河水患这么大的名声,就这么给了老大,她心里不平衡。那她的皇儿呢?
想起丈夫这么多年对李家暗中的打压,德妃咬紧了牙关,不让自己留下眼泪来。
从御书房出来后,大皇子连夜就出了城,日夜兼程赶往开封。
而此时杜房正在自己家中的书房里,读六皇子给自己寄来的密信。
信里只有短短的四个字“玉城有异”
虽然笔墨不多,这也正是两人的默契所在。
杜房一看就明白了,应是六皇子在军中发现了什么却还没找到证据,所以才这样写。
杜房烧掉了手里的信,瞬间字条就燃烧成灰烬。
他打算观察一下李世恺最近的举动,毕竟李家就留了他一个人在京里,想要做什么事,肯定都得通过李世恺。
杜房家里无父无母,只有一个寡嫂将他带大。
这么多年也没有娶妻早年他一鸣惊人高中探花时,无数人家想要将女儿嫁给他。
家世虽然清贫却对有女儿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香饽饽,没有公婆,没有亲戚,年少有为又俊美。
谁家的女儿不说一句这是好夫君人选。
可是这家伙硬是不怕得罪人,直接将媒婆赶了出去。
终于各家消停一些了,但还是很多人不死心,没想到杜房是个疯子,和活着有仇似的。
上朝第一日就在朝堂上大放厥词,揭发自己家乡的地方官。
这么横冲直撞的年轻人,这些老油条打算观望一下后续。
没想到仁宗却是允许了这疯子的上奏,派人去彻查此事。
此后杜房这人也是越来越不怕死,在朝堂上那是什么都敢说,说话直接又刻薄,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不少大臣都害怕有一天他死于自己的这张嘴,谁敢把女儿嫁给他,要是株连九族怎么办?
杜房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行事越来越直接,但是仁宗却没有一次要责怪他的意思,给他的职位也越来越高。
不过杜房此人,只论正事,皇家那档子事他子字不提,漠不关心。
仁宗也最喜欢他这点。
所以短短十年不到,杜房就平步青云到了礼部尚书这个位置。
这边高承泽却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他同将士们同吃同睡有一段日子了,军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也熟悉的差不多了。
去发现了一件怪事,自打他到了军队以来,就发现右安军和左盟军之间不合。
当然他在京城的时候就早有耳闻了。
这不奇怪,怪就怪在,右安军从来不提城外的那场战役。
之前他还在京城的时候,父皇就曾降罪于左盟军大将军,因为他们的失误,导致了大周失去了不少将士,甚至还差点引起了北金对大周的宣战。
宣战这件事因为影响太大,所以没有对外公布,只有一些重臣知道。
这场战役,左盟军足足有几百人牺牲。
高承泽经常看到听到左盟军的将士们怀念他们死去的兄弟,却从未从右安军口中听到此事。
虽然两军个是不同部队,但是远远没到这么生疏的地步。
这已经是生死不复提及的程度了。
要说是二十年前,高承泽或许会相信。
但是自从二十年前,父皇颁布新军令,其中一条就是,新兵入营后要共同集训三个月,三个月集训结束后,再由兵部公布右安军和左盟军的录取名单。
从那以后,二十年间,右安军和左盟军之间亲密了不少。
无形的削弱了右安军的势力,虽然现在右安军还是大周第一军队,但是其他军队和右安军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了。
这二十年间,父皇还不断的添加新兵令。李家对右安军的掌远远不如当年了,即使李家不交权,相信再过个十几二十年,李家就完全威胁不到皇权了。
自从来了玉城之后,高承泽心里对仁宗的敬佩又多了几分,父皇的聪慧和政治才能远比他想的多得多。
想要得到父皇的青眼,他还需要再努力。
最让人佩服的是,父皇也不会在去得成绩之后去大肆宣扬。
京城那边根本想不到军中的演变,李家现在反应过来也于事无补了,新兵令颁布施行二十年了,制度是不容改变的。
想三皇兄往日的趾高气昂,高承泽想,恐怕李家根本没给他说这些私密。
回到眼前,右安军的无人关心,高承泽虽然不知道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但他决定要一探究竟,弄清楚这件事情。
……
到了开封,高承天顾不得休息,立马让县令带自己去大坝看看。
这里比他想象的还严重,上一次修缮大坝已经是快五十年前了,大坝早已破旧不堪。
历朝历代治理黄河都是靠堵而不是疏,黄河水土浑浊,不知道每年要携带多少泥沙到下游,天长日久,这河床越来越高,因为这几十年间,没有什么大洪水,甚至有百姓在河道边上种菜。
上游提前进入了雨季,今年的雨水势必比以往多很多,开封县令派了人每日到大坝这边来,记录水位线。
县令将记录册拿给大皇子过目,看着本子上的数据,高承天表情越来越严肃。
立马下令让县官去招募工人,去调动中州的府兵来,还要准备修筑大坝的材料。
(https://www.uuubqg.cc/11005_11005848/4303912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