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溥仪入宫 慈…
慈禧去瀛台看望光绪,见到了光绪皇帝的实际情况,就如隆裕皇后所说的,看样子快不行了。
可是若不久光绪驾崩之后,因为他没有子嗣,皇位传给谁呢?
这得找一个合适的人选。
慈禧太后根据朝中宗亲大臣的权势和能力,以及与自己的亲缘关系,用心衡量一番后,决定把醇亲王的儿子溥仪,当成最合适的人选。
慈禧在心里定好了人选,觉得有些累倦,于是闭上眼休息。闭上眼不久,脑海里就浮现出自己看见软禁在瀛台的光绪,那一副形神俱衰的活死人样子。慈禧感慨道,唉,你安心走吧,别惦记着再搞维新变法运动了。大清国的事情,哀家说了算数。
的确也是,大清国的事情,是慈禧太后说了算数。
不待数日,瀛台那里传来光绪皇帝驾崩的事实。慈禧太后立刻着手自己早有准备的计划,写了一道懿旨,然后令李莲英大总管揣着懿旨,去醇亲王府里传宣旨意。
李莲英是何等精明的人,再加之慈禧对他讲的一些话语,略经一思索,就把这次尚未宣读的懿旨内容,猜测了个八九不离十。这不,光绪皇帝驾崩殡天,老佛爷选中醇亲王载沣的儿子了。
只是不知道是溥仪,还是溥杰?从年龄上来看,溥杰才一周岁左右,而溥仪却有两岁多了,所以溥仪中奖的可能性要大许多。
到了醇亲王王府,载沣得知是李大总管来了,不由得紧张起来,立刻整冠迎接。李莲英当着载沣及其家人的面,宣读了太后懿旨。如李莲英的意料之中,慈禧这次选的人是醇亲王的儿子溥仪。
醇亲王载沣磕头领旨,心里又惊又喜又担心害怕。他定了定心情,更多的是感到高兴:再怎么着,儿子要当皇帝了。
李莲英见载沣面显悦色,也随着附和说:“恭喜您了,王爷,恭喜,恭喜。”
说来这本也算是一件好事,但是溥仪的祖母,也就是载沣的母亲,却当场差点晕了过去。载沣见状,心里理解母亲的心情,连忙让丫鬟扶老夫人进房休息。
在送李莲英离开王府以后,载沣转身立即来到母亲的房里。他见母亲并无大碍,叹了口气,说:“额娘,没法子,咱们想开一些。”
载沣的母亲含泪说道:“我的孙子,明儿个就要走了,就要离开我了。”
载沣安慰母亲:“他是去宫里面,不久还要当大清国的皇帝。额娘,您应该高兴才是啊。”
载沣的母亲摇摇头:“高兴?我怎么个高兴呢?你看那前一个光绪,那就是例子呀。我担心孙儿到了宫里,受到别人的压制呀。”
载沣知道母亲所说的“别人”,是慈禧太后。想想也是,太后选溥仪为新君的原因之一,就是小儿溥仪年幼,易于掌控。这样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能管理朝政大事吗?实际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那儿子会被慈禧压制多久呢?醇亲王载沣心里有个小九九:太后已经年岁已高,溥仪不可能会像光绪那样,被她傀儡一辈子。最多也被压制个五六年,慈禧就没那个精力管教溥仪了。在世事难料的情况下,太后或许还活不到那……到那个时候,自己的儿子,溥仪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想到这里,醇亲王载沣的心里美滋滋的,此时喜悦的心情,大过于他对溥仪今后人生的担心顾虑。
第二天,李莲英就带着一行人抬着轿子,接领溥仪进宫。溥仪的祖母搂着孙子,舍不得让他走,小溥仪也哭嚷着不愿意离开。载沣好说歹说,可是儿子就是不愿意跟着眼前的这些人走。
载沣拉了拉儿子,可是怎么拽,儿子就是倔犟,一时之间没了法子。
载沣狠了狠心,抱起小溥仪就朝李莲英那里走去。小溥仪哭嚷着:“奶奶,我要奶奶。大嬷,我要大嬷,大嬷救我,我要大嬷!”
大嬷是小溥仪的奶娘,一直以来,小溥仪的饮食起居都离不开她的照料。大嬷听他这么一呼喊,连忙跑了过来。
小溥仪挣扎不已,载沣把他放了下来。小溥仪就跑在了大嬷身边,和大嬷依偎在一起。
大嬷把小溥仪抱起来,小溥仪也不挣扎,而且轻轻地听话地靠着大嬷的肩膀。大嬷熟练地哄哄小溥仪,小溥仪一点儿也不叫嚷了。
载沣见此情景,心生一策,对李莲英说:“小儿尚且年幼,大嬷熟悉对他的照料,可否让大嬷与小儿一同进宫?”
刚才溥仪哭闹的情形,李莲英也算是见过了,面对现在这情况,看样子,也只有让大嬷哄哄他,且随着他一起进宫了。李莲英对载沣说:“行吧,令大嬷和溥仪一同进宫。”
就这样,小溥仪在有自己嬷嬷的陪伴下进了宫。当他随着父亲载沣的牵引,拜见了慈禧,竟然被老太后那一张又老又凶的脸吓得哇哇大哭。
慈禧对身边的李莲英说:“拿一个拨浪鼓哄哄。”
可是当李莲英把拨浪鼓递给小溥仪的时候,小溥仪刚拿到手里,就把它扔到了地上。然后,嚷着要离开。
醇亲王载沣见了,被儿子的举动吓着了,连忙跪下对慈禧太后说:“小儿不知道宫里的礼数,太后恕罪,臣带他离开宁寿宫。”
慈禧见溥仪已经向她请安了,也知道这两岁孩童的性子,于是并没有生气,对醇亲王载沣说:“王爷带他回自己的宫室吧,这孩子今后需调教才行。”
载沣带着儿子溥仪离开了宁寿宫,心想:刚才儿子失礼,却能够全身而退,说明太后是选定这孩子了。带着儿子回到自己的宫房,载沣问溥仪:“你刚才给太后请安的时候,咋个哭了呀?”
小溥仪回答说:“那像是一张死人的脸。”
听儿子这样说,载沣连忙捂住小溥仪的嘴巴,又紧张地朝屋子门口和周围望望,小声对儿子说:“不能这样说太后,是要被杀头的,儿呐。”
小溥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或许因为溥仪是真命天子,一语成谶;也或许是因为慈禧本已年岁已高,就在溥仪进宫两日以后,慈禧太后就殡天了。
慈禧死后,为她在阴间引路的那一百个男童就殉葬了。其实这是太后在为自己作孽,就算在奈何桥上有这百名童子为你引路,暂且让鬼魅避之,但是这百名冤死的童子魂魄,也是将你带到阎王殿。
这殉葬的百名童子的魂魄也就算是慈禧死后的附属品了,但是孩子们死得冤,有怨气,这些孩子当中,有些个生前性格桀骜不驯的鬼魂聚在一起商量:这个老妖妇为了一己之私,让我们和父母家人分离,且又将我们鸩毒杀害,着实可恶。现在她死了,肉身放在棺材里,还没有入葬。现在趁着法师没有作法,我们附身于老鼠的身上,然后溜入棺材里面,狠狠咬她几口,也算是为自己报了仇,安慰了爹娘的心。
这些个商量的鬼魂达成统一计划后,到了晚上,就一个个地俯灵体在一些老鼠身上。是夜子时,月沉人静,被怨灵附体的老鼠鬼使神差地来到安放慈禧棺杶的地方,用爪子移开棺材盖子,一个个地“嗖”溜了进去。
这十几只被殉葬男童魂魄附体的老鼠溜进棺杶里,面对害死自己的人,爬上去就想咬,为自己报仇,也为自己的爹娘出出心里的怨气。
可是,不知怎的,这些老鼠还没来得及撕咬,不一会儿就感觉头重脚轻,好几只七窍流血而死。有几只性子刚毅的,张开鼠牙咬慈禧的身体。但是结果是,任他们怎么咬,都没有咬到慈禧身上的一块肉。
为什么呢?
因为慈禧太后的遗体被包装得太好,穿着金缕玉衣,而且身上还放着珍珠链子,宝石玛瑙,所以,这几只老鼠没有咬到她的一块肉。
奇怪的是,没一会儿工夫,这十几只溜进棺杶里的老鼠全都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慈禧死后,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立即下葬,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莲英就命人放了一些香料在棺杶里面。所放入的香料都是上品,香味袭人,完全能够掩盖住尸身的味道。这些老鼠,就是被这些香料给迷晕,熏倒的。
再加上慈禧身上的穿戴之物,非金即玉,黄金玉器有很强的辟邪作用。当这些老鼠溜进棺杶里以后,附体的男童怨灵就感到很不适,而当老鼠肉身又被袭人的香气熏倒,所以最后这些老鼠全都死在了棺杶里。
老鼠的肉身都死了,这些附体于它们的男童魂魄也都从棺杶里飘了出来。这十几个魂魄一时间无处可去,思量一番后也不愿成为孤魂野鬼,于是后来又回到了为慈禧殉葬的地方。因为和那里的男童魂魄在一起,不多久就会当太后的阴间引路者,进入六道轮回,投胎转世,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到了慈禧太后出殡那天,送葬的队伍从北京的紫禁城出发,到河北的遵义清东陵下葬棺杶,场面堪称气派,京城的百姓纷簇观望,绵延百里。
而送葬的队伍在出了京城,前行不过数十里之后,原本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地开始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不过片刻的时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送葬的队伍被大风吹得东避西歪,其中陪葬的那些纸将纸兵和纸轿纸马,更是被吹得只剩下木头架子,十分的恐怖。
见此天象,人们心里揣测:太后下葬,天公都不作美,不给其面子。怎么着,预示大清国要完了?
接着更让人感到异像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慈禧的棺杶里有死老鼠,又经一路的颠簸,所以在将要行至清东陵的路途中,从棺杶里流滴出了血水。走在出殡队伍后面的人发现了这个情况,心里都嘀咕起来:太后的棺材里怎么滴血了呢?
难道是太后醒了,要挣扎出来?
不会的。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出殡队伍里的一个小太监把这个情况告诉给了李莲英,李莲英听了当时心里就有些发毛,思来想去他也不知道,太后的棺杶里怎么会有血流滴出来?
到了清东陵慈禧陵墓的地宫入口,李莲英大总管觉得太后的棺杶里定有蹊跷,于是决定在棺杶没有进入地宫下葬前探个究竟。毕竟他是太后的心腹,而且跟了太后这么多年,李莲英还是略有胆识的。
李莲英趁着慈禧的棺杶暂时停放在地宫入口的时候,让抬棺的人都暂且避开休息,然后对随行临近太后棺杶的官员问道:“不知几位大人发觉到有什么异样没有?”
随行的官员互相望望,都说这一路上没有发觉异样事情。其中有一个官员似有疑问发难之意,但是欲言又止,没有说话。
只得李莲英开口了:“太后的睡棺里流滴出红色液水,着实奇怪,疑棺中有不祥之物作祟。而为了能够让太后安眠陵寝,我们当臣子的,应该为她排忧解难,不知我所言对否?”
李莲英在朝中向来举足轻重,这几个随行的官员知道他的意思,都表示听从李大总管的安排。
李莲英和随行官员合力打开了慈禧的棺杶,然后亲自查验起来。他这一看,还真发现了名堂。
只见慈禧的棺杶里有十几只横七竖八死去的老鼠,这些老鼠嘴角有血迹,有的还在滴血。李莲英一看这样子,心里明白了八九成:这些老鼠误入慈禧棺杶寻食做窝,却被棺杶里的香料毒死。上等香料反腐性很好,但是毒性也强。这些被毒死的老鼠体内五脏俱坏,经过一路的颠簸,所以体内的血水从嘴里流出,后来就逐渐从棺杶缝流滴出来。
既然棺杶滴血的原因已经找到了,那得立即处理。但是这个事情让知道的人多了有伤大雅,于是李莲英忍着不起鸡皮疙瘩,把棺杶里的死老鼠一只一只地捡扔了出去。然后仔细扫视了棺杶,确定里面再无死老鼠,又和随行官员合力把棺杶盖好。
李莲英问这几个临近太后棺杶的随行官员说道:“你们刚才看见我在干什么呢?”
这几位都是历经官场的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刚才什么都没有看见,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李莲英满意地说:“好,去传令退避的人回来,送太后进地宫。”
就这样,掌控大清江山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入住了清东陵的地宫里。或许她走的时候还带着遗憾,带着不安:哀家走了,大清的未来会怎样?江山会不会改姓?
慈禧太后走了,江山留给一个两岁的孩童,和一个处处学慈禧,但是又处处不如慈禧的隆裕太后。
为了不让江山改姓,慈禧留了一手,任命醇亲王载沣,也就是小溥仪的父亲,为大清国的摄政王,辅佐幼主坐稳江山。
慈禧的计划几乎完美,但是在这非常时期,容易出非常之臣。大清的江山,皇上的位置,已经被一个掌握新军兵权的大臣,给惦记上了。
这个大臣相信国运气数,曾经私自暗地里让江湖术士推算大清的国运和气数。当这个大臣告知所结识的江湖术士,新君的名字为“溥仪”,谁料江湖术士对他说:“大人,大清的气数快要尽了。”
这个大臣又惊又喜:“真的?先生何出此言?”
江湖术士说:“有关于大清的国运气数,有一句暗示:我身不残,国祚不灭。然而现在皇上的名讳是,溥仪,这样一来,‘我身‘就要残了。”
“先生的意思是?我身怎么个残了?这个和皇上的名讳有什么关系呢?”
江湖术士微微一笑:“大人您心智过人,应该能够领会到,我身不残,国祚不灭,此句话与当今皇上名讳‘溥仪‘的关系。”
(https://www.uuubqg.cc/10972_10972478/3887715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