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长安风动,老少皆行!
「那我们要不要给他再派些人?毕竟.........」
长孙担心道。
李世民和李承乾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
还派?还怎么派?
现在姬松手下加上吐蕃的盟军和仆从军,以及西域的全部兵马,加起来足有三十万,其中大唐精锐铁骑就有十五万人之多,这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
在百人破万的大唐,这是一股足以纵横天下,毁家灭国的力量。要是还再派给他人,除非他或者太子亲自领兵,不然朝堂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哪怕他再信任姬松也不行,这是底线,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怎么可能将这股力量全部交给一个臣子?
「你也不要担心,那小子你也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打过无把握之仗?就他那脑子,能把突厥给玩的团团转。更何况他带去那么多新式武器,还有大量弩车,以及差点让朕被朝臣喷死的工匠,这要是别人,朕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
长孙默然,这些他当然知道,并且身在皇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股力量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想到姬松现在面对数十万突厥铁骑,以及即将到来的大***锐,她能不担心吗?
或许在别人看来姬松不过是皇家宠信的臣子,但只有他和皇帝以及太子知道,他的存在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他们看着长大,且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并且为了免除猜忌,更是分家自行削弱自身家族势力,这样的人他们如何不担心?
虽然心中不想承认,要说之前的姬松他们还有些担心将来成为权臣,如果不受限制,将来说不定就会给大唐带来灾难!
他们在的时候当然不会,太子在的时候也不用太担心。但他的后人呢?
不过,自从南海之战后,当得知他双腿残了之后,他们在心疼和后悔的同时,未必没有松一口气的意思!
因为他们知道,从今往后,姬松只会成为能臣,大唐柱国。
是大唐的定海神针。
所以,此次皇帝毫不犹豫地就将西域数十万兵马交给姬松,甚至连个监军都没有派,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根本就不但会出什么意外!
「既然不能派兵马,那就派人!」
「这总可以了吧?」
李承乾听母后这么说,顿时眼前一亮。
着啊,兵马是不用想了,就算他们同意,朝臣也不会同意。但派人可以吧,将那些悍将都派去,不但能消除朝臣们的疑心,还能增强大唐西域兵马的战力,何乐而不为呢?
反正现在除了草原和辽东需要稳定驻军外,其他地方的兵马将领并无大用。与其放在中原生锈,还不如派去西域。
这样不但能锻炼下久不经战阵的将领,还能给予姬松最大的支持,简直就是一举三得啊!
「好,待朕思量下,看看都有哪些人可以抽调出来。」
说完看向太子道:「你也去想想,年轻一些的你接触的比较多,就交给你了。那些整日嗷嗷叫着没仗打的老东西也该动动筋骨了。」
「儿臣明白!」
李世民看向长孙,道:「你也去问问,看看那些勋贵家的孩子有谁愿意去,相比一代,这些二代三代们差的多了,不经历风雨,哪能快速成长?」
「现在大唐可等不得,这两场仗打完,输了不好说,但一旦赢了,将来数十年都不会再有大的战争了,趁着这个时候不锻炼出一批优秀的将领,将来黄花菜都凉了。」
「好了,大家分头行事,朕先去会会那些老家伙们!」
说完就急匆匆地走出大殿,随口就吩咐陈寿去传旨!
「承乾,此事你定要上心。虽然你和子毅的关系放在那儿,但这个时候你定要坚定立场。不可否认,子毅有统领全局的能力。」
长孙口路婆心,甚至有些骄傲道:「如果说之前他能在军方替你稳定人心,军心。那么等这次回来,以他的威望,他就是大唐的定海神针。」
「这样的人百年难遇,并且他的心思我们都清楚。这次回来万万是不会轻易进入朝堂了。但只要他在大唐一日,只要活着,他就是你最为强大的援助。」
「所以,我们不能将他看做简单的臣子,有时候人心是换人心的,子毅本来就重情,你可万万不能在这方面湖涂!」
李承乾认真地点了点头,笑道:「母后,这点您放心就是,儿臣知道该怎么做!」
「好,母后相信你。你和子毅都是好孩子,希望你们君臣兄弟将来互相帮扶,有你们在,这大唐就稳如泰山!」
「去吧,时间不等人,每早一刻,子毅就多一分胜算。」
李承乾躬身一礼,他知道,今日母后说的这些还是真的发自肺腑,能说出口就已经让他内疚了。
「儿臣这就去了!」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长孙看着儿子的背影上前几步,但最后还是停了下来。
「儿啊,母后能帮你的就只有这些了!」
最后看向西方,好似看到姬松在和敌人浴血奋战,到处都是战火,到处都是敌人。
「子毅,别怪陛下和本宫啊,这就是命啊..........」
-----------------
长安因为一道皇帝的圣旨突然变的热闹起来,一切原本已经澹出朝堂的呃老臣老将,家兔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说是多年不见,甚是想念,想和大家叙叙旧。
虽然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在他们风烛残年的时候皇帝还能记得他们,这本身就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
于是,一个个老将,随着皇帝打天下的老臣们都在自家儿孙的陪同下去了皇宫。之所以带着儿孙,那是听说太子也宴请了不少年轻一辈,说是想见识见识大唐的少年英杰。
这可是难得的好机会,万万不可错过。
大唐现在谁不知道当今太子的地位稳如泰山,夺嫡之争早年就消散无形。上有皇后支持,皇帝信任。下有百官叹服,更有军方的支持。
加上这几年一直担任监国,虽说还没有登基,但执行的权利却和皇帝相差无几,这样的太子还不赶着巴结,还等到什么时候?
张亮,在上次督军辽东之后,就身体一直不适,这段时间一直在家疗养。本来也跟着姬松去西域的儿子张顗也不得不留在长安管理家族之事。
唐俭,从殷地回来后,就一直待在书院教书,日子别提多快活了。本来在海上透支的身体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少,原本全白的头发也有了黑发,让人啧啧称奇。
这次他本不想来的,但不知为何,作为书院祭酒的柏山先生愣是将他从藏书楼给赶了出来。还说什么老而不死是为贼不趁着还能活几年,出去做事,想在书院混吃等死不成?
反正不管他如何反抗,如何不情愿,还是被几个学生给送到长安了。
长孙顺德,今年已五十余岁。隋朝时期,门荫入仕,起家右勋卫。逃避攻打高丽战役,投靠唐国公李渊,配合刘弘基招兵买马。
晋阳起兵后,担任统军,平定霍邑、攻破临汾,生擒名将屈突通,平定陕县,屡建战功。唐朝建立后,拜左骁卫大将军,册封薛国公。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余党。
李世民即位后,深得重用。居官贪贿,坐罪免官。起任泽州刺史,三
年前乞骸骨,回家养病,已经早已不显朝堂。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隋朝时乃是河州刺史刘升之子,以父荫为右勋侍。
前隋末年,刘弘基为避从征高句丽,但故意私宰耕牛,被关进监狱。
后来李渊骑兵,他就投奔太原,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
起兵后,引兵先渡河,入长安,其破卫文升,以功授右骁卫大将军。讨伐薛举时,力战被擒,不屈。至薛仁杲平,乃归。
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授卫尉卿,封夔国公。贞观十九年,随征高句丽,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
这是一个真正除了打仗就是一个莽汉的将军,说起打仗那是没得说,上阵杀敌,勇勐无双。但随着这几年安稳日子的消磨,胡作非为之事不少。
但李世民看在他往日的功劳上,也就是训斥了事。
但谁知这家伙竟然为老不尊,在大街上强抢民女,还是官宦人家的女子。这些可惹恼了那些文官和长孙,李世民更是恨其不争。
生气之下直接撸了他的爵位,但却没有再有其他处罚。这段时间整日借酒消愁,夜宿平康坊,还欠了不少钱,气的李世民直接不管了,爱干啥干啥,直接死大街上算逑!
这次听到皇帝宴请竟然有自己,他愣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待家人告知确实如此后,愣是在皇宫门口磕了三响头,这才痛哭离去,并且发誓今后要是再敢乱来,不用陛下处置,他自个抹脖子。
只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才知道这次的机会是多么的难得,陛下还记得自己,还记得自己的功劳,只是自己不争气罢了。
回家之后更是告戒儿子,不可胡作非为,要是被他知道,打死无论!
曾任东州道行军总管,发兵讨伐叛乱的高句丽人。,于白水山击败高句丽余部,并将增援的新罗兵击败。
另外还有高侃,但高侃此时已经被派除。
高侃出身于渤海高氏,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任命高侃为唐军主帅,率回纥、仆骨等部讨伐车鼻,前段时间,在金山捕获车鼻,其众全部归降。
李世民得知后大喜,不过却没有让其班师回朝,而是直接率兵去了西域,去阗池和姬松会合,听从郕国公调遣。
除了这些人外,还有不少当年中下层将校,虽然现在职位不高,但本事那是没得说。要不是时运不济,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早就升迁了,也不至于现在还在下面打转。
但这次李世民决定给他们一次机会,要是再把握不住,那就没办法了。机会给你了,但你不中用,那就怪不得他了。
李承乾这边和没闲着,老将那边有父皇。他这边就热闹多了,勋贵家凡是有些能力的孩子都被他叫来了。
原本家里是不愿意的,担心抢了嫡子的风头。但李承乾才不管这些,他需要的是有能力敢打敢拼的人,只有什么身份,他根本不在意。
庶子好啊,因为庶子在家不受重视,又要有点心气都都想证明自己不比嫡子差。这些人里面有能力的人不少。
他们建功立业的心思比别人要重的多,这些不从小锦衣玉食,不愁吃,不愁穿的,在家里打压下,也只能在长安当个二世祖。
现在李承乾打算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至于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们的本事了。
子毅可不是其他将领,要是一般将帅,将这些人给送去就是给人家添麻烦。但子毅不同,他可不在乎这些人的身份,这点李承乾比谁都清楚。
这些人中,张顗,裴行俭,高适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张顗就不多说了,裴行俭却是难得的人才。
裴行俭出身于河东
裴氏,唐太宗时期曾得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而苏定方又得到李靖和姬松的传授,所以可以说裴行俭在军事上是两人的徒孙。
就在去年,突厥十个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诱各附属部落来骚扰安西,裴行俭用计俘虏叛乱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身兼文武两职。可见其才。
说起他的祖父高侃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说起高适恐怕没几个人不认识的。此人今年才二十余岁,但却多次游历边疆。
其诗作早已流传大唐,已有自己风格,可谓是大唐盛世开启之后的硕果之一,很是得父皇看重,时常带着身边做事。
这些人中没一个是简单,哪怕是看似纨绔子弟的他,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也曾熟读兵书,更是太白皇家书院的高材生,但因为某些原因一直名声不显。
一是家里原因,这里就不多说,高门大户中这种捧高踩地的势强太多了,说起都觉得丢人。
二来,是没有机会,这次能来这里,是因为李承乾下了均旨的原因,不然家里能让他们来?
看着座下人才济济,他此时才明白姬松说的那句话:大唐从来不缺人才,只是缺乏发觉人才的渠道和公平的机会。
这不就机会来了?
(https://www.uuubqg.cc/10929_10929644/77136638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