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八章 境地
在外地人的常事中,蒙古人应该很能喝,但真实的就是,蒙古人能不能喝先另说,他们是不会让自己喝的烂醉如泥的,等酒喝到差不多的时候,就不会再喝了。
所以几杯马奶酒之后,饭桌上就比较随意了起来,现在的蒙古人对待宾客是很照顾的,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只要不是牵扯到原则性的问题,那就基本上礼让了,只有蒙古人与蒙古人之间,很多事情才会真正较真。
酒足饭饱之后,易尘他们就来到了专门腾出来的客房休息,这里距离边境线还有三十公里的路程,而这次的行动定在了晚上,边境线上梁超已经打通了关系,有着一个通道可以过去,时间是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内是不会有人管的。
休息了一整个下午之后,一行人继续上路,这次的车辆换成了扒犁,一共两辆。
两辆扒犁,前面做了三个人,分别是闫雪、易尘和梁超,后面四个人,就是铁板酒瓶子他们。
而物资被集中了一下,放在了两个小的铁扒犁上面,就有点像那种大爷大妈们逛菜市场用的拖车,这种环境下能拖不少东西。
所以每一辆扒犁后面,都跟着了一个小尾巴,拉长了距离。
虽然马的力量很大,但是毕竟这么多人和东西,所以天黑上路之后,速度并不快,遇到一些比较陡的地方,易尘他们就会下来,让马拉着货就行了。
看上去倒是挺心疼马儿的,不过可悲的是,这两匹马自从被梁超的蒙古朋友们选中之后,就注定是回不来了,毕竟人出去就不是简单的事情,所以这出去之后,也就没有必要再把马儿弄回来。
广阔的雪原之上,并没有海拔太高的山,而是有一些高度在百米左右的突破,翻过三个土坡之后,就是边境线的位置。
天空中瞟着一些小雪,所以星光和月光也就无从谈起了,等离开蒙古包大概十公里之后,外界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光源了,只有GPS手机上传来的微弱光芒,尽管只是这一点光芒,却能够在很远的地方看到。
所以易尘他们并没有使用手电之类的东西来照路,内蒙这地方属于高原了,而且是国内除了青藏高原之外的第二大高原了,内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沙地依次从西北向东南略呈弧形分布,是中国多风地区之一,年均风速4~6米/秒;是中国湖泊较多的地区之一,常年有水的湖泊湖水浅,面积小,或为雨季湖。
内蒙古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场,草原面积约占高原面积的80%,属欧亚温带草原区的一部分,是中国最大的绵羊及山羊放牧区和中国骆驼主要产区之一。内蒙古高原平均每平方千米仅3人。
内蒙古高原形成历史久远,早在距今1.3亿年前就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本轮廓。此后,地壳相对稳定,经过长期的风化、流水和风蚀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把高地削平,低地垫高,致使原来起伏不平的地表趋于平坦均一。
这个作用在地貌学上叫准平原化。到了距今万年以来,地势才明显上升成为高原。近万年来,高原变得愈来愈干旱,河流很少,地表植被稀疏,水力侵蚀作用非常微弱,风力作用强盛,使很多地方粗沙砾石遍布,甚至石骨巉露,形成戈壁和沙漠。
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北方各族主要有林胡、楼烦、东胡和匈奴。
战国时期,林胡和楼烦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匈奴强大起来以后,林胡和楼烦又归属了匈奴。
春秋战国时代,东胡人的活动地域大致在今天的呼伦湖以东、嫩江以西的大兴安岭山脉北段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这一地区,森林繁茂,禽兽众多,绿草如毡,水系如网,是古代居民以渔猎、采集和畜牧的主要区域.东胡人在这里从事着畜牧、渔猎和采集的生产方式,孕育了渔猎文化。
春秋时期,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匈奴吸收了诸戎、狄成份而强大起来,战国时被汉文献称为匈奴。
初见于汉文字史籍记载的匈奴,主要活动在今天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及河套一带。公元前310年左右,匈奴地域已与战国的燕、赵、秦三国相邻。
战国末年,匈奴东界已达燕长城以北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东部一带.战国中后期,匈奴广泛分布于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匈奴人在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地区和呼和浩特平原曾经长期驻牧,生息繁衍,生居死葬。
从以上具体史实可以看到,战国时代内蒙古高原的大部都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掌控之下,从事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秦汉时期,匈奴民族部落和中原人各自建立了两种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内涵的集团,在长城沿线进行了密切接触,游牧和农耕两大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和交融。
在战国末期,当时的燕国、赵国以及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后来中原的华夏民族便逐渐开始迁移到内蒙古南部地区定居。
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蒙古族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了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在我国唐代史籍中称为“蒙瓦”,《辽史》中称为“萌古”。
公元11世纪,他们结成了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后来西方通常就将蒙古泛称为鞑靼。
公元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
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翁吉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
它们大小不等,经济文化发展亦不平衡。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
(https://www.uuubqg.cc/107_107356/6074170.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