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三个难得的人才
三个人才,头两个是顾炎武和黄宗羲,第三个是王辅臣。
按照最初的计划,汪克凡在吉安府不会停留太长时间,简单巡视后就要转道井冈山,视察那里的修械所,然后进入湖南。
但是听说顾炎武和黄宗羲要来,他就特意多留了一天,要见见这两位后世闻名遐迩的大儒。
一个民族想要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要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如此才能兼收并蓄,又不会迷失自我……儒家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代表。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就是这个年代的儒家子弟中的翘楚,汪克凡对他们一直保持应有的尊重,哪怕王夫之的个人品德有缺陷,也没有打压,反而把他调到岳麓书院,担任清贵的“教授”(明朝的教授是七品官,大致相当于大学的副校长)。
王夫之的人品差,翻翻南明史书就一清二楚。
他在永历政权里属于“楚党”成员,官虽然不大,却和袁彭年、蒙正发等“五虎”沆瀣一气,积极参与党争,和堵胤锡斗,和何吾驺斗,和马吉祥斗,和陈邦傅斗,和张家玉斗,和朱天麟斗……每天忙着内斗,没干过一点正事。
所谓的楚党,其实就是东林党晚期的翻版,只是和军阀李成栋联合起来了,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争权夺利,把持朝政。比如堵胤锡当时担任内阁首辅,在湖广前线浴血奋战,王夫之等人却在后方泼脏水,扯后腿,和南宋秦桧起的作用差不多。
永历四年孔有德攻陷桂林,永历帝逃亡南宁,王夫之看到局势难以挽回,竟然扔下逃亡中的皇帝,自己跑回湖广老家,遵制剃头当“遗民”去了,可是他拼命攻击的“吴党”,却仍在奋勇抗清。
永历政权后来又坚持了十二年,直到永历十六年才宣告灭亡,王夫之身为朝廷命官,却一直躲在湖广老家当缩头乌龟,他的人品,绝没有自我标榜的那么高洁。
除此之外,王夫之在各种文章里拼命吹捧何腾蛟、翟式耜等人,攻击堵胤锡、朱天麟等所谓的“吴党”成员,对东林党和楚党百般粉饰,对吴党和农民军极力污蔑,他所写的《永历实录》里面,有很多地方已经不是春秋笔法,而是彻底的颠倒黑白。
但不管他怎么污蔑,事实都摆在那里,永历帝和大西军联手,才能继续抗清十二年,农民军的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等几万将士,都为抗清斗争献出了生命。
也许在王夫之看来,这些“贼寇”本来就该死吧……
和王夫之比起来,黄宗羲要强一些,但是屁股太歪。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七君子之一,老师是东林党巨头刘宗周(就是那个为了求名绝食而死的刘宗周),所以黄宗羲的屁股一直死死坐在东林党一边。
在弘光朝的时候,黄宗羲积极参与所谓的“南渡三案”——大悲和尚案、童妃案、太子案,一心想扳倒弘光帝,换东林党支持的潞王上台。
(福王朱由菘的祖母,就是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当年为了立太子,福王一脉和东林党结下了死仇,所以东林党搞出“南渡三案”,想把弘光帝拉下马,限于字数,三案的具体内容就不介绍了。)
在童妃案里,黄宗羲大造舆论,瞪着眼睛说瞎话,想否定弘光帝的福王身份,把他打成一个窃取皇帝宝座的冒牌货,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黄宗羲的所作所为可以用大逆不道来形容。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弘光帝就是福王朱由菘,南渡三案还是没有扳倒弘光帝,黄宗羲又开始造谣,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弘光太后,东林党人这样兴风作浪,对于弘光朝的迅速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隆武二年,弘光朝已经灭亡,黄宗羲投奔鲁王朱以海,担任兵部主事,博洛率领清军南下,鲁王朱以海兵败退往舟山,黄宗羲和王夫之的选择如出一辙,看到鲁王处境艰难,清军难以抵挡,就回到满清统治下的浙江老家,遵制剃头当遗民,还躲在家里写文章,大义凛然的斥责马士英等人弄权误国,导致弘光朝廷灭亡。
但是黄宗羲剃头的时候,马士英仍在坚持抗清,后来被清军打败,被俘就义。
不过有一点也必须指出,黄宗羲在鲁王手下的时候,和清军是打过仗的,跑回浙江老家当遗民以后,暗中也和鲁王政权有联系,还帮助过当地的抗清义师,不像王夫之是个彻底的缩头乌龟。
如果善意的揣度,黄宗羲剃头当遗民,也许是为了忍辱负重吧,他干的那些不靠谱的事情,更多是出于东林党的门户偏见,个人的品德应该比王夫之强一些。
明末三大儒里,顾炎武的人品最好。
顾炎武,苏州昆山人,本名顾绛,南京陷落后改名顾炎武,以表示要仿效文天祥的弟子王炎午。
顾炎武在后世是有名的大学者,少年时却屡屡科场不第,中了秀才之后一直考不上举人,最后只好捐了一个国子监监生,在弘光朝廷担任兵部司务(司务,从九品的小官,类似于文书)。
弘光朝灭亡后,顾炎武被隆武帝任命为兵部职方司,受命“联络淮徐豪杰”,和抗清义兵一起和清军作战,在战场上曾经受过重伤。义兵的战斗力太差,顾炎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先后几只义兵都被清军打垮,隆武四年,他被迫离开江南地区,北上前往陕西和山西。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的这句话非常有名,从中不难看出,他对农民军没有什么偏见,只要愿意抗清就是同志。另外顾炎武还有一个特点,他喜欢搞敌后抗战,总是在清军占领区里活动,到处联络抗清义兵,去陕西和山西也是出于这个目的。
年初的时候,贺珍在汉中举旗反清,陕西各路义兵纷纷响应,围攻西安,声势浩大。顾炎武听说后立刻跑了过去,可是路途遥远,等他到了陕西,陕西义兵已经被打败,贺珍退到四川北部,顾炎武扑了个空,干脆就留在陕西,一边联络被击溃的抗清义兵,一边等待时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的时候,大同姜瓖又竖起了反旗,并很快波及到全省,顾炎武立刻渡过黄河,跑到山西帮忙。
姜瓖反正后,正急于和隆武朝廷取得联络,见到顾炎武喜出望外,立刻写了一份奏章交给他,请他再返回桂林交给隆武帝。
从山西到广西,远隔千山万水,为了保证顾炎武的安全,姜瓖派骁将王辅臣担任他的护卫,一路经过清军的占领区,辗转来到江西。
进入江西之后,顾炎武正好碰到了黄宗羲,两个人都是士林翘楚,相互间闻名已久,于是结伴而行,一起来到吉安府。
汪克凡正在这里等着他们。
黄宗羲的屁股虽然歪到了东林党那一边,但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既然送上门来,汪克凡就起了招揽之意,哪怕和王夫之一样送到书院教书,也比当满清的顺民好得多。
顾炎武就更不用说了,他的政治理念更加务实,而且还懂军事,亲自上过战场,亲手写过兵书的,如果可能的话,汪克凡希望把他留在身边,当个高参。
能够见到王辅臣,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出身于农民起义军,绰号“西路马鹞子”,满清入关前后归顺姜瓖,成为他手下的一员偏将。
因为年纪尚轻,王辅臣现在还没有太大的名气,在姜瓖麾下众多的将领中,只是一个相对出色的青年才俊罢了。但是就像藏在布袋里的锥子,王辅臣很快就会在大同会战中冒头,因为力战阿济格而一战成名,并且得到满清统治者的青睐,攻克大同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将其招降。
王辅臣从此就为清军卖命,南征北战,累功升任陕西提督,康熙朝三藩之乱的时候,他在陕西起兵响应吴三桂,后来被图海和周培公击败,投降后被迫自尽。
王辅臣参与三藩之乱,和清军内部的派系矛盾有很大的关系,他和张勇、赵良栋等“河西四将”都算洪承畴的嫡系,但是彼此之间矛盾很深,如果论起打仗的本事,王辅臣丝毫不比张勇这个所谓的清朝名将逊色。
对汪克凡来说,这样的将才如果能为我所用,当然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他不愿加入楚军,也不能让他再回到山西,变成满清的得力走狗。
既然打算招揽这几个人才,汪克凡就对顾炎武、黄宗羲和王辅臣非常热情,摆酒款待,促膝长谈,还邀请他们一起结伴去桂林。
黄宗羲答应的很痛快,顾炎武和王辅臣却有些犹豫。清军正在对山西发起进攻,他们受姜瓖的委托,担负着联络隆武朝廷的重任,当然要抓紧时间,不愿在路上多做耽搁。r1152
s
百度搜索“”
(https://www.uuubqg.cc/0_415/287716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