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需要修改的地方
(求订阅,求...月票!)
梁音宁见林静终于要解读三国,而且还说要尽量用幽默平实的语言来解读,不禁就有些翘首以待了。
《明朝那些事儿》已经全部完稿,虽然才出版了两卷,但梁音宁近水楼台先得月,已经将《明朝》全部看完。大呼过瘾的同时,也不免就感觉有些遗憾和空虚。
就好像后世的人络小说,几百万字看下来,看时会很爽,但在看完的那一刻心里难免产生一种空落落的思念感,总觉得如果再长一点就好了,其实几百万字已经不短了。
而梁音宁也是这样,只不过明朝的历史也就是那两百多年,无论是怎么写,都只能结束在清朝之前。
所以她在空落落之余,不时会要求林静再写一点,即使不是明朝的,也可以是别的朝代,只要保持《明朝》的水准就行了。
但历史这东西,不是说写就能写的,你首先就必须阅读大量的史料,还要有独运的匠心,写出来的东西才有人看。何况林静的这种写是穿越者的“再创作”,真材实料,因为每日勤读不辍倒也有了一些,但要说达到能写史的程度,差的还不是一点半点。
其实与《明朝那些事儿》相类似,而水平又不错的书倒是有一部,高天流云写的《如果这是宋史》。但先且不说《如果这是宋史》写出来能否达到《明朝那些事儿》的高度,单说林静只是知道有这么一部书而没读过这部书。就已经是个大问题了。
所以在写完《明朝》后,林静一直没有动笔,而梁音宁无奈之余只好每日都念上一遍“何年何月得尝所望”。
没想到亚视上一趟门。竟然立即就有了新的盼头,梁音宁又怎么能够不喜出望外。
欣喜之下,梁音宁就立即搬出了一部早已准备好的便携式手提中文打字机。
“这可是最新的打字产品,阿静你以后要写东西就方便快速多了。”梁音宁笑着说道,她虽然很喜欢看林静埋首伏案奋笔疾书时的认真的样子,但这个样她自己都能感觉到累,所以在这款便携式手提中文打字机一出来。就马上买了一部,用来送给林静。
“还有这东西啊。”林静惊讶道。
说实话,从网络时代穿越过来的她。对这个年代一开始是不怎么适应的。没电脑,没网络,没手机,连写点东西都需要一笔一划在纸上书写。速度慢得来还累。
也许有人说。这个年代怎么就没电脑了?但林静认为,这个年代的电脑,与后世的电脑相比,简陋得让她没有去动的**,如此一来,和没有电脑也就差不多。
至于打字机,习惯了电脑的她压根没有想到过这种原始的事物。
“打字机在手,阿静你是如虎添翼。还不快马扬鞭一骑绝尘?”梁音宁说这话时,笑得好像一只狐狸。“现在我蛮有空的,所以你可以口述,让我来打字,是不是能够写得多一点呢?。”
“没问题。”有人帮忙,那再好不过了,林静说完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阿言,你到阁楼上拿一本《三国演义》下来。”
“阿静,你不是要讲正史的吗,拿《三国演义》干嘛?”梁音宁有些奇怪,因为林静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都不去接触明朝的演义、小说和野史的,只读《明史》、《弇州史料》、《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剑桥中国明代史》、《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等等这些正史。
林静没有立即回答梁音宁的这个问题,等弟弟林言从阁楼上将《三国演义》拿下来,她喝了口茶水,清清喉咙,翻开《三国志》,缓缓开启起三国之旅。
“我们读史,要在之前了解一下写史的人,看他这个人可不可靠。就比如你现在在读《三国志》就需要知道一下它的作者陈寿,这个陈寿究竟的治史态度如何,直接就影响了《三国志》的可靠程度。”
“陈寿是个四川人,他完成《三国志》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才几年的时间,相隔不久,历史的真相还没被掩盖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所以写出来的历史不会太离谱。再加上陈寿这个人的治史态度是非常严谨的,据说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全都废弃不用,如此,那写下来的东西应该说是基本可靠的。但也因为陈寿严谨得近乎苛刻,所以他写的《三国志》非常简略,对于一般人来说阅读体验较差,不怎么好看。就比如阿言你,看了两天,才看进去五页。”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在解读《三国志》的时候,要加上《三国演义》呢?其实《三国演义》这本书,在出来后一直被当作兵书来看。满清入侵中原他们就曾把《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作为内部文件发给一定级别的贵族和官员阅读,当作是打仗的兵书教材。”
“所谓少不看《水浒传》,老不看《三国演义》,就是因为老人已经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如果再读《三国演义》,学会里面奇谋妙略……”
梁音宁听了这种比较新鲜的说法,讶然一笑道:“原来《三国演义》还有这种说法啊。”
林言也是点头表示赞同。
“所以在解读《三国志》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来对比一下《三国演义》,看看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而《三国演义》究竟虚构了多少,这样保管你们的印象会更加的深刻。
哒哒哒……
一连串清脆的打字音响起,梁音宁仿佛弹钢琴一样,打下了林静所说的话。
“历史是人的历史,而《三国志》其实就是人物志,所以我们现在就要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大家对三国的人物都很感兴趣,而我们要解读三国,就得从解读三国时的人物开始。”林静说着,扫了一眼梁音宁和林言,问了一句,“你们对三国的哪个人物比较感兴趣?”
“曹操!”梁音宁率先抢答道。
林言落后了一步,他本想说赵子龙的,但终究是嘴角动了动,没有说出来。
林静笑笑,说:“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大家都是知道的。客气的说法,就叫他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就沦落到了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当的第一个官是洛阳县北部尉,在内地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在香港,就是分管一区的总督察了。”
林静的这种说法,可以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很新奇,也很形象,所以无论是梁音宁和林言,听到这里都是眼前一亮,原来县尉这个官职是这么大的。
从曹操开始,林静仔细回想着思考着演说着,一点一点的过渡到袁绍。
“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
“无论是读《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我都都会发现袁绍的一个很多年奇怪的特点,那就是似乎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就一定要听,这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
“哈哈,这是什么天才,根本就是蠢材嘛?”梁音宁听到这里哈哈笑道。
“这是一种上天赋予他的‘能力’,所以我们不妨称他有这种天才。”林静忍住笑答道。
“也是,这个袁绍,实在是太有趣了。”
……
“三国可是帅哥倍出啊,孙策被人称之为“孙郎”,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
“说到帅哥,单只是脸蛋长得不错是不能说帅哥的,还要长得足够挺拔足够高。《三国志》里面,你看,说诸葛亮‘身高八尺’。史书里面的八尺,与我们今天的尺略有出入。如果换算成米,应该还是有一米八多的,若是换算成英尺,大概也有5英尺11英寸以上。所以,诸葛亮也是帅哥……”
……
林静在给梁音宁和林言讲《品三国》的时候,发现如果按照原著来讲,会有一些地方让人感到奇怪。
比如易中天先生在说到那个三国时的官职时,为了让听众听起来更加有趣,也更加容易理解,往往会转换成现代的官职。但这个官职是内地的官职,而梁音宁和林言是香港人,对内地的官职是没有什么概念的,结果就是理解不能。
这让她不得不临时又转换一下,大概的套上香港的一套官职。问题是,林静对香港的官职也不是太熟悉啊,临时转换过来,是有漏洞和问题的。何况香港只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国家,从上至下没有完善的官职。如果全部转换过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转换。
当然,现代的官已经不再不叫官,叫公务员。而官职,自然也不能称之为官职,叫公务职务等级。(未完待续。。)
(https://www.uuubqg.cc/0_341/1423701.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