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超级机器人分身 > 第三十八章 纠结的军用航空发动机

第三十八章 纠结的军用航空发动机


  《超级机器人分身》最新章节...

  总参情报部数据中心。

  五千万美刀存进瑞士银行的账户之后,彭国琛一直在数据中心等消息,虽然这次交易能够顺利进行是由最高长老会开会讨论后做出的决定,但是中间也不是没有人提出过异议,彭国琛身上的压力自然不小。

  “部长,数据文件全部自动解锁,可以读取了!”

  彭国琛精神一振,道:“马上对这些资料进行备份,打印出来的文件移交给档案局保管,提供给相关专家分析解读,保密等级为绝密!”

  “是!”

  “等一下!还有一件事,上次他不是打广告说什么都能卖吗?你在tt上问问他,能不能帮我们搞到俄罗斯的117s航空发动机。”

  这只是彭国琛临时起意,算是对上次战忽局调戏广告的一次回应,他可不认为战忽局真的能搞到117s航空发动机的实物。

  毕竟到目前为止,战忽局所展现出来的是其惊人的情报收集能力、黑客能力以及恐怖袭击能力。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东京恐怖袭击案的相关细节汇总过来,高层对于这个组织非常警惕。

  这段时间,无论是国安还是总参,华夏在海内外的所有情报网都疯狂地运转起来,全力寻找战忽局的踪迹,可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任何进展。

  战忽局仿佛幽灵一般,出现得非常诡异,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这个组织还没有表现出任何对华夏的敌意,可谁也不敢保证它们会不会在国内做出像东京那样的大事来。

  而彭国琛之所以问陈新能不能帮忙搞到117s航空发动机,也是有原因的。

  去年九月俄罗斯国防部长访华的时候,军方高层就有意采购有意采购一批117s型航空发动机和s-4,那么弯74度行不行?延长行不行?正向偏差和负向偏差的后果究竟是什么,这个设计为什么就是最优的,最优设计中的安全裕度是多少?

  没有这些东西,中国人在工厂里照猫画虎造出了涡喷5/6。

  有人就据此评论说,50年代,中国和美国人的差距也就是半代到一代,怎么现在反而差距变大了呢?

  笑话!

  能造出来,并不代表能设计这样的发动机了,你的制造能力也许和人家差半代。但是你的设计能力差多少?不知道,因为你是零,没法比。

  没有设计能力,别说设计新发动机你还是不会,就是对现有发动机改一改,你都不知道怎么改。

  华夏原来仿造了那么多航空发动机,想提高性能,大多只能吃安全强度储备和寿命储备,是以牺牲可靠性和安全为代价的。

  而国外,在已有发动机整个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只做一些局部的小改进,就可以使发动机的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5-10年下来提高到原型机的120%是很正常的,而且不影响寿命和强度。

  没有设计能力,别说改,就是发挥现有能力都不知道如何下手。

  华夏的歼6发动机涡喷6,全寿命只有100小时,被美国人讥笑为“一次性发动机”(同期美国人是1000-1500小时)同样的涡喷6,美国人拿到手,分析一下,重新装配,寿命高了一倍!

  这只是设计领域的问题,至于像材料、工艺、试验等领域涉及到的问题就更多了。

  以前军坛上还流传过一则轶闻,某个研究所好不容易搞定了粉末合金涡轮盘的材料问题,结果准备切削加工的时候,发现机床的刀具硬度和韧性不够,怎么办?从头来呗!

  总而言之,航空发动机是对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的大考。

  别说华夏,就是德国和日本,二战前的发动机那么牛。二战后美国人一限制,到现在他们汽车发动机做的那么好,航空发动机就是不行,为什么,因为缺环节,已经不完整了。

  所以,德国人图省事,干脆买飞机,不造飞机了。

  日本呢,我造飞机,但发动机我买美国的。就算少量自造的航空发动机,也有很多生产技术和和生产许可是买的(更关键的是,和中国仿造一样,缺少完整的设计原理和数据)。

  日本的材料科学非常发达,部分单项基础研究在世界都是领先的-----日本第五代单晶合金都出来了,但有一个自研的航空发动机型号批量装备吗?还不是给罗-罗当打工妹啊。

  至于印度,搞it行,it多少半成品都可以在国际上买啊,外包啊,分包啊。

  可是论工业基础呢,它连步枪子弹的大规模生产都不合格。

  你让他搞航空发动机工业试试,1986年开始研发的卡弗里涡扇发动机,老毛子当了26年的班主任,最大推力7137公斤,推重比6,在俄罗斯累计试飞60多小时。最后呢,在2012年4月印度防务展上,国防部长安东尼宣布因技术指标无法满足而停止研发工作。就这个指标水平,连2003年中国的涡喷13b都不如。

  所以,航空发动机要搞好,

  第一要钱。大量的钱,要多少?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基础要多少,就是多少。省不得。哪里省,哪里就要有短板。美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研制费用就达到15-30亿美元,发动机是钱堆出来的。

  第二要时间。干什么用?积累,不断的积累和沉淀技术理论和工程实践经验。先得能做出来才谈得上规模生产和降低成本。该补的课要补,理论预研、核心机制作……没做过这些,你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时候,捷径是走不得的。

  第三要机会。什么机会?自己的型号。要走过完整的型号过程,而且要在飞机上用它,大规模用它,不管多贵,不管开始有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试着用它,改它,以型号为平台,实现技术理论、材料工艺和生产技术的不断优化。

  ps:关于航空发动机钢镚有很多话想说,所以就不要抱怨钢镚资料党了,这一章有很多内容都摘自网友“兵器迷的天空”写的一篇帖子——中用航空发动机浅析,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https://www.uuubqg.cc/0_303/1359979.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